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认知里孤独有三种境界。
孤独第一境界:你不缺陪伴,缺的是理解。
还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我的舍友,他很腼腆,人也很好,对每个舍友都笑呵呵的,谁有事他都乐意帮忙,配上他微胖的身材,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虽然他平时总是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去逛超市,一个人去看电影,但是大家不觉得他不合群。
直到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宿舍只有他一个人,我平时走路很轻,几乎没有声音,门没有关,我顺手就推门进去了,结果看到他惊慌失措的表情,仿佛什么秘密被我发现了。
他眼睛红红的,还挂着眼泪,我也很吃惊,我坐下和他谈了谈,原来他过得并不是表面那么开心,他说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每天不知道该做什么。
而且他没有任何兴趣爱好,表现出来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只是怕被我们孤立。
我愣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因为我知道我们没有共同话题的,尽管他人不错,但是我什么也帮不了他,我什么也做不了。
虽然我们都是独立的成年人了,但是交流不等于沟通。
虽然我们同在一个空间里,可如果无法理解对方,心已经远了,心灵上的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能弥补的。
他当然可以和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找个伴一起逛超市,一起看电影,他不是自闭症,只要他想,这些还是很容易能做到的。
可是一百次陪伴,也不能换来一次理解,他不缺陪伴,缺的是理解。
孤独第二境界:这个境界的孤独刚好治疗平庸。
我曾经的一位老师,他看起来面容消瘦,但整个人有一种儒雅的气质,不论你什么时候看到他,他的眼神里永远发着光。
他给我们讲马克思,这本来是大学里很无聊的一门课程,但是他的课,座位永远是满的,还有外院的学生来旁听。
上他的课是自觉的想听,他从来不会枯燥的照本宣科,他会结合他的亲身经历,由浅入深,让你领略一门课程的魅力所在。
认识一个有趣的灵魂,就像读了一本好书。
“你认识的人,读过的书都写在你的脸上,”认识这位老师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可以用他自己的气场影响另一个人。
学校系主任总是组饭局,几个老师每周一聚,但是这位老师从来没去过,除了上课我们很难找到他的影子。
上课他和我们说他的经历,在欧洲那些国家,捷克的酒吧是最棒的,德国的啤酒是最好喝的,如果我们想出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一定要去,而且要按着顺序去才有意思。
他在课上给我们看他的照片,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有一个孤单的身影,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个身影很孤独。
一个人旅行完全是自己的选择,这些事情本来应该结伴而行,他有选择的权利,但是他作出了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选择。
孤独是自己选择的,他知道孤独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生命本没有意义,我们赋予了它什么意义,它就变成了什么样子。
有一种病叫做平庸,孤独是一剂良方,用孤独治愈平庸也是一种选择。
孤独第三境界:我想用孤独反抗命运。
我喜欢木心先生,在那个不平静的时代,他选择了一种安静、孤独的生活方式。
木心先生说:“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在木心先生的学生陈丹青的《文学回忆录》一书里,木心先生是一个有趣的老人,他不在体制内生活,见面时也绝对不会向你掏出名片。
在陈丹青的回忆里,见到这位普通的老人,你立马就知道这是一个很珍贵的人,你和他聊几句话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物。
他绝不和你讲什么大道理,也不和你谈哲学,就是拉几句家常,但是你立马就知道,哦,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这么有趣。
无论如何你也看不出这是一个遭受了25年牢狱之灾的可怜的老人,在他身上有一种历经沧桑的慈悲。
孤独是他用来反抗命运的方式。
尼采说:“真正的痛苦是无法和别人分享的,说出来就成了无聊的苦恼,”这恐怕就是孤独的原因。
孤独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属性,可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孤独,就像你交了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有些朋友带你去看新的世界,有些朋友把你拉下深渊。
孤独时以清欢相渡,才尝人间滋味。
你如何和孤独相处,决定了你是那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