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穷。
进入北平城后,这是此时的北平城给李清的感观。
燕王府的府邸位于元大都皇城西南的隆福宫,即元朝的太子府,位置大约在今北京的西安门大街以南,府右街以西,灵境胡同以北。
从安定门进入,要穿越大半个北平城。
李清穿过安定门就发现,北平内城东南西北各纵横十多里,十多米高的城墙,竟然不是砖石的,而是土坯的。
有一段都垮塌到能看到土坯墙里的木头。
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就是无论房子还是路面,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
人也不多,街面的商铺更是少得可数。
勒马徐行,李清看着宽广却清冷的街道,疑惑道:“小王爷,似乎北平城人口不多呀?”
朱高煦道想了想道:“我也不是很了解,我听二哥提过一嘴,好像是城内人不多,主要居住的为各官衙署官员、护卫和家眷及十二卫的将官,以及一些商贾,城外的村庄人多些。”
李清想了想,也大概明白了。
北平怎么说都曾经是元朝的首都,誉为天下首善之城,不应该这么破旧的。
元朝统治疆域十分广阔,作为京师的元大都城,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肯定人烟茂盛,商业经济十分繁荣。
估计当时住大都城的基本上是蒙古人及其他色目人。
明军攻伐大都城,城里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肯定要么提前撤离逃了,要么就是攻城中被砍了。
改名的北平城,就这样空了。
至于燕王就藩后,北平城还是这么一幅棚户样,这估计涉及到此时整个中国的大环境了。
自赵构南渡苟延宋后,二百多年里,若大的北方基本上就沦陷为游牧民族的牧场。
特别是元蒙连南宋都灭后,只懂放牧的蒙古人,甚至强制把北方的耕地都退为牧场。
二百多年的战乱及元蒙残酷统治下,北方汉民十室九空。
再加上元未群雄四起,连年不断的割据争夺战,各种天灾人祸下,死亡是日常主题。
李清记得前世看过一些资料,说朱元璋立明时,若大中国统计到的人口才二百多万户,按一户五人口计,全国也才一千万多点的人口。
前世的北京,单是有北京户口的都有一千万了。
洪武年近三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好不容易翻一个几何倍,人口达到了六千万左右。
但是人口的的增长主要还是在南方。
京师在应天府,此时全国人无论居住,还是活动都主要集中在南方及蜀地。
再加上朱元璋的士农工商四民之策下的,重农抑商政策,造成人口居住还是分散在广袤的有耕地的附近小镇农村里。
有意思的是,洪武初年,朱元璋虽然大方向政策是重农抑商,但仍施行了很多鼓励商业的政策,不单出政策保护出外经商的商人的财产,甚至商税从十五税一降到三十税一,仍觉得商税过重。
随着战乱平息,儒家开始在朝堂站稳并崛起,洪武年末期,不单商税加重,商人的地位越来被贱视、限制。
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沈万三家族洪武年里的浮沉,就是当时商人的写照。
商人穿衣方面明文规定,家中有一人经商,全家不可用绸、纱,只可用绢和棉布;甚至严明规定商人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断了商人企图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改变阶层命运的后路。
连人都没人几个,若大的北平城想要修缮,那就是妄想了。
一句话总结,此时的北平城,没人没钱,空有一座元朝留下的首都城。
整个北方都是人烟稀少,大部分人口都在外面种地。
李清估计,整个北平城内城外辖下连十二卫的军丁,总人口能超过五十万就已经偷笑了。
之前就听朱高煦说了,包括直接隶属燕王的燕山三护卫,驻守北平的十二卫,全是从别的省份迁过来的。
军户都是以军屯制度为主,没战争时,北平按边地军丁三分操练守城,七分屯种。
也就是驻守北平的十二卫军丁,有七成都是在城外主职种田,当兵打仗只是兼职。
住城里的,除了朱高煦说的那些食民脂民膏俸禄的一家子丫鬟仆人,守城的,为军队服务的工户,就一些逼得为了生计无奈投身为商贾的人在居住。
这年头,除了读书当官,种田才是地位最高的。
至于那些钟鸣鼎食的士族大族,基本上都在江南那边。
北平城可是元朝按首都来设计的,住这么一点人,能不清冷么?
应该说,此时的北平不是一个正常城市,而是一座边地军镇。
估计这也是朱棣当皇帝后,要迁都来北平的原因之一了。
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几乎只有南下逃的,没见过北上逃的。
南方比北方安全了,次次异族南下,首当其冲的都是北方同胞。
好不容易跑来南方扎根了,谁还愿意北上,下次异族什么时候再下,谁知道呢?
皇帝不带头北上,估计还真没多少人愿意再北上了。
北平这个军镇又是必须存在的,如果皇帝不坐镇,估计很快“靖难之役”又要重现了。
“这不是标准的雄安新区公布的前夜吗?”
李清莫明的兴奋起来了,必须赚钱在迁都前,把皇城附近的最优质的商铺买下来,我要当房叔。
以后谁敢问我有没房,我就指着房子说:“这间,这间,还有间……除了这几间,这条街上的都是我的。”
或者以用平淡的语气说出最牛的话:“老板,你就别耽误我收租时间了,我还有三条街的租金没收呢?”
时间好像不多了。
想到这里,李清朝朱高煦道:“小王爷,你有钱吗?”
“有呀。”
“有多少?”
“不记得了,应该有好几千两吧,我去年封郡王后有俸禄及赏赐。不过,都在我母妃那存着,我母妃说要等我将来就藩了才给我。”朱高煦想了想道。
“私房钱呢?”
“什么是私房钱”朱高煦疑惑问道。
“就是自己藏起来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钱。”李清解释道。
朱高煦直接道:“没有。”
“靠,你身为男人竟然没有私房钱?”李清无语。
“要私房钱干嘛,母妃每个月都给我们月用,月用不够可以找我母妃要就行。”朱高煦奇怪道。
“好吧,你赢了。”
李清指着街面上的大多关门的商铺,继续道:“这些商铺怎么没开?”
“不知道。”朱高煦直接道。
李清一怔,我错了,我真不该找朱高煦这个只长肌肉的武夫问这种事。
李清深吸了一口气,决定改变策略,道:“小王爷,冒昧问句,王妃喜欢钱吗?”
朱高煦想了想,小声道:“母妃喜欢不喜欢钱我不知道,我知道母妃最喜欢管钱,王府里,连父王拿钱,都要问过母妃。”
李清恍然大悟,难怪朱高煦除了他们三兄弟,没有其他异母兄弟,这位徐皇后深得其父兵法传真,持家有道呀,一会打交道可要姿势放低点。
不过,喜欢管钱就好,喜欢管钱的人一般都是喜欢钱的。
启动资金投资就靠徐皇后了。
说朱高炽是二号大腿,是从时间角度来看的,如果从短期看,徐皇后才应该是二号大腿。
启动资金解决,李清心情大好,笑道:“小王爷,等我赚钱了,我一定给你准备好私房钱,男人还是要自己的私房钱的。”
“赚什么钱?你想当商贾?”朱高煦诧异道。
李清直接无视朱高昂的问题,问道:“燕王府有自己的商队吗?”
“没有。”
“那燕王府的庄子产出,怎么处理?”
“不知道,这些事都是母妃处理的。”
李清觉得自己好想口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