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蒙古人修史书?
“修到顺义王俺答汗,还不如写到三娘子为止呢”太皇太后在庭院内收拾花草剪枝养芽,听了内侍的禀告朝会内容后,依旧在拾弄花草对修书一事并未多问。
明朝的几个皇爷都有修书吹嘘自身功绩的毛病,无处可吹的时候,只得吹别人来显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至于孙儿要为蒙古人修史书,太皇太后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朱由崧不学习英宗就行。
学英宗为蒙古的也先筑庙拜祭,那也太丢人了!
好在,朱由崧不是什么“精蒙”人士。
前朝大臣没有人质疑皇帝修书目的,又不需要户部花钱,皇家出内孥修书,那就不算是什么大事情。大臣们认为修《蒙元史书》是为了教化蒙古,助蒙古继传统。
按照精神胜利法的解释,就是用土话修书是对蒙古进行羞辱,大臣们自然是乐此不彼。还等什么!
虽说主修编人选暂时没确定,但不妨碍前期准备工作。皇爷催的急,翰林院立刻着手点兵,点的都是通晓古今的文曲星。修书著史定要谨慎一些,被点中修书核校的翰林官一同进宫勤见皇帝,上奏皇帝陛下可有禁忌避讳,莫要像修著《神宗实录》那般一拖再拖。
《神宗实录》涉及张居正督师,万历三大征,国本之争,前太子朱常洛病薨,征缅甸失利,平建虏战败等等黑料。黑料太多,朝堂没有定论,从而导致翰林官们无处落笔。
没有皇帝点头,笔杆子们可不敢乱写,毕竟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将来出现了问题是要向全国百姓谢罪的啊!
大篇幅涉及到明元战争的史书,怎么会没有影射当朝的黑料,修《蒙元史书》里要不要记录这些黑料?别的不说,就说小明王向太祖求援一事该怎么写,照抄《太祖实录》?
翰林官们为了谨慎起见,专门匿名写了本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奏本,呈递给皇帝。朱由崧在乾清宫东侧殿内一一作出批示“太祖起家,屠城......小明王落水而死.....攻灭云南段氏毁其文字.....放弃河套”。
“奏本上写的有理有据不像是胡编乱造,怎么是个官都知道朝廷想要遮盖的黑料呢”朱由崧握着拳头,想要把这群翰林官抓起来一一拷问。
“如实写便是!攻破元大都后毁了《元实录》,让《元史》隐晦难懂无法警示后人。这笔账朕还了!”朱由崧继续翻着奏本,还别说这黑料越看越带劲。
“后宫干政”朱由崧不禁念了出来,寻思着这是文官的“阴阳怪气”影射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垂帘听政吗。
听说这次选秀,挑选出的秀女各个通晓读写,一直想让自己的后宫取代司礼监负责秉笔加印之责,正愁找不到合适理由的朱由崧说道“开国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朕怕什么忌讳,元廷后宫干政一事你们就放心的写,让后人好好吸取教训”。
本着有什么黑料都一并解决的态度,朱由崧问道还有哪些黑料,却见翰林官们全都闭口不敢作答。经过一番询问,才听支支吾吾道,说什么元帝北狩留下的蒙古妇女众多。明朝君主、藩王难免纳过蒙古妃嫔,一些子嗣身上可能有着蒙古血统。
翰林们用了“可能”一词来阐述此事,就比如眼前的这位皇爷往前追祖先十代,追到永乐皇爷身上,想想都害怕。
“蒙古血统”朱由崧听闻后大喜所望,突然有天命所归的感觉。
要说民族融合,都融合了几千年,谁还在乎血统问题,就连大明的士大夫争论的都是文化上的华夷之辩。因此,朱由崧允许在《蒙元史书》中记录此事,丝毫不担心皇家拥有蒙古血统会带来的正统性质疑。
正统性!
这要是放在宋朝,正统性那可是大儒们穷极一生而求之无解的大问题。旷世大儒朱熹经辩的再好,文章写的再华丽,都不如宋太宗在高粱河之战赢上一场。理学发展的再怎么严谨也遮不住,宋朝是个苟且偏安割据一隅小朝廷的事实。
正统性,在大明还算事吗?自尧舜禹后,当属大明得国最正,根本没人质疑朝廷的法统,也不曾在乎过朝廷的正统性。
为什么?
一句话,我大明驱逐蒙元得国最正,万国来朝天下无敌!
翰林们看不出修著《蒙元史书》的重要意义,只以为皇帝因为《元史》隐晦而想修著另一本易读的史书。而朱由崧要的是为蒙元大修历史后所能获得统治蒙古的正统性。
草原上,林丹汗算是蒙古正统,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又掌握察哈尔中央本部的部众,太正统了!但林丹汗不会放弃汗位,转而拥护劝进明朝皇帝为蒙古大汗。
立志成为“小拿破仑”的朱由崧,不需要林丹汗上劝进,决定自己给自己加汗号。你看元朝的皇帝不是有蒙古大汗的称号吗,元朝的东西就是明朝的,拿来!
朱由崧知道有血统关系,就能乱攀亲戚关系强造宣称,命翰林们一定要把这点在《蒙元史书》里大书特书的写给蒙古诸部看,能与忽必烈攀上亲戚最好,要是没有也可以在未考究的传说一文中胡说八道。
大明朝缺少的不是正统性,而是缺少统治蒙古诸部的天命。
统治蒙古?明朝的哪个皇帝想过,直接统治地里长不出庄稼的草原,可朱由崧想!这是一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他要收蒙古的力量为大明所用!
闲聊了一会,探讨了一些藩邦历史后,翰林官们明确了大致的基调。按照皇帝的意思拼命的吹蒙元!
先扬后抑,成吉思汗的功绩,蒙古的强大消灭百国,元朝的繁盛,明灭元后的天命所归,元祚衰落残余蒙古,向明朝俯首称臣接受册封!
等翰林们告退后,朱由崧打算翻翻书联想下,能否让翰林们考据出元朝皇帝另外几个尊荣之至的头衔。比如,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任者,来自东方的先知,基督教的圣徒,或者罗马皇帝,东方十字军国的圣约翰长老等等。
回到翰林院后,一群文曲星围坐在一起商议修书之事。
成吉思汗西征,忽必烈称帝的事情,史书里都有记载,确认无误直接通译照抄便是。至于皇帝说的那个什么狗屁神圣罗马帝国,翰林院的文曲星们压根就没听说过。几经考究才翻书寻间,在不起眼的缝隙里找到几行小字,商讨神圣罗马帝国会不会就是蒙古语里的“昔烈亚”国啊?
确认蒙语里的国号翻译,翰林官们又言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号,是否存在僭越一事,又与鲁密“罗马”国有何关系。两国之间涉不涉及法统之争,有无假带国号之嫌。
《蒙元史书》所需资料繁多,单靠一处衙门根本无法完成,少不得要求助外邦和蒙古学者。不过,翰林官们却不想让蒙古学者进入翰林院坐而论道,免得让文曲星们自降了身份。
正巧,皇城里的皇史宬地方大,藏书多,房间数十间,石屋建筑舒适通风,夏天在此甚是凉快。请来蒙古诸部的学者后,就让他们在皇城里论道修书。吃喝问光禄寺讨要,安保也有守皇城的上直卫盯着,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一番商讨过后,翰林院呈上两本奏。一本是直接呈给皇帝,讨要皇史宬为修书通译的场所。另一本是内阁转交太皇太后,筹备四月恩科之事,只在末尾写了句建言,劝督导皇帝以学业为重,多学习四书五经莫要看那些藩邦乱七八糟的杂书。
得到了皇帝的命令,锦衣卫再次抽调人马,和十几名兵部的探子携带敕书,分做几路致蒙古六部首领。他们先去打探道路,探视口风,收集情报。
朱由崧指着地图点了蒙古六部参与编修《蒙元史书》。蒙古六部中有的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有的跟明朝交战,还有的关系不冷不淡。
蒙古右翼三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左翼三部察哈尔、内喀尔喀、兀良哈部。
待确定蒙古六部的态度后,礼部还将派出官员正式出访各部,邀请蒙古使节上京。
只有把声势做大,才能显示出蒙古正统在北京。
朱由崧从自己的小金库里给礼部拨付了一千五百两“礼赞经费”,随后便命礼部加派使节前往朝鲜、安南两国。
一来把大明的狗,朝鲜喊上,显示出大明拥有领导多国合修的能力。顺带询问前一批使节有没有向朝鲜国王,落实朝鲜贡女的事情。
朝鲜贡女一事,朱由崧非常着急。派出使节去朝鲜,最好能够搜集些高丽王国向蒙古贡女的事情,好好书写一番,为朱由崧即将迎娶朝鲜公主这种给明朝“丢脸”的行为,作出自古以来的合理解释。
二来,派使者出访安南国北部控制升龙府的郑氏,商讨就缅甸日益做大所带来的一系列破坏区域和平的问题,明朝想听一听安南国的看法,双方交换些有利于关于维护地区和平的意见和建议。
安南名为大明藩属国,莫朝控制高平一地供奉两主,实则大不敬。
后黎朝由郑氏篡权专制实则大逆不道,国王黎氏自称“皇帝”,更需要被讨伐。礼部派出使节顺便也为兵部考察下,从何处进攻安南郑氏的升龙府对大明最为有利,是走广西的海边山道好呢,还是从云南出兵沿着山谷进军好呢。
外喀尔喀太远就不去了,朝廷没有精力管理他们,远在西域的卫拉特(瓦剌),叶尔羌汗国和东察哈台吐鲁番,也派些商队代为传话。
再让日本使节捎回去至对马岛宗氏,德川幕府的书信。除了要求展开白银贸易外,给蒙元修书日本有没有兴趣,可以来京师一起参加。
朱由崧都决定好了要把对马岛之魂的故事增加到《蒙元史书》的传说那部分中,日本最好别拒绝了大明的善意。
按照朱由崧的设想,为了修《蒙元史书》,必须要邀请到蒙古六部中接受大明册封的土默特部参与其中。
土默特部,蒙古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其势力与明朝的大同镇、宣府镇、蓟镇、辽镇等边镇接壤。因放牧地点,而分为三大部。驻扎在归化城一带的西土默特部,放牧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青海土默特,以及跟随蒙古大汗东迁驻扎在辽河上游的东土默特部。
接受大明册封,就是大明的狗。无论用什么手段,接到大明的传唤,土默特部必须来!
数骑打着旌旗从京师出宣府,直奔西口关隘,沿着商马道西走,直奔西土默特部在草原上建起核心城市,归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