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感觉信用卡里的钱不是自己的
很多女人在购物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觉得信用卡里的钱不是自己的,花多少也无所谓。在很多人看来,信用卡和自己辛辛苦苦挣到得工资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前者只是意义上的货币,是无形的,花起来不会觉得心疼;而后者是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以及血汗挣来的,分分毛毛挣得都很辛苦,花起来肯定不舍得。
张华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她的钱夹里有几张信用卡和一张银行储蓄卡。储蓄卡上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不到万不得已,她一般不会利用这张卡购物,而信用卡不同,她从来没有觉得那是自己的钱,花起来毫不心疼。结果,在这种意识下,她的几张信用卡都严重透支,储蓄卡上的钱远远不够还债。
信用卡透支以后,是一种巨大的债务。须知,信用卡里的钱不是白给你的,用完之后还是要还的,在使用信用卡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如果无力偿还,最后倒霉的还是你自己。所以,在购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持住自己,如果你不是很有钱,那么最好不要使用信用卡;即使使用了,一定要把握住不要透支,一次透支之后可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沦为“卡奴”。
闲暇或者无聊、高兴或者郁闷的时候,购物是女人最好的选择;当她们流连在各大商场和超市之间时,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其实,购物看起来是一种很平常的事情,其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心态。
购物是每个女人都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她们对各种各样的商品好像天生就有一种占有欲,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常常会不假思索地掏腰包,购买的同时会有占有的满足与快感。如果硬是控制不买,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周身不适,勉强控制一次只会使下一次购物更疯狂。但当理智占上风时,后悔和苦恼必然伴随而来。如此周而复始,自然影响心情与工作。
生活中,很多女人在生气或者无聊的时候,就会到商场里进行一次疯狂地消费,似乎能够化解人她们内心的不满;高兴的时候,疯狂购物则会让她们的快乐翻倍。心理专家指出,她们购买的东西是大同小异的,但是购买的动机却各不相同,购物也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如强迫型购物、疗伤型购物、冲动型购物,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种购物心态呢?
小燕是某电视台的记者,平时上班很忙,收入也很高,因此,每当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小燕就会疯狂地出去购物,大到桌椅沙发,小到耳钉耳环等,都是小燕选购的对象。有时候,小燕会买回来一大堆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虽然她知道这样花钱也是一种浪费,但还是忍不住。
小燕说,每当她心理上感觉不平衡时,就会想着去购物;特别是和老公吵架,心中的愤怒不知道向谁去发泄时,购物是排解心中不满的最佳的方式。等到钱花得差不多的时候,气也就差不多消完了。
女人天生爱逛街,有事没事的时候,就会邀上三五好友或者独自一人,乐呵呵地融入购物的大军中。她们认为购物是一种放松,一种消遣,一种发泄。曾几何时,她们看见商场各种各样漂亮的衣服流连往返,把自己的钱包掏了个底,曾几何时,她们被导购小姐夸得飘飘欲仙,于是经不起诱惑便乖乖地把自己的银行卡拱手相送。心理专家认为,每个购物者在购物的时候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幻想和情绪来采购。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的购物者:
1.强迫性购物
很多女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选择出去购物。研究表明,人在购物的过程中享受到的快感能使购物者暂时忘记自己的压力、紧张或者愤怒。但是,花钱之后这类人又会很内疚,因为不但买了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但为了感觉好一些,他们会继续购物,进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利勤就属于典型的强迫性购物者,她所在的小区门口就有几家商场,每次和老公闹点小别扭,她就会出去购物发泄。可是回来之后,看到买的一大堆没用的衣服,内疚和自责就会困扰她好几天,而为了摆脱这种困扰,她又会选择出去买东西。
如此一来,就进入了一个购物怪圈。
2.自恋型购物
很多女人之所以选择不断购物,是因为在购物的时候,销售员对自己的赞美和夸奖会让她们找回丢失的自信,这时候自我感觉很好;另外,有的女孩子从“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角度出发,不断流连于各大商场。
欣欣骨子里是一个特别自卑的女孩子,因为她长得不如其他女孩子身材好,而且皮肤又黑又粗糙。为此,她很少得到他人的赞美。然而,在购物的时候,经常可以得到导购小姐的赞美,这给了她很大自信,使她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挺漂亮的。于是乎,她陶醉在售货员的这种赞美里,用购物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3.疗伤型购物
很多女人通过物质来来刺激自身的感觉,以此来证实自我的存在性,增加生活中的乐趣和价值。有的时候她们更多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例如很多女孩子无法改变自己情绪时,会用购物来掩盖生活中的巨大压力,使它压在心里,暂时忘记痛苦,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
魏丽是一家IT公司的职员,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当加班加点的时候,她的心情就会特别抑郁。而这个时候,上街购物往往会让心情变得明朗起来。所以,隔三差五,她就会上街进行一番“大扫荡”,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
4.冲动型购物
冲动型购物又称无理智型购物。有很多女孩子,本来上街是打算什么都不买的,但是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会心动,然后说服自己买这些东西,觉得自己应该买。其实,这就是通过购物使自己得到安慰,是一种提高生命价值和保护自我的一种形式,通过购物似乎感觉到自己更加迷人。
张娟就属于典型的冲动型购物,可以说,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流连忘返于各大商场,一圈下来,手里已经是大包小包了。事实上,在上街之前,她是不打算买任何东西的,即使是在买的时候,她也知道自己并不需要,可她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会想买。
女性爱化妆,她们在展示自己或在社会上扮演某种角色时,是将化妆品当作强大武器来使用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女性对化妆品会有着一种特殊的依赖,没有它就会觉得生活失去了光彩。
化妆品在女性的生活中是可谓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年轻女性,更是很注重化妆这件事情。她们对化妆品有着一种特殊的喜欢和依恋,甚至一离开它,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并因此而感到不安和紧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适度地打扮自己,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礼貌,但是,如果因此而产生一些生理上的依赖或者是心理障碍就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和烦恼。
晓琳是个天生丽质的女孩,长得漂亮,皮肤也好,所以在别人都在费尽心思地打扮,掩饰自己的不足时,她却从来都不用为这些事情操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接触到的身边的好多人,她渐渐地也受到了感染,因为别人告诉她,化妆不仅仅是为了把自己打扮得好看,还是追求时尚,体现品味的一种方式,当别人都化妆的时候,而自己却不懂这些时,就会被认为是老土,是落伍,会被人看不起。
于是,渐渐地,晓琳也对此开始动心,而且朋友也热心地教她打粉底,画眼影等。
后来,晓琳渐渐地学会了化妆,并喜欢上化妆。梳妆台上的化妆品越来越多,而且也越多越名贵,每个月她的大部分消费都是用在化妆品上。
养成了化妆的习惯,晓琳并没有觉得不好,因为它的确使自己变得更加漂亮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展示不一样的自己。但是直到有一次,她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天,当她还在被窝里睡觉的时候,男朋友打来电话,说是有急事,需要一起出去一趟。于是,晓琳便慌张地起床,没来得及化妆就出去了。
当她在搭公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怪怪的感觉,总觉得别人总是盯着自己的脸看,走在马路上时也感觉不对,于是开始担心自己的脸是不是花的,没有化妆,是不是很难看,结果不挺地照镜子,并由此而心神不定,心情压抑,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精力。
这样的事情愈演愈烈,原本是大美人的晓琳,却总怀疑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不费尽心思上妆决不出门。每天早晨,她都要花上两个多小时来打扮自己,有时会因为一点点的不完美而重来,宁肯上班迟到也要化妆到自己满意为止。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但是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化妆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过于追求完美而对化妆品产生依赖,觉得不化妆就像出门没穿衣服一样尴尬,并因此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反常的行为。那么,就可能是患有“化妆品依赖症”。例如,有的人不化妆就不能出门,至少要打粉底,抹口红和涂睫毛膏。即使是这样,她们也会在某个自己认为需要的时刻随时去补妆。这就是化妆品依赖症的显着表现。而女性之所以会越来越重视化妆,越来越依赖化妆品,则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原因导致的。
1.化妆是扮演角色的社会要求
研究人员认为,化妆与大脑机能有关。当人们看着镜子里自己化妆后的容颜时,大脑做作出的反应是似乎在看陌生人的脸。这就是说,女性在化妆时把自己当作了一种角色。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比如子女、家长、学生、老师、职员、领导等。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装束,所以,化妆是社会对人们的一种要求。
现代社会,人们尤其是女性之所以都热衷于打扮,热衷去创造特定的自我形象,追求美的外表,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系。首先是为了职业竞争,如面试、产品营销、市场推广等;其次是爱的需求,因为只有仪表整洁、大方,才能受到异性的青睐;再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工作场所,公务员、营业员、法律工作者等要求不同的化妆,才能更好地展现自我。比如,白天光线明亮,淡妆较自然,能体现严肃的作风;在晚会上,浓妆艳抹则为相宜,可以使人心情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