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徐阶逃到了朱恒府上,哭丧着脸对朱恒说:“慎行,这次我被你害的够惨的,连家都不敢回。一次性把人全得罪了,而且都是我得罪不起的人。
就连松江府的熟人都写信来,问我有没有办法塞两个捐生进来。”
朱恒说的更狠:“这是必然的过程,国子监入学必须要改。不单单如此,就连本次国子监考试都要改。不考八股了,考实务,考策论,能者上。你记住国子监就是万里挑一的所在,那些浑水摸鱼的都要踢出去。
现在他们闹的凶你就先躲躲,不行往皇上那里推,后面我会帮你撑着的。只要你坚持住就行了。大明的明天就靠你了。”
徐阶依旧愁眉苦脸,现今的确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北京,可是这个国子监祭酒刚当上就出了这个改革,把权贵都得罪光了,以后官途堪忧啊。
果然大朝上,许多官员拿这事来弹劾徐阶,特别是张璁。当初就是他把徐阶撵到南京去了,这次他回来,张璁心里最不舒服。
而且好多权贵给他施加压力,希望从他这里能把改革给推翻了,回到过去的样子。
内阁首辅要办点事当然不用亲自出马。只要他摇旗呐喊,马上就有许多马仔跳出来为他冲锋陷阵,奏则一本本地上但全被嘉靖留中不发。
嘉靖是被朱恒说服的,“捐生”这一明目的确是掌权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服务的。贵族豪绅家大业大,族中子弟众多,但是能继承爵位产业的就只有一个。
其他子弟当然要寻找出路,并不是每家都是书香门第,才人辈出的。“捐生”只要花点钱就能进国子监,今后有了个好出身,家族再上下一打点,到哪里做个主官,这油水可是不少的。
这完全就是贵族阶级霸占大明官位的方法。官位就这些,全被他们占了,普通人是看不到希望的。
嘉靖明白,朝廷是得到了一些个金钱利益,但是这点钱对于朝廷来说真如九牛一毛,有没有无所谓。但是收了些钱,权贵们又互相勾结,滋生了官场的腐败。
这大明的关可是自己说了算的,不是他们掌上的操控的玩具,更不是他们的资本。
倒是朱恒的理念自己十分赞同。考试、科举就是选拔人才今后为朝廷所用。在这一过程中,务必要体现出公平公正,让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为国所用。
一般来说通过“捐生”这一手段入国子监的,没一个是人才。反而成了某些阶级霸占官位的方法手段,这和买官卖爵没区别。
而普通百姓中的人才会被这种不公平的手段而埋没。通过朱恒的洗脑,嘉靖也知道了当今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就是财富,一定要给人才展示的舞台,科举就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存在的。。
所以嘉靖决定百分之百支持朱恒,为了自己的大明今后的官员都是出类拔萃的,此举必行。
朝堂之上,徐阶面对弹劾,站出来自辩,阐述了取消“捐生”的意义。嘉靖极力支持的结果就是所有弹劾无效,此举依然执行。
于是由张璁带头,桂萼摇旗呐喊,又变成了百官对抗皇帝的局面。并不是说朝中无人支持嘉靖,但是人数极少。
那些支持嘉靖的官员就是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通过科举考试,鲤鱼跃龙门,从百姓变为官员的。
所以他们深知穷苦大众的孩子读书的艰辛,但是他们在朝中只是少部分的存在,力量无法与对方抗衡。
上海知县海瑞此时挺身而出,上了奏则。阐述了科举制度公平公正的必要性。抨击了那些反对改革的权贵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大明利益,这个世袭垄断并无区别。
上海县表示服从朝廷旨意,今后上海府学全部考试取才,并不看出身。每年推荐的考生也要经过考试,以成绩说话。
随后松江府,绍兴府,处州府纷纷表示拥护这次改革。这些地方毕竟也是小范围的支持,对于朝堂中的争斗并没有起太大的影响。
聪明人从中嗅到了朱恒的气味,这些表示支持改的的地方都是朱恒主政过的。很多人由此联想到了这次改革的背后是不是有朱恒的影子。
那些地方的响应没起多大作用的话,接下来的两个地方公开响应就耐人寻味了。随后浙江省和应天府跳出来,表示支持改革。
两地的府学将遵从旨意,按规定办事。就连次年两地本应有的,向国子监推荐学子的名额都将由考试成绩决定。而应天府的国子监直接就是举行了一次大考,将最后五十名学子劝退了。
知情的高官从浙江和应天府的背后看到的是何鳌与徐鹏举,这二人都和朱恒交情很好。又联想到了之前的各地的态度,种种迹象都把矛头指向了朱恒。
真是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隐藏在幕后的朱恒还是被挑了出来。百官们不是胡乱猜测,从这些地方,以及朱恒在各地主政期间的所作所为,都体现出了他是一个改革支持者。
这一下朱恒也感受到了****般的反击,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