剑,乃王道也。
两者之间的品性有很大的差意。
其一剑走偏锋,刀走正,剑讲究灵活,变化多端。刀讲究力,也就是和人硬碰硬,毫无太多章法可言。
且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的工具。
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
刀的用法主要是劈砍,切、刺、割、剁为辅,俗称百刃之胆。
既然与剑进行比较,我们就以单刀为准。刀的历史比剑要早。刀的雏形是石刀,我国最早的金属兵器虽然是刀。
而这剑乃是两面开刃,头部尖锐,造型秀丽,姿态挺拔,十分锋利,适合格斗,俗称百兵之君。
剑有长剑和短剑,短剑就是匕首,一般用来贴身防护、近身格斗等。
剑最早是短剑,古时金属制品很少,剑的造型都比较小。
到了周代,开始有了重剑,春秋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凡名士皆佩剑。
刀剑虽有异同,但剑的主要优势有这几点:第一,剑的人气比较高。剑的形状很漂亮,做工精美。
而刀,最初并不是用于战斗,多是用来杀鸡宰羊。而且,在青铜器时代,由于刀用于劈砍,质地有些脆弱,缺乏韧性,容易断,所以不如青铜剑。
在作战时,由于穿有铠甲,刺比劈砍更加有效。古代特别是汉前,有名的大多是剑。比如:越王勾践剑。
第二,剑的地位比较高。两汉以后,冶铁技术得到了提升,出现了钢刀。同时,骑兵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需要大面积的杀伤力。因此刀开始大量出现在军队中,主要是士兵使用。而上流社会还是比较喜欢剑。
第三,刀的地位不断提升。后来,随着工艺越来越精湛。到了唐朝,发明了先“灌钢法”,出现了赫赫有名的唐刀。
人们发现,用刀比较痛快,特别是在劈砍上,刀有先天优势。
好刀能够削断名剑。于是,人们开始佩戴宝刀。在传统观念中,剑是一种身份,更加高贵,刀是一种常器,比较普及。
第四,刀剑技法有别。剑如同君子,技法讲究轻灵潇洒,动作优美,敏捷多变,刚柔相济。
刀如同猛士,技法讲究刚猛沉重,势大力重,不搞花招,一击致命。因此,刀剑有时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风格。
但随着制器技术的进步,刀和剑,特别是随身的佩刀、佩剑,有了一些统一之处。刀变窄,剑变宽,刀变轻,剑变重,技法也有所糅合。
从技法上来讲,刀号称“百刃之胆”。特点是:勇猛威武,雄健有力。从刀的练法来讲,单刀多以劈、砍、刺、格、扎、撩等动作为主,幅度较大,攻击力极强,但相对的,它的防御能力便弱一些。
在古代,使刀的代表人物只有一位是武圣人关羽。剑号称“百刃之君”,属于双刃短兵。
剑最早出现在远古时代,是各种武器中具备高贵、典雅、神秘色彩的一种传奇武器。
剑法招式特点是:造型优美,招式迭逞;动作轻盈潇洒,韵度自如;步伐轻灵稳健,敏捷多变;剑法规整清晰,身剑协调。故武谚有“剑如飞风”、“剑走美式”、“剑如游龙”之称。
剑法演练起来,动静、缓疾、升伏、进退、刚柔、轻重、伸缩、起落,以及移步换势等动作轻灵飘逸,似飞凤翱翔。
剑势变化吞吐自如、千姿百态。剑法多以击、刺、格、洗、劈、砍、撩、提、抽、带、崩、点等动作为主。
因其轻薄柔软,进可攻退可守,非常附合儒家中庸之道,所以剑被称为“君子”,千百年来,剑已经成为一种风雅佩饰及礼仪中显示地位等级的标志。
因为剑攻守均衡,没有刀那样的刚猛,所以它是比较考究技术的一项武术。
剑作为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
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
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球,无刃。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合称亦为膳食器。
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
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剑是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
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据《春秋大计》中记载崔杼杀了齐庄公以后用武力逼诸将军大夫盟于大宫,谓“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刺其心”,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戟和剑这两种武器的战士使用方法。
越灭吴,楚否越,于是越国的铸剑优势转移到了楚国。战国时,随着车战的式微,剑作为一种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视,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这样铸成的剑刃口硬而脆,而脊部柔而坚。
为避免表面锈蚀,采用铬盐处理。由于铜剑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铁剑自春秋晚期开始出现。
当时楚燕两国的铁剑制造技术最好。因为铁比铜强度更好,所以最长的可达到三到四尺来长。
刀最早出现是在青铜时期,但只是护身之用,后来铁器的出现使刀逐渐取代剑成为了军队的主要武器。
剑在青铜是时期是主要武器,但由于剑在砍劈方面的弱点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从而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龙羌子刚刚说到这儿时,小乔在一旁也忍不住说道:
我知道耶,凤凰书院的藏书楼里曾有书记载,《南史·陈世祖传》:“为临川王,梦梁武帝以宝刀授已。”
魏文帝《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崩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从制式上来讲有:
回回刀:古代名刀。《云烟过眼录》:“刘汉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错。回回刀内全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
吴刀:古代名刀。古时以吴地作刀最为锋利,故张华诗赞曰:“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斩马刀:宋代有名的步战用刀。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葛党刀:古代名刀。《梦溪笔谈》:“吴钩,刀名也。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
蜀刀:汉代军的一种。刀首有环。《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
鱼刀:《水经·温水注》晋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师范椎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曰“将砺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有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成两刀,举刀向鄣,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蒿,由是人情渐附。”等等……
一时间,小乔说的起劲儿,把平日里从书里看到的知识,点点滴滴都宣泄了出来。
还有诸如短刀:刀的一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
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
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
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
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片刀:古刀名。《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刀,通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木质铜朱,末铁鐏长四寸。”
仪刀:唐代军刀。《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刀,隋代定名为仪刀,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制兵·刀》:“仪刀,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隋为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护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处有一月牙弯刀护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笔直,刀刃弯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柄略弯。其用法与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随身佩带。《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
佩刀:多佩带于腰间。《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鬼头刀:刀身宽,刀背略弯,刀尖突出,刀柄弯曲。钩刀:其式样与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钩状。《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破风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
麻札刀:《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刀铺之。长戈二百,掇刀铺之。”割刀:《礼记》:“割刀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正义》曰:“割刀今之刀,鸾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古刀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