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企业家气质曾经颇受质疑,因为他柔弱有余、强悍不足,言行举止严重缺乏那种谁与争锋、舍我其谁的霸气。俞敏洪曾坦然相告:“严格来说,新东方一些人的行为已经可以送进监狱了,但是我很少严苛地惩罚这些人。”
俞敏洪其人,平和、随性、直率,员工可以自由进出他那间略施装修的办公室。俞敏洪很少通过制度设计、条文约束去规治员工、限制他人,正因如此,在外人看来,新东方的管理显得粗放、无序、散漫。当然,俞敏洪已经日益深切地意识到设定制度规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柔弱的CEO,硬性的制度,构成了与众不同的新东方。现在的新东方,制度与规则已经成为一种刚性约束。
行动指南
企业家应该改造自身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强化公司的品牌运营和管控能力,继而更新、重构公司的精神境界。
7月11日
欢迎对手
像新航道之类的教育机构都是拿到风险投资后发展起来的。尽管它们可能在某个领域会给新东方带来不利,但没有竞争对手也会使我们失去活力。我希望它们能够做大,能在美国融资来发展中国的教育。如果它们发展大了,做得比我们好,运作能力比我们强,即使来收购新东方,我也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我有这个心胸和境界。
——2008年,俞敏洪接受《新财经》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来自赛迪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未来5~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而培训教育连锁品牌店铺增长率每年约为26%,IT培训、英语培训和少儿教育是培训教育业的三大支柱,教育支出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支出。
投资咨询机构ChinaVenture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教育行业投资以扩张期企业为主,涉及领域包括网络教育、线下语言培训机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IT职业培训、企业管理培训等。2007年1~10月共披露13起投资案例,投资金额为1667亿美元。
2006年,开普兰国际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开普兰)大笔资金注入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新航道),并向新航道授权在中国使用开普兰英语培训产品。开普兰是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是目前美国最大的教育上市公司。2007年9月,北京最大的中小学生课后辅导培训机构巨人教育集团获得启明创投领投的2000万美元投资。2007年10月,另一家中小学个性化教育机构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鼎晖创业投资在北京签约,成功获得首轮投资2000万美元。同月,广州卓越教育机构与深圳市达鑫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广州卓越教育机构首次获得总额800万美元的创业投资基金,成为广州市第一家引入创业投资的民办教育机构。学大教育一直在谋求上市,而巨人教育也计划2010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2007年9月初,全球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凯雷投资集团宣布投资2000万美元入股上海新世界教育集团。同年10月,在线英语口语学习网——说宝堂完成了第二轮融资,涉及金额为820万美元。11月,安博教育更是获得了麦格理银行等机构54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这一年的12月11日,中国最大的网络教育公司——弘成教育集团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为2007年培训教育机构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谱写了新的成功案例。
更多的“新东方”,正在被资本快速催熟。
行动指南
企业的发展不能光靠自身的核心优势和人才推进,自身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得到。
7月12日
考验仍在延续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全球强大的教育机构正在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一些有实力的教育机构也正在奋起直追,中国教育产业各个领域的竞争正日趋激烈,新一代真正有世界性眼光的精英正在茁壮成长。而新东方内部的产业结构还没有真正完善,新东方的战略目标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新东方的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真正合理化。
——2006年新东方上市前夕,俞敏洪在其博客文章中如是说
背景分析
新东方上市当天,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秘书长张笑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东方上市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太大影响,“新东方的市场是欧美的教育体系创造出来的,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国情相关联”。
新东方上市引发舆论界、教育界热烈关注,其中,一种论调颇具代表性:新东方如此成功恰恰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在教育的核心价值——授人以渔这一点上的彻底失败。
这样的论调在当时很是流行,俞敏洪初闻之时显得异常紧张和不安。可想而知,他不想因此将新东方以及自己树立为传统教育的对立面。伴随着新东方的日益壮大,俞敏洪开始以企业家精神来要求、约束自己,以企业的标准来规范、管治新东方,他已经日益强烈地意识到,品牌建设、维护与发展,在当时比单纯的海量招生、教学授课更迫切、更实际。当然,俞敏洪也认识到,新东方的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性的战略思维。
出色的赢利能力是对战略的最好佐证与支撑,无怪乎松下幸之助放言:“企业最大的罪恶是不赚钱。”太多的企业正处在安迪·格鲁夫所言的“企业根基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战略转折点上。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管理专家赵民将战略喻作“北斗星”,“低头走夜路,抬头看北斗。要用战略时时检验、调试自己的方向,避免走错路。走过的每条弯路之上,都会插上警示后来者的醒目路标”。
行动指南
想要建立可执行的企业市场战略,需从三方面加以考量:方向、方位和方法。
7月13日
家庭的分量
你可以拿走我的事业,只要把我的家庭留着,我还会回归家庭生活,这也是一种生存目标。家庭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家庭的话,很多时候真的是孤身一人在这个世界上了。家庭的存在,使我愿意把事业进行到底,比如说愿意苦下去。家庭在很多时候是我甘愿忍辱负重的重要原因,尤其面对孩子的时候更是这样。如果说真的什么都消失掉了,我可能会选择流浪的生活。实在不行的话,可以选择像弘一法师那样脱离红尘,研究佛法,这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2009年7月,俞敏洪接受《当代经理人》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俞敏洪可以放弃一切,唯独放不下家庭。母亲、妻子、儿女,其乐融融一大家,和睦的家庭对他来说十分重要。
1994年女儿出生之前,俞敏洪的妻子不想给“老俞”生孩子,是因为觉得他一直很潦倒,一事无成,活得太凄惶。“不生孩子,好像随时准备和我离婚似的。”俞敏洪调侃道。1998年,俞敏洪连续两次在家门口被打劫,感觉很是不安全,于是赶紧给老婆女儿办了移民,送去加拿大。“我可以被抢劫,但是我不希望老婆孩子出意外。”
2001年的时候,俞敏洪又喜得贵子。俞敏洪的母亲很希望抱孙子。俞敏洪得了儿子,徐小平从北京打电话到加拿大:“老俞,你赶紧回来吧,你老妈那里出事了。”
徐小平煞有介事的一番话吓得俞敏洪险些瘫倒,失声惊问:“我妈她怎么了?”徐小平不急不躁,缓缓而言:“今天一大早,你妈就去学校了,后面跟着一辆皮卡,车里装的全是红皮鸡蛋,你老妈端着个大脸盘,逢人就发红皮鸡蛋,一边散发,一边叨咕,‘我有孙子了,我有孙子了’。老太太忙活了两天,找人帮忙煮了2000个鸡蛋。”
电话那头,俞敏洪乐不可支,早就笑弯了腰。
俞敏洪对女儿异常疼爱,很是娇宠,对儿子则非常严厉,甚至有些苛责。在他看来,“女儿是贵着养、宠着养,儿子是苦着养”。对女儿的培养目标是贤淑、知书达理,“女儿现在是个小美女了,长得像她妈”。女儿、儿子的英语、中文都非常好,俞敏洪经常带他们回北京住些日子,带他们去新东方大厦,“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我工作有多么辛苦,多么操劳,从小让他们知道财富的来之不易。我不会把所有财富都给儿女,但也会给她们留下足够的生活费用”。
俞敏洪有着比较严重的恐高症,但是为了让儿子摆脱恐高,他采取一种“狠”的方式——领着儿子坐翻滚过山车。年幼的儿子被惊吓得号啕大哭。俞敏洪可不管那套,愣是拽着儿子又坐了一遍翻滚过山车,“就是要让他体验这种刺激的感觉,就是要让他克服内心的恐惧与惊悚”。
当所有人在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数人,即你的至爱亲朋在关心你飞得累不累。从情感抚慰的甜蜜中积聚现实的力量,企业家的“家庭主义”值得尊重。
行动指南
只有处理好家庭关系,才有时间专注事业、安心创业。从家庭中汲取力量,是企业家的明智之选。
7月16日
留学与否,都可以改变命运
新东方与众不同的是,这里面并非只有教英语的老师,而是汇集了一群乐意去感知社会变化、推动社会变化的人——这是北大出来的这些人的“通病”。我们当时已经认识到推动留学潮流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我自己后来一直把新东方做下去而没有出去留学的原因。新东方有意无意地在倡导一种通过留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概念,但同时也倡导,假如你留不了学,也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两种价值观并行。
——2008年,俞敏洪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俞敏洪没有出国留学过,但是他并不以此为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才可以平心静气地对大学生们说:“留学与否,都可以改变命运。”
不过,俞敏洪私下里还是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大学生们说:“如果有可能,还是希望大家加入到留学的行列,留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2001年俞敏洪在TOEFL、GRE寒假班上给学生们作“奋斗才能成功”的演讲,讲述了一个中专生留学哈佛大学的真实故事。
从中专到哈佛大学,那位学生用了13年时间去和命运抗争。俞敏洪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听课的学生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其实并不难。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能做到以下两点,任何事情就都可以做到:第一是要每天努力比别人多做一点事,第二是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切分成几个步骤去实现。
行动指南
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想取得成功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最关键的是要认准一个目标,并持之以恒。
7月17日
用对一个人,撑起一片天
做事情,总是要在风格、文化上取得认同,要不然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在新东方的感觉就是“用对一个人,撑起一片天;用错一个人,毁掉一片地”,尤其在中国商业规范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更是这样。
——2004年,俞敏洪在接受《北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2003年,北京新东方学校另一位副校长、著名TSE(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新东方自行创业。2004年,新东方的另外两位知名人物——胡敏、江博也低调离开新东方。
杜子华、胡敏、江博先后离开新东方,被媒体一通暴炒。按照俞敏洪的说法,“新东方的创始人群体,特别是我和我的那些源自北大的伙伴们,都是以讲伦理、讲人性、讲哲学的心态来经营新东方,但现在新东方新一代管理层中有商业意识的人相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