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箴言】
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抑或在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就成截然不同的品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正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的。
——周国平
成功者并非天生就具有良好的性格。他们也有软弱、自卑、懒惰、彷徨、无助、孤独的时候,但是他们能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来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走向成功。“性格决定成败”是对人性格与人生成败二者关系的最好诠释。所以,了解性格并很好地改变性格以适应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就显得尤为重要。请相信性格的力量,性格改变了,机遇就会改变;机遇改变了,人生也会随之改变。请记住:良好的性格会让你受益终身。
我们不可能永远守护在孩子的身边,也不可能把孩子的将来安排得尽善尽美。
唯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形成好性格,使他们勇敢地走向人生,去适应环境,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的一生稍纵即逝,若想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伟大的成就,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要辛勤、努力地去争取。而能够坚定不移地去努力、去探索、去争取的,往往都是性格坚强、自信、乐观、豁达、刻苦、勤奋的人,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他们是勇于创造、积极进取的人。
那么,什么是性格呢?
性格就是人在处理人、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如乐观、沉稳、坚韧、执着、含蓄、坦率,等等。
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持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每人所形成的性格也会有不同的特征。有人把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理智型和情感型。理智型表现为以理智来衡量事物,支配自己的行动;情感型表现为举止易受情绪所左右。
第二类包括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表现的心理活动为外在的,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内倾型表现为文静、深沉,反应缓慢,顺应困难。
第三类包括顺从型和独立型:顺从型表现为独立性差,接受别人的意见往往不加批判;独立型表现为独立发现问题,不受某些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尽管不同性格各有其特点,只要扬长避短,并不会妨碍事业上的成功。根据现代医学有关健康的概念,健全的性格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它应在对人、对己、对社会和行为方式方面合乎社会的规范,稳定并且有良好的适应性。反之,行为方式不符合社会规范、性格脆弱、不稳定,极端的内倾和外倾,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格格不入等都是性格缺陷的一种表现。
为此,心理学家指出,“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既不是先天决定的,也不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先天生成素质和后天经历相结合的产物。先天生成素质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素质;后天经历包括人生实践、修养程度、环境影响等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和他的助手们在25万儿童中挑出了1528名儿童,调查他们的个性品质,并详细记录,然后进行长期观察和跟踪研究,看看是不是他们长大后都有成就。孩子们上完小学、中学,有的进入社会,有的上了大学,特尔曼和他的助手们仍在耐心地跟踪,记录他们的变化。从50年代公布的跟踪研究材料看,他们的成就大不一样。在这些跟踪对象中,多数人在事业上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成为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或有各种专长的人,但也有罪犯、乞丐、穷困潦倒者。
跟据对结果的分析,排除机遇等社会因素外,失败者几乎都存在着某些不良的性格品质。有的意志薄弱,有的骄傲自满,有的自私自利、有的嫉妒猜疑、有的失去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孤僻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总之,这些失败者,主要是因为性格品质上的缺陷,导致他们“落伍”,甚至走向成功的反面。
所以,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尤为重要。所谓“把握命运”,首先是要把握好性格。只有做到这些,孩子就会少一些感性的浮躁心态,多一些理性的平和心理。这样,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就会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积极努力,从而以德报怨,以勤补拙,创造人生的和谐与圆满。
【育子点拨】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才,除了关注孩子的智力能力外,还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有了好性格,才有好命运。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呢?
1.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有了自信心,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直至获得成功。因此,父母要及早发现孩子的才能与天赋,并正确地加以引导、施以鼓励,使孩子获得对自己的信心。
2.激发孩子做事的热情
一个人如果没有热情,那么他什么事都做不好,更不会成功。热情是孩子生来就有的,但是却不容易被保持,一旦遭到别人的嘲笑或不断重复的失败,孩子的热情就会立刻消失。因此,父母要注意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以保护孩子的热情。
3.教孩子有同情心
孩子天生都是富有同情心的,比如几个月大时看到别的孩子哭,他也会哭。但是在后天的成长中,由于受到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的影响,孩子的同情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关心、帮助他人,那么孩子也就学会了同情、学会了帮助。
4.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
要想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父母就要培养孩子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从小父母就要让孩子直面失败与挫折,告诉孩子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没有失败,哪有进步?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些适度的困难和障碍,以此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
5.让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
希望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而勇敢地去迎接挑战。要培养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父母就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如家庭里面临困难的时候,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与豁达,并告诉孩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样孩子才会养成乐观的性格,战胜困难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教育箴言】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查·霍尔
很多时候,他人的意见往往也是我们自己行为的镜子,我们总是在别人的目光中调整着自己的人生坐标。
一个小群体的错误意见,往往可以迫使一个人做出与自己感知和判断不相符合的决定。50年代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坐成一排,看两张卡片。其中一张卡片上画三条长度不等的直线A、B、C,另一张卡片上画一条直线X,它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线之一等长,要求被试者判断X线与哪些线等长。被试者按座位号顺序回答,第五个被试者明知他们答案不对,但也不敢肯定自己正确的答案,只能顺从地得出了与前四人相同的错误答案。这是一次“从众心理”测验,把这种测验重复多次,结果类似。
从众心理也称顺从心理,有人也称遵从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行动,信仰和情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跟着感觉走路会使你步入歧途,跟着广告购物会使你上当受骗。科学研究中,从众心理可使你放弃自己正确的研究结果,当然最为严重的是从众心理可使部分人形成小群体、小集团,发生数人一起违纪现象,甚至发展成多人聚众闹事的违法现象。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
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
对于幽默故事,人们可以一笑了之,但生活中的盲从行为往往会让人失去主见和对真理的坚持。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因标新立异、与众不同面受到孤立,所以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人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同样也存在从众心理。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如果父母说:“专心吃饭,不许看电视!”孩子就会说:“别的小朋友都是一边吃一边看电视的。”?又如有的孩子要父母给他买新衣服,就会说:“邻居家的孩子都买了新衣服,我也要买。”还有的孩子坐公交车时,有老人上车了,但是看到其他同学都没有给老人让座,那么他就会想:“其他同学都不让,我也不让,免得被人说成爱表现。”于是“大家都这样的”、“谁都是这样做的”等,使孩子变得人云亦云,遇事没有主见。有些时候,孩子还会迫于同伴的压力,和其他孩子一起去做错事或染上坏习惯,这些都是需要父母注意的。
因此,作为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遇事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心中一定要有评判事物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而不能盲目地跟从别人。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有自己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才会与真理走得更近。
【育子点拨】
“从众”就是没有主见,就是墙头草,随风倒。作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有主见的性格,这样孩子才不会像墙头草一样没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1.让孩子有参与的机会
孩子做事缺乏主见,与父母缺乏和孩子沟通,做事武断,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要求有关。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依赖性越来越强,变得优柔寡断、遇事无主见。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2.教孩子学会说“不”
当孩子有自己思想的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他已经是大孩子了,什么事都要自己有主意,如果他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意,就要及时说出来。比如,“我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了”,“我不喜欢洋娃娃,我喜欢拼图”,“爸爸,别打断我的话”等。父母要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他说得不对,也可以耐心地给他指出来,告诉他怎样才是正确的。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变得任性不服管,事实证明,这样能让孩子学会遇事有主见,不再盲从。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从根本上消除孩子从众心理的关键。因为很多孩子是在自己无法拿定主意的情况下从众的。这说明培养孩子调查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勇于质疑,以增强孩子的自主意识,做到不盲从、善鉴别、有主见。这样既能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又能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
4.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
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可以提高孩子在各种思想压力下的心理承受力。因为怕被奚落而从众,怕受报复而从众,在孩子中也大有人在。真理不是以赞同的人数多寡来决定,父母要有意识地支持孩子正确有道理的观点、见解、意见和建议,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遇事能拿出自己的见解和办法,这也是消除从众心理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育箴言】
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是愚蠢,唯唯诺诺、随波逐流是窝囊。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胆小怕事的“鸵鸟人”和人云亦云的“鹦鹉人”是永远都不会走近成功的。
你因为内向,所以羞于见人、害怕交际、不敢坦陈自己,生活中无法摆脱孤独;你所以成功,因为你善解人意、谨慎务实、追求上进、善于反省,理性而不乏执着。
说到内向,我们很容易立刻就想到那些整日不说话、板着脸的人。他们害怕人际交往、性格扭曲、内心孤单冷漠,容易在冲动之下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心理学家指出,内向性格的人其实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根本没必要自卑。事实上,该自卑的是那些极端外向,表面活力四射,而内心却是缺乏建设意识的人。因此,内向的人一点也不比外向的人差,他们甚至会更优秀。
有一个男孩,他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他性格内向、怯懦、敏感、多愁,甚至感觉周围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与威胁。防范和逃避的想法时刻在他心中萦绕,简直无药可救。
男孩的父亲竭力想改变儿子内向、软弱的性格,希望他能够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坚强勇敢。
在父亲那粗暴、严厉的“斯巴达克式”的训练下,他的性格不但没有变得活泼开朗,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从根本上没有了自信心。即使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他在孤独与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他还经常躲在角落里独自承受无尽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着又将遭受什么样的伤害。看到他的那个样子,简直没出息到了极点。
看来,内向、懦弱的他,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一场不可扭转的悲剧。因为他的父亲曾努力过,结果毫无希望。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个男孩后来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他为什么会成功呢?因为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穿的鞋——他内向、软弱、多愁善感的性格,最适合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懦弱、消极和悲观,使他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从而给世界留下了《变形记》、《城堡》、《审判》等许多不朽的巨着。
由此看来,内向的人并不比外向的人差。很多性格内向的人急于把自己向外向性格上转变,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活泼、开朗;殊不知,有许多性格外向的人对自己也不满意,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沉静、稳重。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保有自己原有性格中优秀的部分,扬长避短。
不要以为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会被成功青睐,内向性格的人同样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不论是在情感和人际交往上,还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内向性格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而且心理学家认为,快乐是一种由心而生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内向性格的人更是占了先机。
内向者更容易快乐。心理学家曾作过比喻,内向的力量是树根与树干,外向的力量是枝叶、花蕾与果实。很多人陷入人际交往的烦恼,害怕人际关系,胆怯、退缩,因而认为自己是内向的,其实他缺少的是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得不到快乐,期望被别人重视、喜欢。而这样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他往往缺乏内向者所具有的心理能力。所以,内向的人更容易给自己寻找快乐,因为他们的快乐是自娱自乐的,无需看别人的脸色,也不必得到别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