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伤痕文学”的审美书写 文\张丽军
尤凤伟先生的《岁月有痕》是一部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展现当代中国经验的优秀作品。《岁月有痕》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伤痕文学”已成历史,作家纷纷开启新世纪新文学“新书写”的时候,尤凤伟依然把文学关注的目光聚焦于“痛苦灵魂”这一类人物形象群体,依然对其现实处境和精神际遇进行剖析与追问,呈现出鲁迅般“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韧性战斗精神。《岁月有痕》不仅延续了以往“伤痕文学”的批评维度,而且对“后伤痕时代”进行历史的、审美的、人性的多元精神批判,是独树一帜的“后伤痕文学”。
小说开篇并没有惊人的笔墨,在看似拖沓的叙事交代中,展现了退休老人姜承先一颗阅尽沧桑而已波澜不惊的心灵。要不是他的“灾星”周国章的再次出现,他“只一门心思过眼前这份日子,至终老而死,足矣”。但是,就是因为车抛锚这一个小小的细节,“灾星”周国章找到门上来,而姜承先直截了当的拒绝,让周国章突发中风住院。小说故事情节发展自然顺畅,丝毫没有人为斧凿的痕迹,非常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特点。被害惨了一辈子的姜承先显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原谅周国章的;更何况,再一次遇到周国章,姜承先也在这一瞬间又回到了年轻时那个急躁、莽撞、不计后果的姜承先了。
从本性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是无法改变的。姜承先可以老去,可以在岁月中遗忘过去,但是它无法忘记仇恨,更无法抹去性格的角角棱棱和那颗善良温热的心灵。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复杂、情感冲突的善良老人,在反身关门“那一刻他多少也意识到自己如此决绝态度有些不合常理,但来自历史深处散而又聚的仇恨使他义无反顾”。在听说周国章中风住院之后,姜承先又深感不安,惦记着周的病情。在一波三折的情感波澜里,姜承先还是又一次禁不住地接近了“灾星”。
姜承先到医院探听周国章的病情,遇到周的儿子“周总”,这一场短兵相接,极为精彩。“周总”一扫适才的温文尔雅,脸上聚着狂暴怒气,咆哮着“还敢往这儿跑”,而姜承先一时无语,不知所措,低眉顺眼地站着,像刚被逮着的罪犯,回到了文革前被批判的样子。“回家等着,到时候法庭上见”则像一道咒语一样紧紧地箍在姜承先的脑袋上,“就像当年,自己为任劳教导主任鸣不平,话一出口就晓得要有祸事了”。而这就是姜承先的宿命,一个善良老人的宿命。“而让他痛心疾首的是,在似乎已走出那场噩梦的今天,……昔日的灾星没来由地来敲自家门,引来另一场祸事。他想,莫非自己在前世欠了周国章的债,到了今世他才如此死打死缠,不肯放过自己?想到这儿心里的悲哀痛楚无以复加。”小说精彩地呈现了“后伤痕时代”的“痛苦灵魂”对以往苦难的咀嚼和从历史延续至今的、无法摆脱的苦难的悲楚。
《岁月有痕》不仅展示了姜承先一个人的痛苦,而且从他唯一能寻求安慰和主意的精神领袖老楚的死亡,可以看出,以往政治和当代现实所给予这一代人的“伤痕”。而同时,受到“伤害”的、失去了热心“只剩一具冰冷僵硬的躯壳”的姜承先,把这一“伤痕”在无形中给予了自己的妻子、儿子,乃至是孙子。因此,姜承先对于可能前来叙旧与忏悔的周国章,拒绝进门,而且还窃窃生出快意。而就在此时,受侮辱与受伤害者,竟然变成了一个侮辱和伤害者。
作为“后伤痕文学”,《岁月有痕》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伤痕文学”单一的政治批评维度,而走进了历史和人性的精神深处。姜承先的悲剧,不仅来自“灾星”周国章,来自他的儿子“周总”的威胁,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来自充当了“看客”的晨练伙伴;当然,这个善良的、一生苦难不幸的老人所受到的更深层、更直接的伤害则来自血缘关系最亲近的儿子。而他的儿子,却一直认为自己是父亲姜承先的“受害者”!“伤痕”就以这样一种奇特而荒诞的逻辑延续着。
《岁月有痕》告诉我们,恶不仅来自外部,而且来自生命内部,来自最亲近的人,乃至来自自我的心灵;恶不仅来自施恶者,被施恶者同样有恶;恶与善同样强大,而又同样脆弱。
[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