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宫。
朱由崧打着哈欠,不情愿的在内官服侍下爬出了被窝。天气真是冷的很,穿上上朝的龙袍,宽袍大袖处处漏风,在殿内也有一丝寒冷的感觉!更衣梳洗罢,朱由崧连早膳也来不及吃,早朝就要开始了。
明代的朝廷大政会议,真是苦活累活。文武百官四更天就要进宫站列排队,不少人在等待中打起了瞌睡,好在一个月也没几次,要不然一群老骨头能经住这般天寒地冻。
等了许久,直到天空破晓,文武百官才听到奏乐鸣班朝会开始的声音。经过简短的仪式,百官跪拜皇帝,见过天子面容后,无事禀奏的官员纷纷退朝,自行返回衙门处理公务。有事参奏的官员,前往乾清宫东侧殿,参加朝议。
文华殿是未登基时,太子监国处理事务的地方。登基为帝后,朝会场所就成了乾清宫前。御门听政,洪武皇爷制定规矩的本意是好的,督促天子臣工吃苦耐劳勤于国事。但随着时间推移,早朝也就逐渐沦为了形式。
不过,今天的早朝却有些不同寻常。内阁、六部长官、督察院、太仆寺、大理寺,以及京营有名有号的指挥使,仪式过后竟无一人没离开,全都入乾清宫偏殿奏事。
乾清宫,东侧殿内。
文武官员入殿分列殿内左右,太皇太后和姚太后在一旁垂帘听政。朱由崧刚入座,只是扫过文官队列一眼,便感觉到肃杀之意,那似乎是正在燃烧着的火药味。
所谓朝堂就是如此,派系分明。虽然同朝为官表面善,但背地里的争斗却是你死我亡。
而另一旁的勋贵武官倒是悠哉悠哉,全都拿着板子低着头,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劲头。
文恬武嬉,朱由崧发现大明中枢已堕落到如此境地,心想大明朝怎么会烂成这个样子!
太仆寺最先禀奏山东布政使司运河两岸马政一事,山东布政使司运河两岸有十一处军马栏屯,养战马、驽马共计八千九百匹。
为供朝廷用度,太仆寺请增设一十六处军马栏屯。
“增设军马栏屯?当增”朱由崧点了点头,看来大明朝还是有务实的部门,太仆寺的提议着实为朕分忧。
没等朱由崧说完,便听户部侍郎出列禀奏“陛下,运河沿岸各地争相建设军马栏屯,皆为少纳田税,增设一十六处军马栏屯,秋税便减二十八万两,此事先帝时期便已有定论!万万不可增设”
啥!明朝也有税收政策减免吗?马政一事,朱由崧并不了解其中门道。但山东布政使司总共就八十几万两的税收,一下子减少二十八万两,开什么玩笑!
“暂且不可”朱由崧听闻后立刻改口,看首辅方从哲闭目养神不为所动,对太仆寺和户部的马政之争,似乎都习以为常。再看皇祖母那,皇祖母也在闭目养神,不过问此事。
军马需要增加,田税也不能少,该如何抉择是好?
做不出选择,朱由崧用出了拖字诀“朝廷缺多少匹马,太仆寺要拿出个数来,缺少的数额怎么补户部也要有个方法,此事下次再议!”
说罢,朱由崧偷偷在纸上写下“马政”两字,作为未解决的事项。
“臣等遵旨”户部侍郎起身回列,马政之事只是朝会上的开胃小菜,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接着,大理寺禀奏复核刑部案宗,拟定一份刑部大牢里将被特赦的人员名单。
名单之上多是各地流民逃户,或是被革职的官员连坐的家属。朱由崧看了两眼后,便将名单给了身旁的徐海,呈给太皇太后过目。
“无异议。准了”听到自己的皇祖母发话了,朱由崧只说了一句“朕闻万历爷一朝,一年便有三十几名官员被革职判斩,实属过甚。刑部以后对此要少杀,慎杀”。
“圣上仁德”听闻朱由崧说罢,一干臣等附和恭维道。
差不多是时候了!礼部尚书刘一燝眼神瞥过一旁,与都察院给事中对视一眼。
“臣都察院给事中杨涟禀奏,弹劾兵部右侍郎张经世疏于政务,已至于辽东兵务崩坏。右侍郎经办援辽兵造,然月援辽事火炮不过三门,火铳不过八十支,铠甲兵粮尚不足沈阳一月所需。以致辽镇一日三发求援信涵,臣请陛下予以查办”
说罢,都察院又有三位御史出列,联名弹劾兵部右侍郎。
东林的言官们发力了,朱由崧大喜过望。当即配合杨涟拍桌问道“此事当真”?
兵部右侍郎张经世赶忙出列下跪“陛下,臣乞辞以证清白”。言官突然发难,右侍郎张经世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但闻,兵部左侍郎张鹤鸣一同出列,回复杨涟道“兵部监造铸炮月十二门,火铳四百把,九边之需更以万计。给事中岂不闻道路难行,铠甲兵粮发运辽东耗资万计,辽镇当自谋兵粮,沈阳城又不是不能造炮,何况兵甲乎?至于辽镇一日三发求援信涵,兵部已调拨四川卫所,西南土司三万兵马,四镇官兵两万兵马入辽!敢问右侍郎何罪之有”!
“兵造不足,为何不禀报扩建铸坊。道路难行,为何不发海路,沿辽河而上。至于援军又在何处!侍郎,岂闻远水解不了近渴。”杨涟提出三点反问,三问招招致命。一时间,兵部左侍郎张鹤鸣倒是哑口无言。
“你可知兵?......那你有什么主意”兵部左侍郎张鹤鸣连连向杨涟吼叫。
杨涟没领过兵马,但这纸上谈兵的功夫倒是厉害。借此之机。杨涟提出北直隶兵马整训支援辽东,物资补给海陆并行的计策,通州练兵方便兵部管理,天津三卫修兵造,粮仓。待通州兵成,一部走山海关入辽西,另一部押运物资走运河入海河,经过大海入辽河口的娘娘宫北上入辽。
待杨涟献完计策,群臣讨论,首辅方从哲也认为可行。毕竟,军事上明朝朝堂上大部分人也就是纸上谈兵的水平。
首辅方从哲若有所思,反正兵部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杨涟的计策听起来只要可行,便可以试试。
从四川调派援军入辽作战,首辅方从哲听着就感觉大明兵部有多么的不靠谱。与之相比,调北直隶兵马入辽,才具有可行性。
至于四川总兵官陈策的援兵已至关中,那就别去了。按照历史的进程,这三万大军要是在辽东全军覆没,西南土司必反无疑!朱由崧趁机下令,命兵部快马传信其停止前进就地休整。
群臣讨论完毕,除了需要花费银两一事未定外,基本赞成杨涟的计策。援辽的部队,改由京营和北直隶抽调三万兵马前往通州集训,群臣推荐兵部左侍郎张鹤鸣出任北直隶总兵督师,移驻通州负责援辽兵务。
兵部右侍郎张经世主动请辞,朱由崧不准。迫于群臣的压力,主动请任统辖天津三卫事宜。
解决了两位兵部侍郎后,东林继续发力,请朱由崧擢王在晋担任兵部左侍郎。
“王在晋”!首辅方从哲恍然大悟,杨涟竟然在他眼皮子底下,唱了一出偷梁换柱的好戏,但已为时已晚。
朱由崧的皇祖母,被杨涟的计策给唬了,真以为杨涟是位兵法大家。东林党的王在晋升任兵部左侍郎,太皇太后准了。
同时,兵部尚书一职经过首辅举荐,太皇太后决定请前兵部尚书王象乾回朝担任。王象乾资历够老,又没参加过国本之争,因此太皇太后召其回朝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