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说到刘锜中计,导致自己为国捐躯,而燕军则顺势拿下大名府。
过了一个月不到,朝廷的各路大军离濮阳还有几天的路程,而周必大也完成出使西凉国的使命,回到汴京。
当晚,赵伯琮连夜召虞允文进宫。只见赵伯琮说道:“虞爱卿,如今周必大从西凉得到的消息,由于塞尔柱帝国不满薛罡自立为帝,打出为前西夏国主李安全复仇的名义,发动对西凉的战争,所以目前西凉国暂时不会用兵大宋。”
虞允文说道:“看来真是天佑大宋!。”赵伯琮指着沙盘接着说道:“虞爱卿,现在外患稍平,我朝便可全力对付燕贼!你要记住,濮阳这一战非常重要!天下百姓所有的性命财产全部都在濮阳,濮阳如果一失,京城便在无险可守,而燕贼便会像潮水似的涌进京城!。”
虞允文答道:“请皇上放心,我军如今拥有四十万将士,一万门大炮(其中包括八千门佛朗机大炮,两千门红衣大炮),其中还有五万鸟铳手以及两千辆巢车(宋代战车),一千辆正箱车(宋代战车),两千辆云梯车(宋代战车),五百辆虎车(宋代战车),一千辆如意战车(宋代战车),五百辆塞门刀车(宋代战车),两千辆重型抛石机,两千座抛射火球的炮车,以及一千辆安有床子弩的弩车。加起来远远超过燕贼一倍有余,微臣相信这场仗必定万无一失!。”
赵伯琮也回道:“好,朕收到消息,自从刘锜元帅阵亡后,其子刘淮率领五万刘家军撤往濮阳,而燕王则进驻大名府,整军备战。你就去濮阳替朕打这场仗,把燕王押到金銮大殿,朕要亲手掐死这个逆贼!。”虞允文胸有成竹回道:“微臣一定不负皇上所托!。”
由于佛朗机和鸟铳的制造方法已经被朝廷所获,所以这一个月时间宋廷开始批量生产,各地的铸炮坊也都加紧运作。至于巢车这种战车由来已久,乃是中国古代一种设有望楼,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车上高悬望楼如鸟之巢,故名。又名楼车。楼车的名称见于《左传》。宋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攻城法》中同时收录了巢车与楼车两种,并称楼车为望楼车。据其文字及附图所示,巢车的形制同于《通典》;而楼车的形制则较为复杂完备。(这里就不细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巢车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
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23年王莽军围攻昆阳时,造高10余丈的大型巢车,用来观察城内守军动态,称为云车。传至宋代又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8丈,顶端置板层,方阔5尺。可容纳一人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
望楼车旗语:(1)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2)开旗则敌人来。(3)旗竿平伸则敌人近。(4)旗竿垂直则敌到。(5)敌人退却将旗竿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
望楼车功能说明:(1)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2)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3)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4)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5)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而正箱车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战车,三面带有装甲即铁甲作为防御,可以直接推出去进攻敌方。
中国古代的云梯,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云梯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所发明,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盘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战国时期的云梯车,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
唐朝的云梯车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
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
到了宋代,云梯车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武经总要》所记,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
塞门刀车是在城门被攻破时用于堵塞城的守城器械。前刀壁上装有 24 把钢刀,使用时将车推至城门缺口处,既可杀伤敌人,又可挡住敌方的矢、石。这样对方很难攀援,形成活动的壁垒。刀车是打造得一种极为坚固的两轮车,车体与城门几乎等宽,寻常总在三四丈之间;车前有木架三四层,各层固定尖刀若干口,车体有长辕;敌但攻破城门,数十成百兵士猛推刀车塞住城门。《墨子》篇记载了这种塞门刀车的用途。对于坚守城池的长期恶战,城门难保一次不失,这塞门刀车便是最为有用的救急兵器。
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叫“抛车”。唐宋以后,抛车的品种日渐增多,抛车的形制比过去加大,使用更为普遍,成为“军中之利器”。757年,史思明围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抛车击退史军的。那时,抛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轻型抛车,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在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用40~100人拉炮索,可发射25斤重的石弹,射程达80步;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发70~100斤重的石弹,射程可达50步。这种重型炮十分笨重,使用时须固定炮架,多用于攻守城池。
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一夜安炮五千余座”,迫使守城兵士退居城下,几乎无法抵挡这炮林石雨。而这次虞允文大军配置的抛石机乃是重型抛石机。
虎车乃是宋代一种战车,独轮,车架为平板,木制,把手以弓形横梁相连。平板车上卧一虎形,以三道绳索固定车上,虎形以皮革制成,外粘绒毛,形象逼真。虎腹中空,内置强弩,五支强弩箭自虎口伸出,虎尾为发射机关,拽动虎尾,五支弩箭一齐发射。虎腹藏弩箭三十支,可连续发射六次。车前两端各置一枪头,极为锋利。
此车为冲锋车,列于阵前,每个士兵推一辆,数十百辆一字并行,如猛虎下山冲撞敌阵,千弩齐发,威力无比。
想当初魏胜曾创制了几十辆抛射火球的炮车和几百辆各安几十支大枪的如意战车,以及安有床子弩的弩车。这些战车在车前安有兽面木牌,旁侧有毡幕遮挡,每车用两人推进,可蔽士兵五十人。行军时,上载辎重器甲,驻营时,挂搭如城垒,敌不能近;列阵时,如意车列在阵前,弩车作阵门,可射出如凿的大矢,一矢能射几人,炮车在阵中,抛射火球、石弹,可远及两百步。
作战时,三种车上的兵器配合使用。当敌我双方相对接近时,从阵中发射弓弩箭炮,发扬火球同射远冷兵器的远距离杀伤和摧毁作用;如果敌接近阵门,刀斧枪手可以同敌近战搏杀;待敌溃退时,士兵就拔营推车追击。魏胜创制的炮车、如意车和弩车,受到了朝廷的重视,曾下令各军仿造使用。
几天后,虞允文抵达濮阳统领四十万大军准备与二十三万燕军决一死战,而且赵伯琮为了保证前方大军的粮草补给,听取岳飞部下军师诸葛锦的建议,大量采用诸葛家传的“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数十万大军运输粮食。
这种工具比如今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也不会造成能源危机。据诸葛家家传的书册上记载,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赵伯琮按照上述方法命工部制造了数万个“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效率大大提高,这场战役赵伯琮可谓是动用了全国的兵力,民力,财力,誓要剿灭燕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