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位名叫张启轩的男孩,因其优异的成绩而被清华大学录取。张启轩的母亲在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时说:
“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学校里要举办艺术节,我儿子特别高兴。他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他对我们说艺术节上有一个花展,由他们班负责拿花,而且要求是盆花,他准备拿菊花。尽管儿子重复了两次,并一再叮嘱,可我还是忘记了给儿子买花。艺术节开幕那天,我母亲生病了,我一下班就急忙赶往母亲家。回来时,儿子哭了,特别伤心。我不停地安慰他,并给他的老师写了一封信,解释原因,可儿子依旧很伤心。那几天,吃饭时他几乎没有讲过话。一天晚上,他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以后再有这样的事,你一定记得写在本子上,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就像我写作业一样。”那时他还只有9岁,我突然感到自己是一位不称职的妈妈。从那次事件之后,我意识到了: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更多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的关爱和帮助。我们每天关心的不过是孩子的吃、喝、用、行,却不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更需要感知与关爱。”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满载着酸甜苦辣的复杂过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影响孩子成长的环境因素中,家庭是孩子病根的发源地,学校是孩子病象的显现地,而社会则是孩子病毒的危机地。由此可知,家长的教育好比根的培育。因此,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
怎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这是一个备受家长关注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说起自己的教子经总是头头是道!但是有一个事实不得不面对,那就是很多家长尽管怀着宏大志愿,而且自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最好的。然而,他们却不一定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好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父母意识中的所谓的教子经验,并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科学的呢?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家长与家长不尽相同,孩子与孩子也千差万别,所以,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既然是这样,我们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上,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关注怎样培养出好孩子。
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支配行为。那么,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改变孩子的“心”开始。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育心理学家指出: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那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着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人格与习惯等心理发展的重任,是不是也应该懂心理学的知识呢?可是有很大一部分父母由于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忽视了孩子的想法与感受,从而使孩子走向歧途,这是在教育孩子上的一大败笔。
其实,心理学与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说就是:心理学是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教育学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家长的言行举止就是给孩子播下的种子,什么样的言行也决定着我们收获什么样的果实。人们通常都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要想收获成功的果实,不仅需要家长具有良好的家教能力,还需要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仅要了解孩子的行为,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这样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启迪、交流、行动,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时下,不缺少疼爱孩子的家长,而是缺少会教育孩子的家长。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保家卫国、振兴中华的重任。因此,教育好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写给那些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们看的书,这也是一本写给那些期望孩子成龙成凤的父母们看的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而有效地教育孩子。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情商教育、习惯培养、沟通教育、性格塑造、智商开发、学习教育、成长教育、交往教育、财商教育、网络教育、减压教育等方面,以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每个章节都设有案例、案例分析及相关建议,将心理学理论与案例相融合,可以让家长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照和参考,既通俗易懂,又便于阅读理解。
真诚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与成功”,感受父母责任的“理性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