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书中提及的诸多企业的失败案例,俞敏洪也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与阐释,他的结论和作者吴晓波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俞敏洪认为,有些企业家失败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像书里写的那样,是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环境的骤变,而是与那些企业家的行为习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这就是俞敏洪自己总结出的“中国式失败”的基因,他善于从人性的角度深入观照企业家的内心。
行动指南
研究失败,是企业规避误区、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2月22日
困难就像狗一样
人这一世就是为了克服困难而来的。我始终有一个想法,一个做了很多事情的人,和一个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的人,其实他们一辈子所遇到的困难总量是一样的。就算你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做,你也有可能和丈夫或妻子吵架,也许还有其他的麻烦来找你。遇到困难你不能逃避,是否能克服困难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困难就像狗一样,狗是既怕人又不怕人的动物。如果你看到一条狗时迎头走过去,这条狗不会咬你,会给你让路,但是如果你见到它就跑,那么它就会咬你,连哈巴狗也会追着咬你。
——2009年7月,俞敏洪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俞敏洪的人生基本上都是自己在为自己做主,但也有做不到的时候。因为他必须和其他人相处,他的命运和其他人的命运紧密交织。新东方的员工人数已经上万,这些人的命运,让俞敏洪殚精竭虑,丝毫不敢懈怠。
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新东方爆发了“学生退款潮”,这是一场因为突发事件引起的“挤兑”潮,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如果处理不当,新东方可能面临倒闭。新东方现金流猛然抽紧,异常严峻的局面让俞敏洪心急如焚。为了舒缓心情,俞敏洪约了三五好友去北京西山大觉禅寺明慧茶院喝茶,正巧茶院里有抽签算卦的,俞敏洪便信手抽了一签。谁承想,俞敏洪抽中的居然是支“下下签”,这支签让俞敏洪和朋友们备感惊恐。有朋友和俞敏洪打趣:“老俞,看来新东方和你熬不过这一关了。”俞敏洪脸色苍白,默然无语。
黯然离开大觉禅寺明慧茶院,俞敏洪心绪烦乱、寝食难安。大觉禅寺是俞敏洪很乐意前往的清净之所,两年前的2001年,也是在此地,在俞敏洪的主持之下,新东方在特定时期里暂时平息了股东之间的利益纷争,重新界定了利益格局与治理结构。每次到访大觉禅寺,俞敏洪总是期望着能有别样的顿悟与追寻。但是这一次,大觉禅寺成了俞敏洪的噩梦。
三天之后,俞敏洪独自一人又去了大觉禅寺,他要再为新东方求一支签。这次,俞敏洪抽中的是一支“上上签”。
手握这支签,俞敏洪开心地笑了,一脸释然。“大家可以看到,这种预测没有任何意义。当你开始用迷信和数字来对自己的生命作出安排与设计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被眼前的困难吓破了胆,你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所以,我们不要对自己的未来作任何所谓的预测,也不要让其他任何人来臆断我们的未来,不要让现时的艰难打破我们的希望,未来就在我们手中。哪怕我们的生命明天就结束,今天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
行动指南
未来的景象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以及行动。
2月23日
优秀是一种习惯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遇到困难和失败以后就会害怕,就会绝望地倒下去,这种人一般一辈子都会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另外一种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以后,会用勇敢的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对待,这样的人在未来是容易做成事情的。生活总会遇到困境,但是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停下来,生活就永远是这样了;如果你坚持往前,就会渡过难关。
——摘自2009年4月俞敏洪在太原理工大学的演讲
背景分析
俞敏洪非常喜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只要把优秀的行为培养成日常习惯,你就可以优秀起来。其实,“把优秀的行为培养成日常习惯”殊非易事,因为“懒惰和失败也是一种习惯”。
一次,在给新东方员工讲话时,俞敏洪说起了“春困”现象,“春困的突出特征就是越睡越懒、越闲越怠。怎么避免?我觉得还是要适当地控制睡眠,比如一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应该足够了。否则的话,你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睡得越来越多,精神越来越差”。
俞敏洪的体会是,任何好的方法和行为,都要把它变成习惯的一部分,这样你就能知道如何应对复杂的事情,做到把良好的处世态度和做事风格变成习惯性的反应。
行动指南
花无常好,月无长圆,今日之果必有昨日之因,而明日之象也必有今日之功。
2月26日
成功是必然
从自卑走向自信是真正的自信,从一开始就盲目自信的人其实没有自信。只有两种人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种是经过生活严峻的考验,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最后终成大器;另一种是没有经过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顶尖的地步。
——摘自2007年俞敏洪在多所高校的公开演讲
背景分析
刚刚考入北大的俞敏洪,自卑而压抑,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北大的气氛与文化。北大求学期间,他一直是个沉默的旁观者,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男女恋情、风花雪月,都跟他毫无关系。做惯了旁观者的俞敏洪,逐渐祛除了北大人常见的浮躁之气,做事情有分寸、有明确目标。
创业初始,俞敏洪雄心勃勃,但当他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便接踵而至。“我给自己做了一个笼子,无法往外钻,否则笼子一收紧,我就被勒死了。为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但是很有可能这条路不适合你走,因为下面是悬崖峭壁,你总不至于往下跳吧?试试其他的路或许会更好。”在俞敏洪看来,“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速。”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是支撑俞敏洪持续向前的一大动力。而为人处世的成熟,得益于严峻生活的历练。
比如,无论面对得与失、荣与辱,俞敏洪都强迫自己积极地生活在潇洒与豁达的心境之中。“所谓潇洒与豁达,就是在知道自己失去了许多之后,仍能够用一种开放、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朋友、对待自己。”
经历了许多利益争夺,俞敏洪依然坚持一个原则:与人分享。“Amanisborntoovercomedifficulty”是俞敏洪的座右铭,翻译成中文就是“人生来就是要克服困难的”。
行动指南
人性是火热的,商业是冰冷的;人性成就商业,商业丰满人性。商业是“果”,人性是“因”。
2月27日
等待是为了获得更多主动
我们的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所谓的完美只不过是你在追求过程中的一种期待而已。有一个圆要去寻找自己缺失的一角,最后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但发现完美的圆滚得太快、太远,以至于失去了生命的诗意,最后它放弃了那一角,带着缺失一角的遗憾,继续走向天涯海角。虽然有很多遗憾,我们仍要付出努力,争取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和珍惜。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被动等待的。等待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主动,等待最好的时机需要最好的耐心。
——摘自2005年俞敏洪对新东方员工的一次讲话
背景分析
有一次俞敏洪收看《动物世界》节目,节目里讲述的是南美洲蟒蛇的故事。那是一种体形庞大、行动迟缓的蟒蛇,它捕食猎物唯一的办法就是潜伏在灌木丛林之中,守株待兔一般苦盼猎物自投罗网。这样的等待无聊而寂寞,因为经常是经过很长时间也等不来一只猎物。但是蟒蛇不甘心,也不放弃,它始终蜷伏在密林中,一旦发现有动物进入感知范围,就会像利箭一样弹射而出,迅速而凶猛地将其吞噬。
这个发生在丛林中的故事,让俞敏洪震撼。“很多时候,动物值得我们人类学习。我们经常会在应该等待的时候匆忙地行动,或者在应该行动的时候继续等待,最后的结果是错失良机。有时候还会让自己过早暴露,让别人知道了你的弱点和缺点,不愿意再跟你打交道,结果是失去了终生的机会,因为人们通常只会给你一次机会。”
行动指南
等待良机,出奇制胜。
2月28日
成功,不可言说
名利和荣誉,就像天上的云,不能躺进去,躺进去就跌下来了,它们其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只能欣赏。成功是活着的人不能说的词,因为只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态。如果你不想做事,失败就是你的常态。活着就是在起起伏伏中往前走,成功就是不管你怎么跌倒,都要爬起来。
——2006年9月,俞敏洪接受《职场》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坦率地说,俞敏洪是有“苦难情结”的。他的幸运与幸福在于,能在心境与行动上超越“苦难情结”,理性地看待荣辱与是非,清醒地认知尊崇与骄傲。
“新东方还没有成功”,俞敏洪追求的,是永恒的成功,而非短暂的辉煌。
2005年8月,《中国经营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一场“挑战企业家”活动,请到的嘉宾是俞敏洪。第一个环节是“自我表扬”式的即席演讲。面对那些无比亲切的大学生的面孔,俞敏洪侃侃而谈:“自我表扬?这令我非常难堪,因为新东方在我心目中一直什么都不是。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它就是一个英语培训机构,既不像学校,也不像企业。新东方从一个小小的培训班到现在号称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把自己弄得特别的‘四不像’。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老师,后来又号称是校长,再后来有人把我叫做教育商人,现在有人把我定位为企业家,或者是教育企业家。结果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
俞敏洪很真诚,很多企业家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总会豪情满怀、踌躇满志地回想过去、展望未来,然而俞敏洪会非常实在地告诉你:“我把新东方做到现在这个状态,做到现在这么大,确实比较后悔。因为它违反了我自己性格里的一些东西,我现在60%以上的时间,在做我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说陪客户、领导吃饭,比如说看财务报表。我现在每年大概要花1/3的时间处理各式各样的公共关系,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成本的增加。”当然,俞敏洪应该知道,他所谓的痛苦,已经不再是经营企业本身的痛苦,不再是市场竞争的痛苦,而是怎么厘清各种关系的痛苦。
俞敏洪是一个做事随性随缘的人,没有太多的目的性。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上市之后,俞敏洪无比深刻地意识到,新东方确实不能再随性随缘地去经营了,必须好好做下去。
俞敏洪经常提醒自己:不管怎样,必须对自己有信心,对新东方有信心。“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永远要给企业的员工灌输信心,这是走向成功的保证。”
行动指南
让我们重温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亨利·福特财富笔记》中的名言:“我不想说成功,因为这个词是墓志铭,而我们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