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正好处于日本经济衰弱时期,大家都在为就职发愁,很多同学选择了继续读书。现在想想当初自己也应该这样选择,但是当时我感觉自己年龄太大了,再继续读书要耽误很多时间,还是就职比较好,回头看一下,当初自己的想法还太年轻。
在日本就职有很多方法,有很多企业因为历届都采用本校的学生,所以会来学校开说明会,找对口专业学生。拿到企业资料后,需要先通过网络申请参加正式说明会,很多企业因为参加面试的人员太多,说明会结束会直接有笔试,多数人在笔试阶段就被刷掉了,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笔试通过了,才能有机会进入面试,一次面试一般是公司的募集担当人事,有一对一,也可能一对多人,二次面试是中层的人事,三次面试是有决定权的高层,大企业有四次面试甚至五次面试。一般大家都会在大三下半年开始就职活动,争取大四上半年结束,留出时间准备些毕业论文和答辩。
每年的秋季到春季,日本的街道上,地铁上都会看到身穿西服,白衬衣打着领带,手拿黑色公文包的学生穿梭在电车,马路上。我当初算面试安排少的,一天也要跑三家,事先要先网上预约说明会,了解企业内容,准备面试资料。那段时间整天拿着地图,行走在完全没有去过的路上,高跟鞋嘎达嘎达的,走错了路又回来,为了不延误,每次都要提前2小时,中午就随便在街头的便利店买点吃点垫一下。每场说明会、面试都要热情饱满,有激情的诉说自己的就职目的和对工作的想法,一天下来精疲力尽,回到家还要为第二天做准备。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在半年内拿到内定,每天奔跑对于留学生来说,经济上花费很多,周末还要勤工俭学,体力、经济上都无法拖延很长时间。
经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我终于拿到了内定,一切都是命运吧,这个企业来学校开说明会,因为当天企业很多,最后到展台时人事都已经收拾东西结束了,我只领到了这个公司的简介,知道这是一家在海外有很多据点的大企业,在经历了笔试,一次面试,二次面试,三次面试,四次面试后,我终于拿到了内定,虽然我对未来要做的工作一知半解,但是这个在海外中国有分公司的企业,朦胧胧的吸引了我,还有的话,就是当时的人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直白没有那么多炫耀夸大的言语吧。
至今我也很庆幸能够进入这家企业,遇到现在的上司,虽然这个工作经常出差很辛苦,但是这份工作给我提供给了很大的平台,让我接触了很多不同层次文化的人群,结识了很多辛勤创业的大朋友,小朋友们。
命运往往都是注定的,只是需要时间来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