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芸 刘莲芳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明代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一书,于2009年6月入选第二批全国珍贵古籍名录。本书由(唐) 李白撰, (宋) 杨齐贤集注, (元) 萧士=补注,二十五卷,十六册,二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玉几山人刻本,为明嘉靖时期精刻本之一。此书共收集诗歌776首,分15部分,按照古赋、古风、乐府、歌吟、赠、寄、留别、送等顺序编列。现将本书的详细情况介绍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古籍善本基本情况及所反映出的信息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一的右下角有钤印两枚:一枚是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革命委员会图书室章;另一枚是我F之印(图一)。仔细翻看本书,发现最后一卷,即卷二十五最后一页,又有钤印两枚:上枚是帆川顾氏珍藏书画记,下枚是浣松轩印(图二)。由此可知,此书最早是清代著名学者、诗词评论家、藏书家顾我F老先生私人所藏。再从西安碑林博物馆历史沿革史可知,1944年我馆曾用名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也就是说,此善本古籍是在1944年以后入藏我馆的。
二、《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注释动机和阐释思想李白一生所作诗歌文章颇丰,但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以及一生飘移不定等原因,以至于在他生前就有“经乱离,白章句荡尽”(魏颢《李翰林集序》)、“当时著述,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的说法。唐贞元六年(790),刘全白作《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时已说“文集亦无定卷,家家有之”。可见在唐代,李白虽然名满天下,诗文在民间流传极广,但其身后民间所藏的各种李白诗集却是“无定卷”,亦即各本卷数并不相同,且各本所收的李白诗文亦并不全面。由此可知,收罗较全、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李白全集版本在唐代尚未出现,李白诗歌文章的汇编也并未能形成体系。
当时,自元稹提出李杜优劣论之后,诗坛上就出现了扬李抑杜、扬杜抑李、李杜并重三种倾向。在理学得到发展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宋代,人们对事物与人的评价更表现出以纯正的儒家标准来作衡量参照的倾向。表现在对具体诗人和诗作的评价上,就是更加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宋人对杜诗的阐释兴趣远远大于李白,形成了所谓千家注杜的局面。如:《宋史·文志》著录有王沫注《杜诗》36卷、薛苍舒《杜诗补通》5卷及《续注杜诗补遗》8卷、杜田《杜诗补遗正谬》12卷、不知作者姓名的《杜甫诗详说》28卷等。至于四部丛刊本《分门集注杜工部诗》、《集注杜工部诗姓氏》中所录宋人注杜著作就更多。正是在学者广泛注杜的基础之上,产生了杜诗集注本。而李白诗的注本则相形见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版本也只有南宋杨齐贤一家。
究其主要原因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宋代主流话语对李白人格存在偏见,认为杜甫忠君爱民、胸怀广阔、立意高远。比如:苏辙在《诗病五事》中明确扬杜抑李:“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另一方面,宋人对李杜二人的诗歌创作方法也有误解,认为杜诗喜用典,无一字不无来历,而李诗脱口而出,用词浅陋轻快,书卷功夫不深。如:惠洪《冷斋夜话》卷5引王安石的话说:“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 据《钟山语录》,王安石又有“白诗近俗”之语。所以宋人对李白诗的评价和再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这在大量的宋人诗话、笔记、往来信札中都有或集中或零星的记载。比如:北宋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评“诗人三才绝”,说“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对李白诗歌艺术与才情极为推崇。欧阳修《笔说》也称赞李白诗“横放”、“警动千古”。北宋初的田锡则曾在《贻陈季和》书中从诗歌文章不必拘泥于常态的角度论述诗文应变化自如,出奇制胜,从而肯定了李白诗文的别具匠心。南宋诗坛大家陆游和杨万里都高标李、杜诗歌。陆游《白鹤馆夜坐》中写道:“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原?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认为李、杜继承了屈原、宋玉的诗歌传统,创造出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成就。在《读李杜诗》中,他又说:“濯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才名塞田地,身世老风尘。士固难推挽,人谁不贱贫?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认为李白性情澹荡、心胸开阔,杜甫身贫志坚、心系苍生,所以名重天下、诗篇常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则将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列为诗歌之四大家,并指出:“苏似李,黄似杜;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
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不仅指出了苏轼之与李白、黄庭坚之于杜甫诗歌风格的继承关系,而且指出李白是“神于诗者”、杜甫是“圣于诗者”,将其标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理学大家朱熹亦指出,李、杜、王、韦四人之诗,是唐诗中的“近于古者”,认为李白诗歌“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正是由于宋人对李白诗文孜孜不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这才填补了唐代人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并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后世李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仅就这一点而言,宋人在李白诗的研究史上可谓功不可没。
三、关于本书的集注者、补注者、编年者和其他相关者1(宋)杨齐贤集注杨齐贤,字子见。一说宁远(湖南省零陵地区宁远县) 人,一说舂陵(今湖北枣阳南)人。有待考证。南宋诗论家。宁宗庆元五年(1199) 进士。他是南宋时期第一位对李白诗集进行注释的人,所做的《李太白诗注》(二十五卷) 是宋元明三代最通行的李诗笺注本,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在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删补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三十卷通行本条下所云:“杜甫集自北宋以来注者不下数十家,李白集注宋元人所撰辑者,今唯此本行世而已”。其在笺释李白诗时所引用的一些宋代典籍后世已散佚,因此杨注的文献价值也就不容忽视,故《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于白集固不为无功焉”(《四库全书总目》卷139)。此外他还著有《蜀枢集》和《周子年谱》。
2(元)萧士“补注
萧士=,字粹可,号粹斋,又号冰压(一作崖) 后人,是元代较早注释李白诗的学者,其《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对李白作品的阐释与流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南宋杨齐贤的一部分注解依靠此书才得以保存至今;另一方面,萧士=的注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诚如《四库全书总目》卷149《集部·别集类二》于该书解题中所说:“注中多征引故实,兼及意义,卷帙浩博,不能无失……然其大致详瞻,足资检阅。”后来,清代学者王琦的《李太白全集》即是在杨、萧等人注的基础上拾遗补阙、订讹纠谬形成的。
南京图书馆藏有元至大四年(1311) 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题云: “舂陵杨齐贤子见集注”、“章贡萧士=粹可补注”, 《序例》末云:“至元辛卯(1291)中秋日章贡金精山北冰压后人粹斋萧士=粹可”,又钤“冰压后人”、“粹斋”两方篆印。而我馆所藏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玉几山人刻本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同样在题云和序例末看到相同的内容和信息,但没有“冰压后人”、“粹斋”两方篆印。(见图二)据吴澄《故县尹萧君墓志铭》所载,萧氏居翰州宁都(今江西宁都) 之萧田,至士=已五世。萧家为官宦门第,自士=祖父、父亲至兄弟,祖孙三世十五人并仕于宋,萧氏宗族盛极一时。萧士=世父讳懈,能诗,有集曰《芸庄》。父萧立之,宋理宗淳十年(1250) 进士。宋朝灭亡后,闭门归隐。
生平作诗甚多,继承江西诗派的诗风,绝句有唐人风致。从内容上看,有不少诗抒发了遗民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父辈的爱国情操对萧士=有很大影响,使他在注释李白诗时注重强调其与杜甫相同的爱国的一面。关于此,日本学者芳村弘道曾撰文详细论述过。
吴澄《故县尹萧君墓志铭》一文,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萧士=的生平事迹,其云:“君生于淳辛亥之冬,卒于延丁巳之夏。二年十一月廿七日葬于里之吟田长山头。
予与君父子兄弟交游四十载,父兄既没,而君独存,每岁书问往来至数四,君少予三岁,乃先弃予而逝乎?”淳辛亥即公历1251年,延丁巳为1317年,享年67岁。墓志铭作于次年即1318年。吴澄为萧家至交,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元朝著名理学家。曾任国子司业、国史院编修和集贤学士等职,元统元年(1333)卒,年八十五,谧文正。一生著述颇丰,有《吴文正集》一百卷等著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