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看完,陈旸面上怅然若失,有种不能置信的感觉。
不是说这篇论文不好,相反,这篇论文简直让他对电子流理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毫无疑问这是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即便论文中有一些术语的错误和遣词造句的瑕疵,但丝毫不影响他对这篇论文的看好。
只是。
令陈旸想不通的是,这么有技术含量的理论,杜恪是怎么想到的。
他是知道杜恪开了一家庐州杜恪新能源有限公司,也知道这家公司就是个空壳,连个电话接线员都没有,所以这家公司不可能有实验室。
“小杜到底是在哪研究出来的,难道真的在家看看书上上网,就能研究出电子流理论?”陈旸苦思,天才他不是没有见过,曹原就是。14岁就读夏科大少年班,谁都看得出来这小孩有出息,最后果然不出所料,四篇《自然》论文可以说震惊了整个世界。
但即便是曹原,也需要实验室和团队支持,这也是曹原去麻省理工学院读博的原因,现代物理学各个领域都要有大量资源倾斜才能出成果。
然而杜恪是个例外。
陈旸回忆自己与杜恪几次见面,这小伙子长得帅帅的,为人处世也很圆滑,怎么看都不像是能专心搞科研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伙子,竟然研究出了电子流理论,并一点一点将这个有些匪夷所思的理论,从空想过度到实际。他再看一眼论文标题,只觉得电子流理论,仿佛掀开了面纱。
“还是想不通啊,难道这就是天才?”摇摇头,陈旸那笔开始给论文修改润色,“这一篇论文,投给P.R.B的话,百分百能过,要是投给P.R.L的话……P.R.L还是以约稿为主,暂时不考虑,发P.R.B一样的效果。”
比起陈旸的深入思考,同样在修改这篇论文的陶勋,就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对自己老婆李芸吹嘘:“又是一篇高质量论文,发P.R.L都够格,要是哪位物理届大牛帮忙推荐,我敢说,发《自然》都有可能。真是厉害啊,我这个研究生招的真值,靠第二作者,能把我推到教授。”
“真的这么厉害吗,又是一篇核心SCI期刊,你不是说SCI难发吗,这么多年也没见你发过几篇。”李芸好奇说道。
“唉,人跟人不能比的,有的人天生就是搞研究的,不能不服。”人到中年,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平庸,陶勋就勇于承认自己。
“老陶,你说,杜恪能达到曹原的高度吗?”
“这个不好说,曹原确实厉害,魔角石墨烯开启了一个领域的序幕。不过,小杜的电子流理论,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是仔细想一想,真的开创出来,也是一个巨大领域。只能说超导称霸凝聚态物理的当下,电子流理论独辟蹊径,真有可能与超导别苗头。”
超导一直是物理学的最热方向,即便近几年量子力学突飞猛进,也抢不了超导的风头。
“你什么时候能升教授?”李芸不怎么关心啥超导,啥电子流。
“别着急,等我把小杜带出来,还不是稳稳地,你安心等着当教授夫人吧。”
……
论文三天后就被陈旸与陶勋修改翻译好,随后三人坐在一起吃饭,督促着杜恪将论文寄给了《物理评论B》。与此同时,新一期《物理评论B》终于新鲜出炉,可惜现在《物理评论B》已经不怎么出实体刊物了,想看直接去官网下载。所以杜恪没收到实体期刊。
不过,他很高兴的将自己的论文拍照,然后发表在朋友圈里,配上一段文字:“本以为会被打回来修改,没想到竟然发表了,感恩。”
发完之后,他开始下载自己的论文,再打印个几十份,准备见到朋友就散发一份。
请朋友们品鉴品鉴。
等他打印好论文,再点开朋友圈,已经有十几位朋友给自己的朋友圈点赞,其中好几个在科研单位上班的,更是在下面狂呼牛逼。一个P.R.B着实把这些人震慑住,不懂的可能就是点个赞,懂的才明白这篇论文的份量。换成任何一位研究员,至少都要升副高的。
看着这些吹嘘,杜恪心情大好,立刻做出决定,以后每一篇论文发表,都要拍下来发一次朋友圈。
“人生啊……”
陶勋也看到了杜恪的朋友圈,他眼睛一亮,将图片保存下来,再自己发一次朋友圈,并配上文字:“学生的论文发了P.R.B,很欣慰!”
没过两分钟,杜恪就过来给他点了个赞。
……
首都水木大学,薛忠坤院士像往常一样,坐在副校长办公室里阅读电子邮件,点开之后,找到一封《物理评论B》发来的邮件。
作为物理领域的大牛,他同时也是《物理评论B》的编委,要负责论文审核的。
“邀约稿件吗。”点开论文,薛忠坤院士看了一眼论文的状态,作为编委他很明白约稿的论文,一般都是圈子里大牛的论文。
只是看了英文标题后,他又看到论文的署名:“Du Ke?”
这有点像中文名字,又有点英文的味道,英文中公爵的拼写就是“Duke”。随即薛忠坤院士,又看到第二作者“Tao Xun”,这让他确定,这就是一篇国人发表的论文。当然也有可能是台人或者港人发表的,就连大马、狮城那边,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概率比较低。
“Du Ke,应该是姓杜,具体是国内哪位?”他回忆自己认识的物理届同僚,姓杜的有不少,但是没有一个叫杜恪、杜克或者杜科的。
想不到,便看通讯地址,上面写的是庐州杜恪新能源有限公司,薛忠坤从未听过,他甚至搜索了一下,依然没有相关提示。
既然弄不清楚作者是谁,他也就不管了,先看内容再说。
论文不算长,也就六千字的标准,薛忠坤作为海归学者,英文自然流畅,阅读起来一点困难都没有。很快他就把论文从头看到尾,双眼不由得亮起来,理论相当新颖,而且对理论的验证也非常精妙。专攻物理学几十年,薛忠坤对论文的描述稍作思考,就有了全局的洞察。
毫无疑问,这篇论文肯定过。
不过他已经不关心这一点,而是查找电子流理论相关论文——没有费时间,在论文结尾的引用名单中,就有杜恪自己的发表的前四篇论文。
薛忠坤直接找出来,一篇一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