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第3章第4节读书要文理兼融
在高中时,我们因不同的爱好和追求而选择了理科或文科的知识进行学习。进入大学后,起初
理科班的学生进入了更专业的理工类院系学习,而文科生则进了人文社料类的院系中学习。虽
然“术业有专攻”,但是大学生毕竟是一个学术思想自由开放的地方,再加之当今社会对人才
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专业的领域中,因此,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必要打破所学专业
的局限,尝试吸取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是有目的地使自己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的关键。鲁
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
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
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还说:“专
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
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
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
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先生的这些话,即说明读书要文理兼融。
读书要做到文理兼融,宽打基础窄打墙,是较好的方法之一。具体讲,这种方法是
将知识基础打得宽博扎实些,涉足多学科知识,走“通才”之
路,正是对现代人才的要求。惟如此,才有独立走向社会获取成功
的坚实后盾。
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这已是当
代许多志士能人的共识。一个新型人才,就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具有扩大甚至转换专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有分析、综合能力,
能分清轻、重、缓、急的综合能力,往往比分析能力更为重要。要
能适应交叉性内容的工作。要尽可能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
方法,学贯文理做到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敏捷,能够在形势和任务多变的
情况下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对跨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
察和分析,成为使问题求得最合理解决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在求学阶段,要广涉群科,坚实基础,文理兼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现
实的问题。
进入创造阶段,单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必然捉襟见肘,而阅读
面广,知识量大的人即显出特有的优势。
欲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有大的建树,文理兼容是必行之路。科学和艺
术看来是相距甚远的领域,可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诺贝尔奖获得者
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提问时,答道:“往
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
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动物园也会有好
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这和理解力和记忆力同样重要。假如你
未看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得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吗?对世界或
人类活动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大学问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作甚丰;且洁身自好,淡泊功名。
柯灵先生在《促膝闲话钟书君》一文中说:“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缺一,就不是钱钟
书了。”足见学术界对他的推崇了。
对学习知识,钱钟书主张“全体大用”、“亦扫亦包”,不依傍一家之言而兼容“异量之美”。就是说,知识
面要广,视野要开阔,努力做到博览群书,兼收并蓄,吸取各科知识与各派学说之精华,储存在大脑的“记
忆仓库”之中,随用随取,达到“古今赅备,东西融通”之境界。正是本着这种治学原则,他才能取得训
诂、词章、义理同炉共治,事理、文理、哲理相互阐扬的学术成就。
除了钱钟书外,请代康熙皇帝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
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
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冶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
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是“博读”的忠实拥护者。他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
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
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
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
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余秋雨在高雄中山大学演讲《青年读些什么书?如何读书》中提到
“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他说,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但主要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大学时
代的生命弹性,除了运动和娱乐,更重要的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
然是超越专业的。
因此,在大学阅读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