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黄昏,是一幅色彩斑斓、美丽动人的图画。那情,那景,会使你流连于其中。
当夕阳西下,斜半边天姹紫嫣红的时候,黄昏便披上明丽的浅黄色的轻纱,走在了辽阔的乡野之间。这时,夕阳红红的,霞艳艳的,风柔柔的。夕阳红着脸,站在西山,深情地作着最后一次的谢幕。霞光像彩缎一般,慢慢向四周披散开来,抹在云天,铺在地面。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被柔风轻轻托起,飘过了林梢、山林、房舍。静谧的小村渐渐融入晚霞的余辉和农家的炊烟里……
田间的小路上,劳作一天的乡亲们带着满身的泥土和汗水,肩着农具,携着霞辉,哼着小调,吹着小曲儿慢悠悠的往村里走去;偶尔也有一两个戴着尖尖斗笠的小牧童,挥着鞭子驱赶着羊群缓缓前行,把太阳抛在西边的山巅。村外的小溪边,早有几个光着膀子的小伙子站在水里,撩起被霞光染红的溪水。向前胸背后泼洒,洗涤着一天的疲惫;偶尔也有几个下工从溪边路过的小媳妇,调皮地向水中的小伙子掷着土坷拉,被斗笠遮剩的半边脸,也被霞光染得红红的……夕阳落下了半边,晚风缓缓地吹着,暑气渐消,炊烟也悄悄地融入了暮色。
乡间路边的竹楼在喷洒着余晖映射下,显得是那么的静寂。四周的竹林被呼呼的山风吹得摇来摆去,惊起一群群将要入林安息的山雀,忽起忽落。像是在责备不能让它们入眠的山风,又像是在欢迎从田地里劳作一天归来的辛劳的人们。山村里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这几声狗叫,也许是在迎接从田地里归来的主人,也许是在狂咬过路的陌生人,也许是饿了一天没得吃去拜求主人赏赐一点饭食。傍晚的催眠鸡不住地叫着,像是在告别一天的时光,迎来第二天的黎明。
西边的霞喷升着,流光溢彩,变幻着越发绚丽,也染红了半边天宇。黄昏像一位贵夫人,丰腴完美了。这时的空中,总会有成群结队艳丽的蜻蜓们翩翩飞舞;也总会有一两只归巢的鸟儿丢下一两声清亮的啼鸣……这时的村口,总会有几位农妇扯着长腔“狗儿”、“猫儿”地呼唤着孩子的乳名,那余韵久久地在暮风中回荡;家家的院子里,都摆好了一张小饭桌,几个小板凳,饭菜端上来了,满村里都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夕阳落下西山,黄昏也抛下了轻纱,洗尽了铅华,天地间一片黄昏。
竹楼里的老板老板娘不住地叫喊着,“干活归来的,过路的,做生意的,跑买卖的,还有不嫌酒美菜香的吗,快进来喝两盅哟……解解乏,舒舒身,歇歇脚,多自在……本村的乡亲们,吃饱了,喝足了,回家找自家的小娘们,睡个舒舒服服的觉,那才叫美呢。路远的进来打点,住宿,歇好脚板,明天继续赶路。不是我夸口的,店里干净,典雅,舒适。住了这次,必想住下次。如若不住,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喽……过了此处,要翻一座山,至少要走十里八里的,再也没得第二个店了。快进来哟,快进来哟,晚了就没有房间床位了。”
老板娘喊声一停,这些从田地里劳作的男人,有的进了店喝两盅,有的买了点菜拎回家自饮。路过的,纷纷跟着进去。一时间,把小店拥挤得满不登登,里面有年轻的,有年老的,也有年少的。有本村的,有邻乡的,也有外地的,啥地方人都有。
此楼生意为何这么兴盛,有这么多人在此楼吃酒,打点,住宿呢?
客官有所不知,此地是东奥神洲区域里一个小小的去处。四周群山起伏,在这群山脚下有一片绿洲,叫上塘岭。上塘岭就处在这片绿州之上,村寨不少,人烟比较密集。惟有竹家塘,不同一般,此处虽小,名望在外。这儿盛产毛竹,幼名竹子村。竹家塘处于四周群山的出口处,是唯一通向外地的要道。但凡从外地进来的,或者从内地外出的,都得从此经过。因而,这家酒楼也就兴盛起来了。
这家店老板姓朱,名叫朱奎中。他有个弟弟叫朱奎先,弟兄俩合伙经营生意。弟兄和睦,姊妹和睦,妯娌和睦,相互搭配,十分要好,营生兴隆,财源滚滚。从未因家产钱财拌过嘴。都是争着不足,让着有余,成了这一方有名的和睦相处的好家庭。地方人都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因此,这个地方的人都很忠厚老实。心眼实,没有偏心眼。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佛手曾经到过这里。
要说这事,还要追溯到上百年前发生的事。
这一年秋天,是人们一年到头收获的季节。各家收前毕后,该收的都收下了,该种的都种下了,大家无事,在家享清福。谁知秋雨连绵,大一阵,小一阵,下个没完没了。一个多月,朝日阴着,下着,不是个滋味,谁不巴望着晴天啊。可是,老天就是不允许,下个没够。
一个多月里,人们得了疾病,没处医治。这么长时间未见日光,到处湿漉漉的,屋里潮呼呼的,没个干处,病菌越发兴盛了,导致不少人病故,怪吓人的。
村里没个好郎中,一时间,死了这么多人,人心惶惶,户户惊恐万状,人人心惊肉跳,再这样死下去,这还得了。正当人们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之时,来了搭救他们的人。你倒来者是谁,就是白郎、果仙之女,马铃的孪生姐佛手。
佛手因何来到此处?就在这年夏初之际,博一副来到她家,看望她几年不曾见到的佛手和她的生活状况,随口说了一句没放在心里的话。说东奥神洲,有一个区域叫上塘岭、竹家塘这个地方缺医少药,经常出现瘟疫,没人医治,病死不少人。现在瘟疫已过,没大碍了。今后不知怎样,路途远,你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谁知,说着无心,听着有意。佛手听了深深记在心里。好不容易熬到立秋,她想,我不能再等了,我得赶快到那里看个究竟。现实正值深秋,多雨季节,容易生病,得赶快解决那里面临没有医药的困境。我不知,也就罢了,既然知道,就不能放下那里的老百姓于不顾啊。想到这里,安好他人,细心照料,她便带着随从来到了上塘岭竹家塘。
谁知,刚来两天,下起雨来。一下这么长时间。这时,正是病菌活跃时期。佛手见此情景,哪敢怠慢。立即号召大家按她的吩咐在内地采集相应的中草药,为乡亲做示范,煎汤熬药,连吃带喝,没几天工夫,老百姓这场灾难避过去了。
当地的老百姓无不肝脑涂地拜谢。佛手在当地选拔了一些懂点医术的郎中,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特别传授了如何阅读医书。她是慎之又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指导阅读医书。尤其在那个时候,识字的人并不多,对阅读医书和使用医书也不知如何侍从了。
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着重强调读透医书的重要性。只有读好医书,才能配好药方,有效地医治好人们的疾病。因此,她对这些郎中反复强调:读懂医书是行医的根本。医书里有不少字,有可能你们不认识,如若读不懂,因一字之差会误了人命。因此我提议,只要虚心向人请教,没有突破不了的。“字”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不可能全部都能认识。对于不认识这个字,就好比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个人的过程就跟对认识一个字的过程是一样的。你不认识它,它就不认识你。你认识了它,它也就认识了你。认识的越熟,你对他的印象就越深,记得就越牢,必将永久地记忆在你的脑海里,不会忘记。有些字不认识,对于平常人来说倒没啥。对于郎中来说那就不一样了,由于一字之差会酿成好多条人的性命来。这一个“字”看起来不咋样,其实他就是人的命啊。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拿人命作儿戏。
试想,你为啥对这个人记得这么深这么牢呢?显而易见。你对这个人的相貌、特征、举止、穿着、爱好都了如指掌。认识一个字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当这个“字”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不认识它的时候,它不就是一个陌生人了吗?你想认识它,印象深,记得牢,也同样跟认识一个人一样,要注意这个字的象形、特征及它的作用和意义,必将铭刻在你的心中,永世不会忘记。
我们把这个不认识的“字”叫啥呢?就叫“拦路虎”。你不扫除它,它将永远地阻碍你,束缩你,使你不能接触新事物,阻你不能进取,不能给人一个新的生命。今天遇到一个,明天遇一个,不去扫除,久而久之,必将酿成祸害,成了一世无成的人。因而,扫除“拦路虎”,是你们首当其冲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是人的“命”,而不是字。如不这样,它必将是你们前进的绊脚石,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扫除“拦路虎”不是一簇就成,是永无止境的事。“拦路虎”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你就要随时随地扫除,不能绕道而行,或者瞎猜,引出的祸端就更大了。要有舍生割爱的决心,你必将成为一个前途辉煌事业有成的人。由此可见,读书识字,对读好医书,学好医术,当好郎中,是多么的直观重要。因此说,识字是读书的基础,读书又是学好医术的基础,学好医术,又是救人性命的基础。
如果说,识字是我们的家常便饭,那么读好医书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极为平常的事。读好医书不能有盲目性,还要做到读书要有计划。
为啥读书要有计划呢?计划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订未来的活动所作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自己阅读时把握要点。作为我们郎中,阅读医书那就更为慎之又慎了,不能有分毫的马虎。这是我们的医德,牵扯到人命关天的大问题。今后读医书不光是我们大人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儿孙后代的大事,把我们老一代的光荣传统传承给他们,永保我们的本色。
据我所知,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和好书交朋友。有的还亲自给孩子们指导,进行示范。可见,他们对读医书的热情是多么的高涨,决心是多么的大,这样很好。有人要问,为啥要订读书计划呢?订读书计划就是为了更高的提高阅读效率。做到心中有数,一步步地实施和完成自己的任务。如不这样,这么多的医书你咋能读好,又如何为人类服务呢?对于其它的书,也是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订好我们的阅读计划呢?订阅读计划不妨这样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目标不要订得太高了,太大了。目标高了大了,实行起来比较吃力,或者根本无法完成。这样,时间长了,落空的次数多了,就会失去信心,使读书计划成了一张空文。
怎样才能使读书计划切合实际呢?我觉得,开始时,不妨先把标准订得低一些。这样,实行起来比较容易,也有利于培养读书的兴趣,积累读书经验。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从而把计划安排得更加合理,使读书的效果更好。你们想一想,我带领着你们培训医术的时候,不也是从易到难,有简到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吗?读医书不也是这样带领你们一步步读下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