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艺术美不仅不排斥现实丑,而且通过接纳与消解,使现实丑成为艺术美的一支源泉;通过“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表现出单向转化的独特审美关系;同时两者互溶互生又表现出作用与反作用的审美关系。而对于美学中姗姗来迟的现实丑进入艺术殿堂而被人格外关注,那是因为“丑”的存在,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它可以激发人类追求更高的美的缘故。
妙肖自然
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里,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作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作得好诗文的人都不能说是模仿字典,说自然本来就美(“美”字用“艺术美”的意义)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谈美》
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地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的范畴。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写实主义。
西方19世纪的美术思潮。最早起源于法国,并以其为中心,后来波及欧洲各国。30至70年代间,法国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曾掀起过一场强大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1848年革命后,首次用“写实主义”这个词来自称。
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画家库尔贝,最早的理论家为尚弗勒里,库尔贝等所提倡的写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它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往往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作品的主人公,以满怀同情地对他们的处境的描写,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
这种美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在法国,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继1830年革命以后,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波及全欧的1848年革命。这场革命遭到残酷的镇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被践踏,从而使人们不再抱任何浪漫主义的幻想,而是迫切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认识。具有批判性质的写实主义,便是这种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反映。
19世纪中期法国写实主义美术家们发展了美术作品的写实技法,特别在风景画中对表现光线和空间感,做了富有成果的探索。一方面,他们使历来被上层社会不屑一顾的劳动者,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实践和理论中,也有某些偏激之处。例如,库尔贝在反对学院派绘画僵化了的表现程式和弄虚作假的陈腐内容时,提出绘画只应该去画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从而在事实上把历史画之类的绘画体裁也给否定了。
写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后裔。自然主义起于法国人卢梭,他以为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本来都是尽善尽美,人伸手进去搅扰,于是它们才被弄糟。人工造作,无论如何精巧,终比不上自然。自然既本来就美,艺术家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它,完全照实在描写,愈像愈妙。其中罗斯金的一段话成为写实派的信条:“纯粹主义者拣选精粉,感官主义者杂取秕糠,至于自然主义则兼容并包,是粉就拿来制饼,是草就取来塞床。”
朱光潜先生认为,自然主义艺术观的难点甚多,最显著的有两端。第一,艺术的最高目的既然只在模仿自然,自然本身既已美了,又何必有艺术呢?如果妙肖自然,是艺术家的唯一能事,则寻常照相家的本领都比吴道子、唐六如高明了。第二,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丑然后才显得出美。如果你以为自然全体都是美,你看自然时便没有美丑的标准,便否认有美丑的比较,连“自然美”这个名词也没有意义了。
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以上所说的写实主义,一是下面将要提及的理想主义。
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口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唱,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 “自叹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昭君愿借此机会为国效力,元帝允许。于是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既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大惊,但是木已成舟,只得暗暗惋惜。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一怒之下,竟派人杀了毛延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再美,也可以被毛延寿画丑,世间有多少王昭君都被毛延寿们糟蹋了呢?可见自然美是完全可以化为艺术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