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找一段破碎的几乎全部忘却的记忆,那应该就是我入学前的几年岁月。我只能隐隐约约想起一些小事,具体细节却再也没办法描述。
我记得当时有那么几年,我父亲母亲外出打工,把我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没有所谓的哥哥姐姐带着玩耍,所以也确实没留下什么回忆。隐约记得当时我三叔还没结婚,有一部在那时候很先进但很笨重的磁带播放机,期间突然一首《流浪歌》红遍大江南北,那段岁月里,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播放机里传来的“走啊走,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这首歌当时的火热程度应该不亚于今天的神曲,只不过对比之下,这首《流浪歌》更多一些情感,更能引起无数在外打拼的游子的共鸣。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手机联系。我记得当时村里应该只有一两户人家装了电话,并且装电话的人家往往都会配备一个大喇叭,或装在自己家门前的一颗大树上,或放在一个足够高的地方。随后这部电话的号码便会传遍村子,这电话也几乎成了全村人联系身在远方亲人的唯一枢纽。每每有某家的亲人打通了这部电话,门口的喇叭就会响彻云霄,全村人应该都能听到:某某某,快来接电话,你家什么什么亲戚打电话了。这某某某听到喇叭呼喊自己,便会带着家里的几个小孩往装电话的人家那里赶,往往一阵小跑便到了。小跑赶到而不是慢悠悠走去,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只有要接电话的某某某才知道,但无外乎两个原因,想听到远方亲人声音的迫切心情,也担心去的不及时耽误时间而浪费了电话费。这某某某急冲冲的赶到,等待着电话铃再次响起。某某某拿起电话,随后便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问候:“在外面怎么样?天冷不冷?有没有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这些话听起来虽然平淡,但或许就是这份平淡让流浪漂泊的游子继续坚持流浪,就像流浪歌的一句歌词: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正是这份想念让游子坚持下去,也因为电话的存在让这份想念得以传递,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游子的心窝。
接电话,当时也是村里孩子特别期待和开心的一件事,我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