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中路大军,因为有李靖坐镇,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军神,一切都在稳步推进中,已经拿下了南阳和襄阳等地,汝南和颍川也基本拿下,正在朝淮南和彭城攻击前进,窦琮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遇事不明必问李靖,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水平,要不是李靖资历不够,根本就没有自己什么事儿,不管李靖的表现有多么的出色首功还是自己的;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嫉贤妒能的必要。
这就是大家族出身的心胸了,水平不够眼光来补,要不然他家也不会是著名的后族,历史上接连极为皇后都是是出自他们家。
当然最出名的要数汉朝文帝的老婆,窦太后了,景帝之后执掌大汉江山多年,直到还培养出了汉武帝这个千古一帝。
所以历史上只要提到窦家,就是把他们家和后族联系在一起,出身于这样的家族,能力先不说,最起码眼光是不缺的,先不说李靖是晋国公推荐的,就凭临出发之时,李渊的耳提面命,他也不敢丝毫大意。
所以他这一路攻击和推进时最顺利的,虽然说这一路强敌不多,但是李靖的统兵才能和用兵之法,表现的真是淋漓尽致。
因此窦琮不得不佩服,驸马晋国公的眼光之准,水平之高,应为推进的过程基本没有超出晋国公的方略。
再说南路军的李孝恭,李渊诏令调发巴、蜀兵士,集结于夔州,并任命李孝恭为江南道行军总管,李瑗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进;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为南路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为东路军;三路大军分头并进,一齐杀向江陵,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势。
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唐将也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
但是李孝恭胆子很大,发挥超人的胆识,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如今军队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如果我们乘江水猛涨出师,顺流东下,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纵然萧铣得知我将出师的消息,仓促调集军队,也无法应战,这样擒获萧铣,定可一举成功。”
因此李孝恭遂率战舰二千余艘,沿着三峡,顺流东进。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前进,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这时,萧铣的骁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驻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进击。李媛就劝告他说:“文士弘,是萧铣的健将,士卒精锐骁勇,现在荆门刚刚失守,他把精锐兵力全都派出来迎战,这是救败的军队,恐怕锐不可挡。我们应当暂且把战船停泊在长江南岸,不与敌人交锋,等到他们士气衰落,然后出击决战,一定能攻破敌军。晋国公的方略上也是这么说的。”
其实李媛的避其兵锋,挫其锐气,然后一战可擒的战术是很正确的,但李孝恭由于连战告捷,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遂命李媛留守军营,自己率兵出战。果然不出李靖所料,双方一交战,孝恭军大败,即逃奔南岸,损失很大。
文士弘获胜以后,即纵兵四出抢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获。这时罗士信赶到,顺势接过兵权,罗士信见敌军队伍大乱,遂不失时机,迅即指挥唐军出战。文士弘军一时难以收拢,措手不及,结果被唐军打得落花流水,被杀及溺水而死者将近一万人,获得舟舰四百余艘。
攻下夷陵之后,罗士信又马不停蹄,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军继后。
文士弘战败以后,萧铣非常恐惧,这时刚刚在江南征召士兵,结果征召的士兵不能如期赶到。李孝恭带领大军继续进攻,罗士信又击败萧铣的骁勇大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获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缴获了大批舟舰,却让李孝恭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
诸将对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认为缴获敌船,正好充当军舰,为何却遗弃江中,以资敌用?罗士信胸有成竹地说:“萧铣的地盘,南出岭表,东距洞庭,我们孤军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对方的援军四集,我们将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如何使用呢?如今放弃舟舰,使塞江下,援兵见到了,一定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不敢轻易进去,往来侦察,往返拖延要一个月,我们一定能攻下。”
罗士信的疑兵之计果然奏效,长江下游的萧铣援兵见江中到处都是遗弃散落的舟舰,以为江陵已破,都疑惧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等将赴江陵朝见,在行进途中听说萧铣已败,便都到李孝恭营中投降。
唐军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见内外隔绝,外无援兵,城内又难以支持,走投无路,遂开门投降唐军。
罗士信率军进入城内,号令严肃,秋毫无犯。这时,诸将都以为萧铣将帅抗拒官军,罪大恶极,建议籍没其家财产,用以犒赏官军将士。
罗士信立即出面劝止,晓以大义,说:“王者之师,应保持抚慰人民,讨伐罪恶的节义。百姓已经受到战事的驱逼,抵抗作战难道是他们的愿望。况且狗自然会对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不能与叛逆者同等看待,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
现在刚平定荆州、江陵,应当采取宽大的政策,来抚慰远近的民心,投降了我们而还要没收他们的家产,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义。只怕从此其他城镇的敌将,拼死抵抗都坚守不降,这不是好的决策。”
罗士信高瞻远瞩,宽宏大度,不贪财宝,确比诸将更高一筹。他这一做法颇得人心,由是江、汉纷纷望风归降。萧铣投降几天之后,有十几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萧铣已经投降,唐朝的政策宽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战而降。
自此整个江南尽落入唐军之手,李孝恭问及此事。罗士信说:“公子的方略中已经有所提及,我只不过是按照公子的方略在执行而已。”
李孝恭面带羞色说道:“悔不听取晋国公的教诲!以致于有如此败绩,损兵折将,我之罪也!”
罗士信说道:“赵郡王,不必如此,平定萧铣,已是泼天大功,瑕不掩瑜!功大于过,我们还是考虑后面之事如何进行,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