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吴国的故事,有一个人就不得不特别提一下,他并非吴国君主,却比君主更加有名气,不是剑士,却因为一柄宝剑名动天下,他极少参与吴国政事,整个吴国的历史却由他推动。因为他后来隐居于延陵,后人便称呼他为延陵季子。
延陵季子,名札,为春秋时代吴国的公子,吴王寿梦的第四子。
春秋吴国第十九世国君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四子季札。在四子之中,季札博学多才,贤德仁义。寿梦想效仿周太王立文王为继任君王的立贤传统,准备立季札为君。在吴国的权力交替中,季札曾四次礼让国君之位。
公元前561年,吴君寿梦去世,根据寿梦的遗命,吴国公室欲立季札为国君,季札则坚持确立嫡长子继统原则,礼让不受,使寿梦遗命终究没有实现。在季札的坚持下,乃由长子诸樊总揽政事担当国君。诸樊等到父王丧期过后,又要将国君之位让给季札,季札再次辞谢。
吴国从诸樊到馀昧,三世30余年间的权力更替过程中,均按照兄终弟及的殷制进行。多次的王权更替,都因为季札坚持礼让,确保了国家权力的顺畅交接,制止了可能引发的内乱,使吴国赢得一段宝贵的稳定发展时期,终于为后来成为春秋一霸奠定了基础。馀昧死后,按照兄终弟及的殷制,应该轮也该轮到到季札为国君,大家都以为他没办法拒绝了,吴国上上下下也都希望授权于季札。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季札竟然再次礼让并逃去归隐,于是没办法了,只好馀昧的儿子僚及位。
视王位为累赘,视财富如粪土,季札当得起贤人之名,他也因此获得春秋各诸侯国的尊敬。吴国却被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
季子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4年的春天。
季札曾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齐、郑、卫、晋诸国。途经徐国时,因为平时听闻徐君仁义,便前去拜访。当他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茂,心中不禁暗暗称赞:“徐君素以仁义著闻,果然名不虚传,今得见矣。”于是拜见徐君,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贤名的季札来访,十分高兴,盛情款待。
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感到非常的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吴越的铸剑技艺天下闻名,九州诸侯国几乎所有的宝剑都出自吴越。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剑长二尺五寸,宽三寸,冰裂纹缠绕其身,几颗宝石镶嵌在剑格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季札这般气质的人,才能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心里喜欢,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不住地朝它观望。徐君不便明言,季札与他本就交情不浅,既已心知其意,无奈还要出使诸候国,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赠。但是,季札内心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经过徐国时,徐君却已经过世了。他站在徐君墓前,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祷念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剑,我心中早就把宝剑送给他了。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呢?”后人为纪念此事,曾经在季札挂剑处修建过“季子挂剑台”。
季札挂剑行为获得了徐国人的赞赏,遂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何况,这许诺还没有付诸言语,变成契约,只不过是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想法。
“挂剑”这件事过了三十年以后,因为看不惯侄子们争权内讧,季札去了江苏常州,古时称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称呼,并终身不再回吴国都城。
春秋不过是剑的历史,剑的文化,剑有文武之分,季子所做的,乃是文剑,即君子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