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悄悄摸上台阶的小春收到了张里偷偷递过来的眼色,毫不犹豫地抬起手臂,袖中寒光一闪,朝李梧后心疾射而去。
李梧仿佛背后生了眼睛,头也未回,宽大的袍袖在身后一甩,那点寒光瞬间落入袖中,无声无息踪影不见。
小春是张里从江湖中重金网罗来的高手,功夫极是了得,尤擅暗器,据说世间少有敌手。没想到李梧这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竟然也能有这般出神入化的身手,张里这下真的惊了,转身要逃,李梧哪里能容?出手如电,瞬间控制住张里,这才回身,正面其爪牙。
小春挥刀砍过来,李梧迅速侧身躲过,董晖带着几名黑衣劲装的人自殿顶一跃而下,将小春围在当中,缠斗起来。
李梧看也不看一眼,拎着张里的领子一步步走下台阶,逼得天策军那些人步步后退。李梧轻蔑地睥睨对方,对之前吓得四散奔逃、此时见局面得到控制又渐渐镇定下来的朝臣们朗声道:“诸公无需惊慌,此獠已是笼中困兽,而且,玄甲军已将宫城内外的阉竖爪牙一网打尽!”
“什么?”本还心存侥幸的张里不敢置信,难怪啊,太极殿里这么大动静,外面埋伏好的那些天策军竟然到这会儿还没冲进来,可是——
“你是怎么办到的?我在宫城内外埋伏了两万天策军!”
“你手下那些废物岂是我玄甲军的敌手?想知道详细,你还是下去问阎王罢!”李梧说完最后一个字,手起刀落,张里一颗硕大头颅已经滚落在地。
天策军人数虽达数万,但乃是新近组建,而且多是皇城禁军和京畿附近卫戍营中抽调,吓唬下手无寸铁的百姓和朝臣还可,遇上常年征战边境、以彪悍勇猛著称的玄甲军根本毫无抵抗之力。
谢四那边基本没什么损伤,天策军便已或死或降,玄甲军砍瓜切菜般将这群乌合之众料理干净,没让其掀起丁点风浪来。
张伯苓缓步走到李梧身旁,他毕竟是文官,虽然见惯了风浪,但对几步外那颗人头还是不敢多看。可身边这位煞神也令他胆寒,简直像是阴间爬出来讨债的阎罗,一丝儿人气也无。
“多谢郡王相救,若非郡王及时赶到,我大虞只怕真要落入这阉狗掌中了!”张伯苓说着,深深躬身施礼,他身后的郑省恩、陈超、邓桂昌以及文武百官也随之深深拜谢。
“张相公不必如此,众位请起。”李梧姿态谦恭,“李子鸾身为李姓子孙、大虞臣民,不过是做了份内之事,而且——”他话锋一转,“我卫王府势单力孤,本也没有把握能够顺利揭破阉党的诡计,幸好晋王、鲁王、禹王、梁王、中山王、淮南王、建平王各自率兵勤王,现正在城外五十里扎营。”
众人无不吃惊——这些都是李姓的旁支亲王,当年祖上都曾追随太祖征战天下,是大虞的开国功臣,太祖准其爵位代代袭承。但自太宗继位后,便给这些亲王各自分了封地,并强令他们举家迁往封地,无诏不得还京。
那些封地大多远在千里之外,老晋王等当然不满,但无论他们如何苦求,太宗就是不肯点头。众王无奈只得遵旨,有几位年老或者身子不好的宗王就交代在了路上,这下他们可恨透了太宗的罔顾亲情,甚至连太宗驾崩时都不肯回京奔丧。对太宗独子李昌吉更加连面子功夫都懒得做了,熹宗这二十多年的诏令基本上到了藩地就是废纸一张,熹宗恨得牙痒痒,却也始终不敢动手对付这些藩王,一方面是顾及名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藩王十分抱团儿,对李昌吉来说,不管拿哪个开刀,那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儿。
没想到这回竟会这么整齐的全部出动,还打着“勤王”的旗号......
不过大伙儿略微思索了下也就明白了,这自然是卫王父子的手脚,不知何时暗中联络了这些藩王,里应外合,不管有没有宦官作乱,卫王府都是准备充分啊!张里只不过倒霉正好撞人家刀刃上了!
众人只觉冷汗顺着脊梁往下淌——卫王父子这是想干什么?
易深自殿外匆匆而入,手捧一卷帛书,大声道:“晋王、鲁王、禹王、梁王、中山王、淮南王、建平王联名上书,有要事奏请圣人!”
皇帝此时自然是看不了奏疏的,于是几位宰相接过来,一目十行看完,面色大变,郑省恩喃喃:“这......这如何使得......”
易深坦荡荡从张伯苓手中拿回帛书,当众宣读,原来是藩王联名请求熹宗退位让贤,拥立卫王李宗勉登基为帝,还细数了熹宗继位以来的十大过,条条令人无法反驳。措辞激烈,态度坚决,且言明皇帝一日不允,众王便一日不退兵。
谏议大夫荀护上前一步,怒道:“清河郡王这般行事,与阉党又有何异?”
李梧不理,易深反唇相讥:“张里欲立吴王,好为自己所控。晋王等拥立的乃是卫王,卫王是何等样人,荀大夫不会不知吧?如今陛下卒中难愈,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荀大夫,你以为该如何决断?”
荀护答不上来,百官也都默然,但心中却是明白的——天变了,大局已定。
元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熹宗下旨,称病,禅位于卫王李宗勉。
李宗勉上表坚辞,言辞恳切,称不敢领旨,且闭门不出。张伯苓、董万启等率文武百官齐集卫王府门前,跪求卫王以江山百姓为重,早日登基主政。李宗勉不忍,方才勉为其难答应下来。
元庆二十二年元月初五,大吉。李宗勉继位大宝,号明宗,改年号光盛,是为光盛元年,明宗颁旨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光盛元年元月二十,熹宗李昌吉薨,明宗大恸,令辍朝七日,并亲自为之举哀。到了出殡入葬那日,明宗亲自登上承武楼相送,望着柳车掩面恸哭。并亲手为熹宗设祭,命百官送熹宗棺木至百里外皇家陵园入藏。明宗的哀恸悲伤之情感天动地,真是见者落泪,闻者动容,朝臣百姓无不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