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文化长廊》开办五周年
《莆田侨乡时报》已经办了五年了!接到责编的约稿电话,我吓了一跳:日子过得真快!算一下,我在这张报纸发了六次稿,五次在《文化长廊》上。两篇画家的人评艺评,两篇莆阳风光知识小品,另有一帧照片,那是《江上行》在山西太原参加全国“映山红”戏剧奖调演时拍的,不知责编从何处找到。
年轻时羡慕别人被约稿,自己则频频接到退稿;如今自己被人约稿、催稿,反而怀念当年自由写稿的好时光。这情形颇似单身汉朝思暮想成家立业,结了婚却怀念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光一样……并且,被约稿还有这样一种忧患意识:我真的老了吗?
放下电话我抹了一把前额,心海深处跳出一句清脆的童声;那是初出校门的头几年,同学关系还热乎,我去仙游出差,找到县政府里同学的宿舍。同学夫妻都不在家,却有个四五岁的儿子迎上来,我明知故问:“你是谁?”“我是我爸爸的儿子!”小家伙站直了身子响亮地回答说,又圆又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美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事过二十多年,这小家伙自己的儿子也该四五岁了吧!但我脑海中清晰地留下这一幕。同样一句话,或同样这意思,如果由一位年过半百的作家、记者或其他文化人来说,则有“作秀”之嫌,或简直就令人作呕了。
《文化长廊》说的都是文化人和文化事,在市内同类出版物中是最好的。作为市政协委员,我每期都看。但我这话是指特定的人特定的事。不久前,我在其中看到一篇写画家的文章。画家是老画家,老画家应该尊重,应该宣传。因为谁都心知肚明:宣传的越多这画就卖得越好。一般来说,评画家的文章,当大说特说画家人品之高,画品之美,但该文偏不,文章一开头便反复宣称,该画家如何有文化,文章的结尾还重复了两遍。细读文章,所举“有文化”的例子是画家精通两门外语。我想,这画家画的是中国画,外语再精,也精不过老外。若以外语的水平论,让一位“更有文化”的老外画张中国画卖给你,你要吗?
画家有文化,就像农民会种田,工人会做工,干部会开会一样正常。这些年经济发展快了,文化有点赶不上趟,于是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重视文化建设,真假“文化人”纷纷登场,什么“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厕所文化”等等,干什么都想戴上文化的帽子。
办好事做实事都要先把事情做好,而不忙于命名。“未生子先号名”是莆田一句讽刺人的话,做文化工作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