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君子有五种教育人的方式: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加强品德修养的;有培养才能的;有疑难解惑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我们在前面已经听孟子说过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孟子还说过:“教亦多术矣。”(《告子下》)但他并没有说“多术”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现在,他又列出了五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经逐一探究了孔子、孟子把这五种方式运用在不同学生身上,比如说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伯牛,闽子骞就是“成德者”;对子路、子贡就是“达财者”;而孔子、孟子分别对樊迟、万章则是“答问者”。至于“私淑艾者”,朱熹举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对陈亢、夷之。其实,在《离娄下》里,孟子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他认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这其实就是对“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释。
在这里孟子所列的五种教育方式虽然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之间逻辑关系不严密,而且其性质也只是列举。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本身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如果不是当作系统做理论研究,而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它们引入教学实践,那么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仍然有极大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原文】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评析】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并且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层,不能降格以求真理,不能因为追求真理困难或感觉目标太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教育亦是如此,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学生懒惰愚笨而改变或放弃准则。这就是“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第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重在传授方法,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他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却不放箭,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到中庸,做得恰到好处。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与中庸——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了。
如果做到了这一步,老师教起来就会很轻松,学生学起来也会很愉快。
但是问题是,这样的启发式教育,就要求老师必须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不是眼高手低的裁判员,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要做到中道而立,谈何容易?
但这总归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吧。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评析】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邦有道则仕”(《论语·卫灵公》),就是“天下有道则见”(《论语·泰伯》),也就是“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但“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似乎比“无道则隐”、“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和“穷则独善其身”更壮烈一些,而且大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意思。
杀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以道殉人的只能是叛徒。
当然,从更深层次的意思来理解,“无道则隐”“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和“穷则独善其身”也可以说得上是“以身殉道”的表现,因为这样做虽然没有舍弃生命,但是为了“道”而舍弃了自身的所谓“前程”也是难能可贵的。
只要不屈志变节,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是不愿以道殉人的典型。虽然没有“杀身”,而只是“独善其身”。
虽然没有“杀身”那样的壮烈,却也大义凛然。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②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
②挟(xié):倚仗。
【评析】
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朱熹《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那也就是说,滕更倚仗的是自己国君弟弟的地位权势,倚仗自己的聪明能干,觉得很了不起。
其实对我们来说,滕更到底倚仗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为什么不回答这些有所倚仗的人。
这一点,在论交朋友的原则时孟子已经说过:“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也就是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万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以,不能够掺杂长、贵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如果掺杂了这些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了。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交流学问,共同进步,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说的“有所挟,则受遵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就是指心不诚,如果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是否就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教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就是要求我们要虚心求教。在老师门下固然应该如此,但向其他人请教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其实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的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