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既可以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又被认为是与现实主义并称的两大主要文艺思潮之一。作为创作方法,它在反映客观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作为思潮,它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期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盛行于全欧洲,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封建制度崩溃、资本主义逐步确立、劳资矛盾日趋尖锐以及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的思想基础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打破古典主义的束缚,提倡尊重理想,崇尚感情,讴歌大自然,重视民间文学,喜欢异国情调和使用夸张的手法,制造离奇的情节。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30年代欧洲文学的主流,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代表作家有雨果、拜伦、普希金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有它的思想文化背景。
首先便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双重作用。
工业革命对人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以先进的技术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们对自身的创造能力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精神。人们不仅仅要求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一样从肉体欲望方面进行解放,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个性上进行解放。另一方面,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使人向往回归自然、怀念往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岁月。
另外,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高涨也具有催化作用。
从某个角度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法国大革命的共和民主精神彻底击垮了专制、等级和特权体制。人们纷纷效法拿破仑,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功名。这些被大革命和拿破仑充分鼓舞起野心的一代青年,面对着一个新的世界跃跃欲试。但革命的残酷及随之而来的动荡、压迫、战争和贫富悬殊,标志着启蒙理想的破灭,又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失望,形成了不满现状、耽于幻想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拿破仑的扩张,客观上又唤起了欧洲各民族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于是各国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着要求自由和独立的呼声,欧洲进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一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这些都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各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的古典哲学中,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特的“唯我论”,都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和“自我”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助长了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特点。
傅立叶、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
往,助长了耽于幻想、脱离现实的倾向。
谢林的自然哲学和卢梭的“返回自然”的学说,强化了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的崇拜。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还是对文学传统的一种扬弃。
首先,它的产生继承与发展了18世纪的文学传统。
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法国卢梭所开创抒写自我的传统,都推崇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重视情感、返回自然和民间的思想。这些传统启发了浪漫主义作家并为他们所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股大潮。
在继承18世纪文学传统的同时,它对古典主义传统进行了反驳。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直接动机是颠覆雄踞欧洲两百多年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各方面,都存在着规范有余而个性不足,因袭过头而创造不够等局限,特别是古典主义越发展到后期越严重束缚作家的创作,于是文坛希望以开放的、多变的、个性的艺术形式来代替古典主义。于是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它以充沛的激情、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自由无忌的表现形式,对保守过时的古典主义堡垒进行了全面冲击和突围。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具有复杂性,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对其归纳抽象,也可找出其基本特征:
一、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黑格尔指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
再如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哈兹里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乔治·桑:“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描绘,而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可见浪漫主义作家大都不满现实,耽于幻想,主张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表现个人理想世界和生命体验。
二、着力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浪漫主义作家普遍接受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憎恨工业文明,忘诸山水,逃避现实,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的是作家们喜欢将自己的理想人物置身于淳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想的美好。
三、主张回到中世纪。
浪漫主义还提出“返回中世纪”的口号。“返回中世纪”除了在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表现出对中世纪民间文学的重视,并且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寻找对民族文学的自信心之外,它包含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有一些浪漫主义作家所持的保守和温和的政治态度。法国大革命引起的这场政治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雅各宾派的过激暴力行为和拿破仑的专权和扩张,确确实实惊呆了一些浪漫派作家。他们渴求一种和谐的生存环境,渴望中世纪宗法制下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生活,于是把它反映到了他们的创作中。
四、注重艺术效果。
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表现中注重效果的体现。这种效果主要表现为:异国情调,对比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和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可归结为两大派别:
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没落贵族阶级的愿望和情绪,鼓吹逃避现实、脱离斗争,宣扬神秘主义,歌颂忍耐和驯服,美化中世纪。具有复古倾向。主人公往往是自我陶醉、消极厌世和脱离现实的“幻想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诺瓦利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英国的湖畔派等。
积极浪漫主义正视现实、渴望斗争,崇尚自由解放精神,既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现实,将理想寄予朦胧的未来。具有民主倾向。主人公往往是具有个性和有革命要求的“反抗者”。代表作家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等。
浪漫主义又可分为三大类型:
神秘型浪漫主义表现为对生命的神秘性的描述。如霍夫曼对人的梦境的描述,对人格分裂的描绘;诺瓦利斯对死亡的歌颂,对死亡的神秘的美化。
空灵型浪漫主义追求一种物我不分或物我两忘的意境。如英国的湖畔派将主体情感融化进物象之中。
暴烈型浪漫主义表现为歌颂破坏力,大力张扬摧枯拉朽的革命活动。如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拜伦的《海盗》(对匪徒的歌颂)等。
由上面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崇尚自由,体现民主,其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不管是哪一类型、哪一时段,浪漫派最基本的共同主张都为“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往往容易对其进行夸张处理。因此,这一主张很容易使人发生误解,从而忽略了“情”与“辞”之间的“思”的阶段。
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用来说明以上的看法是错误的。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
不妨再通过对字义的分析来证明这一观点。
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如感情,情绪,情怀,情景交融等。
辞,指言辞,文辞。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思,则是指想,考虑,动脑筋。如,思想,思忖,思索等。同时又指想法。例词有思绪,思致等。
由解释可以看出,“思”是由“情”到“辞”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必经过考虑成为一个成熟的想法之后,才能以言语、文辞表达出来。
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尊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在沉静中经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周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再叫玉工。这次的玉工没有凭借感觉妄下结论,而是细细观察,仔细思考,耐心琢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命人剖开这块璞玉,一件稀世珍宝在久被埋没之后终于见了天日,文王见它真是无价之宝,于是为其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得以出世全在于匠人的用心琢磨,如果后来的玉工也只像他的前两位同行那样只是信赖他生糙的直觉(感情)而不是真的在这块璞玉身上用了心的话,那它始终只是一块石头,也许美玉便永远只被埋没,没有出头之日,卞和也不仅仅是丢了双脚那么幸运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思”的过程是一个拯救生命和创造奇迹的过程。生命诚可贵,因此,“思”这个过程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过程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疵稳醇化
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无言之美》
朱光潜先生认为,作文正如写字。用字像用笔,造句像结体,布局像分行布白。习作就是临摹,读前人的作品犹如看碑帖墨迹,进益的程序也可以分“疵”、“稳”、“醇”、“化”四境。这中间有天资和人力两个要素,有不能纯借天资达到的,也有不能纯借人力达到的。人力不可少,否则始终不能达到“稳境”和“醇境”;天资更不可少,否则达到“稳境”和“醇境”有缓有速,“化境”却永远无法望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