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他的出身,历来说法不一。
一种是浙江海宁陈氏。据《清朝野史大观》所称,康熙年间,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与朝中大臣陈阁老很相善,王妃钮祜禄氏生得非常美貌,深得雍亲王宠爱。
她与陈夫人关系也很要好,常有来往。相传,陈阁老五十余岁时,其夫人忽然怀孕,陈阁老很是欢喜,早烧香,晚磕头,求得菩萨保佑,生个儿子,好接继香火。
此时,王妃钮祜禄氏也怀了孕,渴望生个男孩,日后出人头地。
康熙四十九年,钮祜禄氏与陈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娩。陈夫人生了个男儿,实现了心中的愿望,而王妃竟生了个女孩,内心愁闷。王妃的身边婢女李妈十分聪明,她知晓王妃的心事,便忍不住对王妃说:“奴才愿为王妃效劳,能将公主变成小王。”接着便与王妃商议了一番。王妃听后,大为欣喜,忙让李妈着手去办,这李妈出了宫门,便来到陈阁老府上,先说道:“恭喜夫人生了贵子。”接着说:“王妃也生了小王,王妃让老婢来此告诉夫人,待满月时,请夫人带小官人到宫里看看。”陈夫人高兴答应。
到了满月那天,王妃不见陈夫人与小官人进宫,内心非常着急,令李妈到陈府去接。当李妈又来到陈府时,见陈夫人正害病,陈阁老没有进宫的打算,就说:
“我家王妃在宫里准备了各种各样礼物,如果夫人与小官人不能去,恐怕王妃会生气的。”陈阁老听后,沉思了半天,最后决定让奶妈抱着小官人随李妈进宫。
来到宫里,李妈让陈府奶妈在下房等候,便抱着小官人见了王妃。一直到暮色降临时分,李妈才将孩子交给陈府奶妈,抱回陈府。
回到家里后,揭开脸罩一看,不由大吃一惊,竟是个女娃。陈夫人非常痛心。
陈阁老也非常忧伤,但知道王妃生的是女孩,将儿子换去,想日后有望当皇帝,这样想来,便对夫人说:“不要哭闹,不得声张。出了这事,只能将错就错,否则性命难保。”
日后,王妃抱着小王子出来与雍亲王见面,雍亲王见这白白胖胖的儿子,又是钮祜禄所生,满心喜欢,倍加宠爱。而陈阁老怕别人知晓,便告老还乡,回到浙江海宁。但后来“陈与帝共一宗”之说仍然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
另一种说法,乾隆是在康熙年间,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宫女所生,这宫女名叫李金桂。康熙四十九年秋季,皇帝率领皇子亲贵,文武大臣,来到“木兰围场”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这“木兰围场”位于承德以北四百里一带,此地山高林密,百兽俱全,是个理想的狩猎场所。方圆数百里的围场,共由五十个小围场组成。
八月底的一天,在阿格鸠围场,康熙皇帝端起猎枪,打中了一头肥硕的梅花鹿。皇帝的枪声一响,各队扈从闻声策马扬鞭,追逐四散的群鹿。中间有一队的领队是皇四子雍亲王胤禛,这胤禛身材魁伟,能骑善射。这次他挑中一只大鹿,全力追赶,足足追有一顿饭的功夫,才举枪射击,连发两枪,射死了这头鹿。胤禛勒住马,回头望去,只有贴身的一个叫恩普的“哈哈珠子”(男孩子),气喘吁吁赶上来,其他人马已不知去向。胤禛高兴地对恩普说道:“砍下鹿角,以便回去登账。”恩普却先拿出一个木碗,割开鹿的喉管,接一碗鹿血,递给胤禛,那胤禛一口气喝了大半碗,然后才动作麻利地砍下鹿角,主仆二人跨上马,缓缓南行。
鹿血有壮阳补气之奇效。没多久,只见骑在马上的胤禛脸胀得通红,鹿血劲发,心里像有一团压不住的火,喉咙热乎乎的,像有东西梗得难受,喘不上气来。
胤禛忙对恩普道:“这附近有人家吗?”恩普回答说:“四爷,翻过前面的山,就能看见行宫,我去找个妞儿让您享用。”胤禛只好重新上马。他们顺坡而下,很快到了平地,这平地尽处,是一个菜园,菜园边处,又是一片树林,林边一座茅屋出现在视野当中。主仆二人停住马,恩普忙说:“四爷,您先进屋等等,我马上就回来。”胤禛明白他去做什么,便进屋坐在炕沿上等着。
不多时,恩普就将一位宫女推进屋,然后又掩上门。宫女一声惊叫:“四阿哥!”胤禛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欲火,黑暗之中与这宫女草草完事,演出了这段露水姻缘。事毕,胤禛推开屋门,转过头一看,真是吃惊不小,这宫女长得实在太丑,想到刚才那番光景,不由大失所望,恨不能马上离开此地。于是急忙叫道:
“恩普,快牵马来!”。胤禛上了马后,一言不发,往北走去,心里一直叨咕:原
来清朝家规严格,皇子私通宫女,算是秽乱宫闱,这事如果传出,不仅自己竞争皇位无望,还会给臣下和后人留下笑柄。只有当机立断,除掉这知情的哈哈珠子。
想着想着便走近峡谷,这峡谷路十分狭窄,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峭壁。胤禛让恩普前方带路,自己扬鞭策马跟着,当他靠着峭壁一面与恩普的马接近时,便扬起鞭子狠狠向恩普的马眼抽去,恩普马受惊,乱踹乱跳,三下两下,就把恩普甩落悬崖,马也随后落进谷底。
当胤禛望见前面有皇帝派遣的七八个近侍骑马迎来,都停住马,一名御前侍卫赶紧说:“四阿哥,奴才们可找到你了。”胤禛便将如何追上了一头大鹿,恩普又是怎样一不留神掉下悬崖之事细述一遍,御前侍卫安慰一番,留下两名侍卫查找恩普下落,自己便陪着胤禛上马,返回围场。自然免不了皇父几声责斥,便又随皇帝回到避暑山庄。紧跟其后,御前侍卫禀报了恩普的死讯及善后处理。没过多久,雍亲王及陪侍人马就随皇帝回京了。
后来,金桂在破旧不堪的马棚里产下一子。宫中知道后,由德妃出面,征求康熙帝同意,才将这个孩子抱入宫中,民间留传他就是乾隆帝。
据正史记载,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 年)八月十三日,其母是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于康熙四十三年赐侍胤禛藩邸为格格。弘历即帝位后尊她为孝圣皇太后。所谓乾隆为汉人之后,以及他是雍亲王“野合”而生,并无史实可考,恐怕仅是传说而已。
关于乾隆的身世的第一种传说,我们有必要考查“海宁陈家”。“海宁陈家”
一词,在清代之时,朝野闻名,无人不晓,乃至帝王君主,亦袭其辞以称之。道光朝有江西建昌道员陈崇礼应召,道光帝询其家庭背景。陈崇礼为佐贰属员起家,当时官场之风重科举出身,因此意颇惶愧。然当陈奏明自己系陈元龙、陈世倌之后代,道光帝欣慰曰:“汝固海宁陈家也。”遂擢陈崇礼为盐运使,可见其晋升纯系得力于门望。海宁,清为州治,位于浙江北部,南临杭州湾。清世谈官阀,侈恩遇者,无不知海宁陈家。而恩遇隆盛之原因,乃至谓:清代有一帝,实为其家所产,或谓系圣祖康熙帝,或谓系高宗乾隆帝,而集四方传言,则以指乾隆者为多。直至清末,可以说海内上自缙绅,下迄妇孺,莫不知海宁陈家子有一人为帝之说,而汉人尤为津津乐道,众口一词,有凭有据,牢不可破。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简直可以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等传说比肩,并称
为清官四大奇案。
海宁陈家之园邸,有御书“爱日堂”、“春晖堂”二匾。日,尤如父也,“爱日”可译为孝养父亲,“春晖”取子唐朝孟郊《游子吟》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意为母恩。持乾隆为海宁陈家子之说者以此为力据。但是考证史实,此二匾为康熙所书,与乾隆毫无干系。《清史稿·陈元龙传》载:“康熙三十九年,迁侍讲学士,次年,转侍读学士。四月,上……作书,赐内直翰林同观。
谕曰:‘尔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当书以赐。’元龙奏,父之门因年过八十,拟‘爱日堂’三字。御书赐之。”这就是御书“爱日堂”匾之由来,时陈元龙同乡查升,拟请“澹远”二字,康熙亦即挥笔赐之。御书“春晖堂”匾之由来,系康熙四十六年事。据《海宁州志·列女》载,陈元龙胞弟陈邦彦,其父陈维绅,死得很早,迎娶黄氏,“陈维绅娶黄氏,钱唐相国文僖公侄孙女,观察怀玉季女也,年十九归陈。三载寡,守节四十一年,丸熊教子,直至成人。以子邦彦贵,封淑人。康熙丁亥,御书‘节孝’二字旌其门,癸丑,赐‘春晖堂’额”。由此看来,康熙为臣工家府题写匾额,乃经常之举,目的是施之恩德,唤之感念,融洽君臣关系,实属驭下之道,毫无穿凿附会之处。再如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南巡,时桐城张文端、公英已以大学士致仕,迎辇清江浦,随至江宁。康熙准备启驾,张英已与在籍诸臣奏请,允留一日,得旨:“念老臣恳求谆切,预备再留一日启行。”最初,张英已谢职归籍临行时,御书“笃素堂”三字以赐;在淮安,则御书“谦益堂”及“葆静”匾额;在江宁,则御书对联及“世恩堂”匾额,他所赐赉,不可胜言。“世恩”二字,于好事者揣摩亦可联为“祖上恩德、后嗣感念”
之类,难道康熙与桐城张家有脉因?不然为何单挑“爱日”、“春晖”之御书匾额而指清代有一帝为海宁陈家之后呢?
海宁陈家登科入仕,始于明正德八年(1513 年)分科陈中孚,后来科名仕官之盛,实属少见。陈氏之显贵,在明代为陈与郊、陈与相兄弟,一为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一为贵州左布政。与郊之后虽有科第官职,但比不上与相之后代,颇应“芝麻官数”之谶语。与相之子陈元晖、陈祖苞同登万历癸丑进士,一为山东左参政,一为顺天巡抚,正值明末。海宁陈氏科第之奇,常以父子兄弟同登一榜为传统。祖苞之子陈之遴,为崇祯丁丑榜眼,官至中允,入清后遂即摆升至大学士。之遴弟陈之暹之子陈金允,为康熙朝尚书。祖苞之后代多清贵之官,然不登
卿相。与相还有一子陈元成,官至大学士,陈氏为卿相者,皆元成之后。元成之子陈之遴为拔贡生,之遴之子陈元龙为宰相、孙子陈邦彦为侍郎;元成另一子陈之间为岁贡生,之间之子陈诜为礼部尚书,诜之子陈世倌为宰相;之间还有一子陈世仁为翰林检讨,世仁之子陈用敷官督抚。之间另有一子陈论为刑部尚书。海宁陈氏在康熙、雍正间,官仕显赫,中外居要任者极多,而科第尤以康熙年间为最。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会榜,陈元龙弟陈嵩,侄邦彦、陈诜之子陈世倌,三人同榜,按行辈竟为三代。康熙五十六年,元龙之子陈邦直,世倌之兄陈世仁,另有一服属较疏的陈武婴,兄弟三人同榜。一时以天下之大,参试者之多,而屡为海宁陈家所占,免不了以神秘之见解,附会于帝出乎陈家,特假科榜以恩赏。但是,附会传说者不知陈家有此异数,是在乾隆未出世多年之前。以荣盛之势相较,海宁陈家至乾隆朝,官途日趋衰落了。
陈世倌在雍正年间,曾做过巡抚大员,至乾隆六年,由工部尚书升至文渊阁大学士。至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以错拟票签革职。陈世倌被革职后两年,乾隆十五年八月,进京恭祝皇帝万寿,想竭尽谄媚之辞,宝财之献,结果乾隆赏其原衔,依然下令将其遣回原籍海宁。至乾隆十六年三月,命来京入阁办事。九月,兼管礼部事。自陈世倌复起,在内阁中万事谨慎,至乾隆二十二年,以老病请求退职。
乾隆帝不加理会,陈世倌却迟迟不肯遽归故里,帝亦视而不见,不肯谕留,而陈世倌最终未行即卒,老死他乡——正如传说中所言,乾隆南巡至海宁陈家去见或者去认那位辞官回家的生身之父陈世倌,也见不到认不了了。
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若论抱养异姓之子,一定出生在康熙五十年内,且月份日期也不能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必须是当朝天子康熙或雍亲王胤禛之所为。据考这一年海宁陈氏在朝者有两位达官,一是陈世倌之父陈诜,当时由湖北巡抚内升工部尚书,其擢职在四月,已在京朝任事;另一位是陈元龙,是八月初四日由吏部左侍郎迁广西巡抚,距乾隆生日只隔几天,当尚在朝,未赴新任。
陈诜与陈元龙为同祖兄弟,皆为大学士陈元成之孙。值得关注的是,传说帝家以女换去陈世倌之子,而当时陈世倌并未在京任朝官,即使是时生育一子亦无条件被帝家易去。而陈氏为官者陈诜、陈元龙,其子嗣由来及后世俱明,又何曾别有一子为帝家所换。
另外,当时陈诜或陈元龙果有一子被康熙帝或雍亲王抱而易之,因其隐讳而
后世鲜知。若指康熙所为,绝不可信!康熙是清代帝王中子女最多的一位,共计有五十五个子女,其中子三十五人,除夭折早亡者外,成年皇子二十人,均受牵联。时复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不久,至将再废,而诸皇子蠢蠢欲动,皆欲谋储,酿成后来兄弟相戕之祸。面对这种情况,康熙极为担心,为何还要以“凤换龙”
之手段抱一异姓者,置之雍王府,而又隐讳其事,以成汉人潜移满族天下?若当真如此,则康熙就是存心预谋将天下交与汉人才立雍亲王为储嗣,以促成易来之陈氏子将来继其父而称帝,胤禛夺嫡之疑案便不存在,而诸王的不满与声讨也便可以理解,其仇视所问便是康熙而非雍正了。这种揣测,是无法想像的,极不合情理的,绝对不能成立!
若指雍亲王胤禛私下抱易陈氏子,则当时雍王之前有三子,第一子及第二子虽早殇,第三子弘时时已八岁,何必再抱一异姓汉人?莫非胤禛亦听说“青龙蟠桥下”、“檀树坟之后人位极人臣”等海宁吉兆,晓得陈氏三子必有九五之福吗?
而这必须建立在胤禛能够继统称帝的根基上才能实现,时兄弟相煎正炽,焉知皇位归于哪个皇子?就算胤禛自信有把握能够摘取金銮,以当时韬晦审慎之为,亦不肯易换汉臣之子,以供诸兄弟攻击之资。角胜于毫芒之间的诸皇子,最怕给人留下话柄,何人这样做,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帝王之梦必成泡影,而且极有获罪遭遣之祸。所以,假设陈诜或陈元龙有一子被康熙帝或雍亲王易去,其动机难以成立,后果更不堪设想,假想也就失去意义。
此外,有清一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意抱子出入宫内?民间流传演义故事中将臣工、侍从以至仆妇出入深宫大内说得如同信步街肆,晋见皇帝与皇太后、皇后如同径寻亲朋,还有什么金銮殿上皇帝召见携手臣工之类,都是缺乏宫廷常识的胡乱捏造。
总之,各种传说中关于清朝有一帝、或者干脆说乾隆帝弘历乃抱养于海宁陈氏之子的话,可以完全辟除。关于乾隆下江南至海宁驻幸陈家之事,也绝不是去认什么生身父母,而是为了海塘工程。
清朝修建浙江海塘工程,始于康熙朝。雍正十一年(1733 年),雍正帝命内大臣海望,直隶总督李卫赴浙查勘海塘,谕曰:“如果工程永固,可得民生,即费千万不必惜。”此为大举修治的开端、乾隆登基才两月,即谕:“浙江修理海塘工
程,该督郝玉麟等奏,增加捐纳条款,经九卿令议准行。朕思捐纳一事,原为一时权宜,无益于吏治,并无益于国家。朕知之甚悉。浙江增捐之处不必行。海塘工程,著动正项钱粮,办理其事。”由此看来,雍正。乾隆尽心于民事,开不惜动支国库,以杜绝捐输苟且之谋。乾隆即位后,雄心勃勃,颇欲有所作为,也自有其功业。他常从形式上效仿先祖,看到其祖父康熙“为百姓检阅河道,咨访闾阎风俗”而六下江南,“盛典昭垂,衢谣在耳”,因于乾隆十六年(1751 年)起,中经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到四十九年(1784 年),也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视。对此,乾隆非常重视,自言:“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两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并强调:“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他在南巡中,的确比较注意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特别是对浙江海塘工程,予以较多的关注,屡次阅视,令地方大吏将柴塘改为石塘,“为民间永远御灾捍患”。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发展生产、维系人心、加强统治的有效作用。
乾隆首次南巡于十六年正月启銮,入浙渡钱塘,祭禹陵而返,压根没去海宁,第二次南巡在二十二年,至杭而返,也未到海宁。二十五年庚辰,钱塘江潮势北趋,海宁告警,引起乾隆的重视,二十七年三月第三次南巡,乃亲自新阅视,有御诗云:“两度曾未临,额手谢神灵。庚辰忽转北,海近石塘行。”三月初二日谕:
“朕稽左时巡,顾及海疆为越中第一保障,比岁潮势渐趋北大宴,实关海宁。钱塘诸邑利害,计于老盐仓一带,柴塘改修石塘,即多费帑金,为民永远御灾捍患,良所弗惜。”御诗《观海塘志事示总督杨廷璋巡抚庄有恭》曰:“明发出庆春,驾言指海宁。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浙海沙无常,南北多次变动。北坍危海宁,南坍危绍兴。……绍兴故有山,为害犹差轻。海宁陆且低,所恃塘为屏。……接石为柴塘,易石自久经,费帑所弗惜,无非为民生。……”从此以后,海宁塘工成了朝廷特意区划之事,与康熙时治河工程同样重要。乾隆于三十年第四次南巡,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每次都到海宁。最后一次南巡的前一年,谕曰:“至浙省海塘,前经降旨,将柴塘四千二百余丈,一体改修鱼鳞石塘,为海滨群黎永资捍卫;今要工即将完成,亦不可不亲为相度。”依上述史载,乾隆南巡四至海宁,皆为塘工,绝非为他故,如传言中寻亲认父均是谣言。
乾隆巡幸海宁,海宁自然会为他安排。陈家为此地望门,累世簪缨,三朝宰位,与国同体,其园邸尤为海宁名胜,若选迎驾之处,非他莫属。《据海宁州志》
载,陈氏家园本名隅园,原为南宋时封安化郡王王氏家园旧址,至清时园中尚有老树为南宋遗物,历经沧桑,可谓难得。安化郡王为北宋靖康间太原守将王祟,金兵南侵。王禀以身殉所镇之地,宋廷南渡后,宋高宗赵构封王禀以王号,召其后袭爵,而赐地于盐官,即海宁城内。王氏家园历元、明两朝,尚有遗迹,至明万历时期,陈与郊得之,修治一新,因园处城中一隅,因此取名隅园。至清,传至陈元龙。雍正十一年,年逾八旬的陈元龙乞休,其子陈邦直以编修侍养归籍。
乾隆元年,陈元龙去世,而陈邦直遂不复出,专力营构此园,设备十分齐全、雅致。其园占地百亩,楼观台榭,供憩息可游眺者有三十多处。制崇简古,不事刻镂。有环碧堂、楼、澄澜馆、天香坞、群芳阁、筠香馆、赐闲堂、养月轩、竹堂、月阁、环桥、古藤水榭等美景,供帝王驻跸憩游,乃为理想之佳地。居于园中,即可闻钱塘江潮声,其地望可想而知。
乾隆第三次南巡,初幸海宁,驻在陈家,为其园御书赐名“安澜园”,取“安宁潮澜”之意,不离塘工之本;并御书“水竹延清”、“怡情梅竹”二榜于环碧堂中。当时陈邦直还健在。乾隆御诗《驻陈氏安澜园即事杂咏》六首。
其一:
“名园陈氏业,题额曰安澜。至止缘观海,居停暂解鞍。金堤筑筹固,河渚涨希宽。总廑万民戚,非关一己欢。”
其二:
“两世凤池边,高楼睿藻悬。渥恩赉耆硕,适性惬林泉。是日亭台景,春游角徵弦。观澜遂返驾,供帐漫求妍。”
其三:
“隅园旧有名,岩壑杳而清。城市山林趣,春风花鸟情。溪堂擅东海,古树识前湖。世守独陈氏,休因拟奉诚。”
其四:
“别业百年古,乔松径路寻。梅香闻不厌,竹静望偏深。瑞鹤舞法影,时禽歌好音。最嘉泉石处,抚帖玩悬针。”
其五:
“元臣娱老地,内翰肯堂年。赌墅棋声罢,木天砖影捐。竹堂至潇洒,月阁挹清娟。信宿当回跸,池边坐少延。”
其六:
“天朗惠风柔,临溪禊可修。趣真如谷口,姓不让冈头。意以延清水,步因觅韵留。安澜祝同郡。宁为畅巡游?”
体会诗意,哪有一点儿寻亲认父的意思呢?乾隆第四次南巡,未到杭州,先至海宁,正为此时全塘改柴为石。有诗“盐官三载重经临,两字‘安澜’实廑心”。
此次出行之意,亦在《驻陈氏安澜园叠旧作即事杂咏》六首中有所反映,如:“如杭第一要,筹奠海塘澜。”“意在安江海,心非耽石泉。”“观塘吾本意,讵可恣遨游?”其诗还提及海宁陈家:“盐官谁最名,陈氏世传清。讵以簪缨赫,惟教孝友情。春朝寻胜重,圣藻赐葆明。……”并没有血亲宗脉之隐。
乾隆第五次南巡,依然驻在安澜园,有《再叠前韵》六首,诗曰:“观海较前异,石塘贴近澜。”“熟路原相识,名园颇觉宽。”“沙州逮北边,数岁为心悬。”
“安澜易旧名,重驻跸之清。御苑近传迹,海疆遥系情。”“南北涨坍屡,悉欣诗句留。即今值愁际,那得惬情游?”其中“御苑近传迹”一句,乃乾隆既幸陈家,甚爱其园,返京后遂在圆明园内效法修建,与无锡秦氏寄畅园同例,景致建与海宁之处无二,所以“安澜园”命名。其中“南北涨坍屡”一句,指钱塘江潮势或南或北,迁改不常。自三次南巡后,乾隆虽不能年年到此审阅,然理会海宁塘工之谕旨,在《清实录》中记载的颇多,持二十余年不懈,竟于一朝亲告成功,谋国之勤,可以永垂史册。
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是 74 岁高龄了,有一首诗《四幸陈氏园三叠前韵》:
“春月来观海,古稀仍据鞍。”“乡语分疆异,民心一例欢。”“载语世臣者,承蒙在敬诚。”“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乾隆自知以后不会有南巡再幸之日,而且上徇康熙帝,既许在位之日不超过圣祖六十一年,南巡亦以圣祖六次南巡为准止。
以上乾隆南巡四至海宁勘查塘工,因海宁这个地方没有其他适当之地可做迎驾之所,陈家有名园遨驾,乾隆赏其园林,屡幸其家做憩游之地,并非有其他隐衷。从当时陈氏子孙的《记恩录》看,仅以屡荷御题园名堂榜自炫,并无召对事实可言。传说中的乾隆之亲生父亲陈世倌,在乾隆初幸海宁陈家时,已去世四年;乾隆出生之日,在京列朝的陈元龙、陈诜,也早已去世多年。乾隆对海宁陈家,绝无厚待之意,《清史稿》中有《贰臣传》,此为乾隆所特定,开千古未闻之例。
贰臣指在前明为官,降清后又为官的臣子。“贰”即变节之意,列入此传者,绝非褒扬。佟养性、佟养正先为明将,早归太祖努尔哈赤,康熙之母为佟养正之孙女,康熙又娶佟养正之曾孙女为皇后,佟氏遂一律不列贰臣,此乃乾隆有意加厚。
但对海宁陈氏,则明列崇祯丁丑榜眼、入清后累升至大学士的陈之遴于贰臣不讳。
国吏明明有传之人,其人明明曾仕于明,如赵开心,即不侍贰臣。
苟援此例,乾隆如稍为陈氏施恩加厚,何不避陈之遴之过?乾隆执政之前,陈氏为卿相者皆已逝已退,只有陈世倌、陈邦彦二人。陈邦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一月为礼部尚书,第二年十二月即被削职。此人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已入翰林,且以其母节孝邀奖,得御书“春晖堂”之赐,越雍正朝至乾隆中,在翰林已五十年,方得一侍郎之职,其提拔何速之有?又简任一年,即被革拿下。
陈世倌为相,也被削职,在同时诸相中,最不为乾隆所敬礼,仅以其为康熙朝旧臣而优容延纳之;一俟陈世倌告休,立即痛快准允,无所倚重,无所挽留,可见所谓乾隆厚待海宁陈氏,较之康雍朝实属适得其反。若果有亲脉之缘,绝不致如此。乾隆巡海宁幸陈家时,陈氏无有君王加厚成就分外亲近以至隆盛而自诩,更无祖德泽后、风水特佳以优越。但是到数代之后,其裔陈其元作《庸间斋笔记》,论述祖德甚多,侈言其家清初之盛,但实语不详,并且很多并不准确,纯用家门传说之方,为张大语,又何怪世人传说之谬而不能以史实之证呢?
康熙五十年(公元 1711 年)八月十三日子夜,雍亲王胤禛惴惴不安的心情,霎时激动起来。他得知格格钮祜禄氏生下了一个男婴。雍王邸(后改称雍和宫)霎时间似乎明亮许多。
此前,胤禛已有 4 子。长子弘晖,出自皇后乌喇那拉氏,康熙四十三年(公元 1704 年)夭折。齐妃李氏为胤禛生有 3 子,即弘盼、弘昀、弘时。但弘盼未满2 周岁殇逝,还未叙齿排行;弘昀排行第二,11 岁死去;眼下就只有 8 岁的三子弘时。胤禛贵为亲王,仅有 1 子,不免有些单薄。那正是诸王子间为争王储地位明争暗斗白热化之时。太子胤祁废而复立,但是昏庸暴戾秉性不改,康熙是断难容忍的,其地位摇摇欲坠。胤禛与几个兄弟一样有觊觎皇位之心,却处处巧加掩饰,口头上说,储贰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暗地里却在作周密部署,以川抚年羹尧与同母弟胤祥等为核心组成了夺权小集团。胤禛心里清楚,在诸阿哥中,谁能得到老皇帝的欢心,谁就能在未来主宰天下。多年来,他按这一
信条制约自己的言行。现在,他又给康熙老皇帝添加一个孙子,这肯定会使自己在康熙内心天平上,增添一个砝码。
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其父官爵并不显赫。她生下的这个儿子,排行第四,取名弘历。弘历即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上执政长达 63 年的乾隆皇帝。
清朝的前几位皇帝,历来都有些怪异的传说。诸如顺治因失恋而出家当和尚;康熙被儿子雍正害死,雍正为了夺取皇位,篡改其父遗诏。这位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传说更离谱,说他不是满族血统,而是汉族官宦之后。清季陈某,署名“有妫血胤”,所撰《清秘史》中《弘历非满种与易服色之不成》篇写道:
“(浙江海宁)陈氏自明季衣冠雀起,渐闻于时。至(陈)之遴始以降清,位至极品。厥后,陈诜、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并位极人臣,遭际最隆。康熙间,雍正与陈氏特别友好,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日时相同。雍正闻乃大喜,命抱以来,久之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殊震怖,顾不敢争辩,遂力秘之。”
《秘史》所说陈氏,指的浙江海宁陈元龙。据陈敬懋所著《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一书中记载,陈元龙有 1 妻 2 妾,共有 1 男 2 女。儿子陈邦直,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 1695 年),比弘历大 17 岁。陈元龙的第二个女儿嫁给徐德秩。
徐德秩是康熙时左都御史徐乾学的孙子,据乾隆《梧州府志》卷 12《职官志》
载,徐于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任梧州知府。另据阙名《徐乾学家谱》记载,徐德秩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 1687 年),其妻乃海宁陈元龙次女,与徐德秩同岁。也就是说,陈元龙次女比弘历大 24 岁,更勿论其长女了。由此可见,《清秘史》所云:“会两家各生子”,雍正以女易陈元龙之子云云,纯属无稽之谈。这本书的作者有着强烈的排满思想,《清秘史》的序甚至不用清朝年号,用的黄帝纪年。他杜撰弘历非满种这天方夜谭,其用心显而易见。
弘历天资聪颖,才识过人,自幼就为父祖宠爱,受到良好教育。
弘历 6 岁时,就受启蒙,老师叫福敏,出身满洲八大贵族的富察氏,隶属镶白旗,因其谨厚忠诚,因此选他为蒙师授读。雍亲王胤禛让他做王府的西席,教三个学生。一个是比弘历大七岁的弘时,一个是比弘历小三个月的弘昼。弘历勤奋好读,记忆力颇佳,能过目不忘。
据说康熙皇帝有五六十个孙子,有的连他自己也不记得了。弘历长到 12 岁
了,还没见过做皇上的祖父,便经常问父母说:“为何不能见一见做皇帝的祖父?”
雍亲王与雍王妃钮祜禄氏,都觉得应当让皇帝知道有这么一个皇孙。但又有些担心,怕皇帝恶感未消,万一祖孙见了面忆起旧事说一两句挖苦的话,岂非求荣得辱。但又认为冒这个险是值得的,如果皇上一见钟爱,对自己将来谋大事,将有重要影响。于是雍亲王与其母德妃商量,德妃答应有机会办成此事。
京城的西北角有许多离宫别苑,最大的一座是畅春园。在畅春园之北,有雍亲王胤禛赐园——圆明园。园中的第一胜处,名日“镂月云开”,此处春花秋月,无时不宜。自从圆明园建成后,胤禛总要奉迎皇帝临幸,赏花饮酒,尽享天伦。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三月十五日,也就是在皇帝万寿的前三天,胤禛在镂月云开为皇帝预祝寿辰,兼赏牡丹。皇帝与嫔妃、皇子来到园中,赏完牡丹,便在“镂月云开”举宴。雍亲王与雍王妃敬过酒后,德妃便对皇帝说:“四阿哥的儿子弘历早就嚷着要给皇帝磕头拜寿了。”雍王妃陪笑问:“是不是这会儿领来拜见皇上?”康熙帝说:“好啊!我看长得怎么样。”不久,只见弘历身穿秀色的宁绸丝袍,腰系黄带,足登缎靴,头带红绒结顶的软帽,大踏步走进门,在离皇帝五六步的地方站定,然后跪地行礼:“孙儿弘历给爷爷磕头,恭请万福金安。”
弘历声音清朗,皇帝甚是欢喜,连声地说:“起来!起来!”弘历起来后,却仍旧站着,而且很快又要磕头。皇帝惊奇地问:“不是行过礼了吗?”雍王妃回答:“头一回是觐见皇上,这回是给皇上拜寿。”
果然,弘历又磕头说:“孙儿弘历恭祝爷爷万寿无疆!”皇帝越发兴奋,说:
“好个懂事的孩子,快起来,我看看。”康熙帝拉着弘历问道:“几岁了,念书没有?”弘历答:“十二岁了,念了六年。”“这么说六岁开的蒙,师傅是谁呀?”
弘历答:“是福师傅,下面一个敏字。”若说以皇孙的身份,弘历可直呼福敏的名字也无妨,用这样的口吻完全出自尊师之意。皇帝深为嘉许,点点头又问:“你念了国语吗?”“国语”即满语,弘历对语言可称为天才,忙回答:“念了三年了。”
“我考考你!”于是皇帝用满洲话问:“你知道你姓什么?”弘历也用满洲话回答:
“知道,爱新觉罗。”“是什么意思?”弘历答:“译意是金子!”皇帝问:“世界上最珍贵的是金子,对吗?”弘历忙又答道:“不是,是仁义!”“你竟然也知道仁义可贵!”皇帝见这孙子聪明可爱,十分喜爱,命弘历祖母德妃带回宫精心抚育,又让弘历皇叔胤禧教他骑射,胤禄教其火器,如此优待,超过了其他皇孙。
这年夏天,小弘历随祖父、妃嫔、皇子、王妃及扈从等来到避暑山庄,皇帝指定万壑松风为几个皇孙读书之地。这是读书的好地方,特别适合年轻人居住,因为据冈背湖,一面是数百株枝叶茂盛的黑皮松,一面是险峻的崖壁。下面临湖有个亭子,名为晴碧亭,皇帝常常泊舟于此,来看孙儿们的功课。
这天黄昏,弘历正在冈上玩,见御舟停泊在晴碧亭,听到祖父叫他,马上飞速跑下去,不走平路,直趋崖壁而下,康熙皇帝怕他摔着叫他不要快跑。不多时,弘历喘着气,跪在地上吃力地叫着:“爷爷!”皇帝以呵护的口气关切地问道:“这孩子,怎么不知道轻重!”弘历回答:“争着见爷爷,下次不敢了。”既然知错,皇帝亦不再责备。然后,让孙子随他来到晴碧亭中小憩。随行的太监端来茶果,皇帝抓了一把糖莲子心想:何不在“莲子”上考考孙子?
皇帝问弘历说:“你知道莲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弘历知道爷爷出的题目肯定是由浅入深,不敢掉以轻心,以防万一错读,便细想片刻回答说:“是下平声。”
“在哪一韵?”“一先。”皇帝又问:“莲与荷,是不是一个字?”题目一下深了,弘历想了想,才回答:“是一个字,也不是一个字。”皇帝笑着说:“你倒说出道理来我听听!”弘历回答:“原是北方人,以莲为荷,以后不是了,荷花就是莲花,莲花就是荷花。《尔雅》上说‘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葭,其本密,其华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蕊。’照此说来,荷是总称;荷的每一部分都有专称,莲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好!”皇帝满心欢喜地说:“那么莲是哪一部分呢?”
弘历回答:“莲蓬。剥去花瓣就看到了莲子。”皇帝又问:“莲与荷既可通用,又不可通用,哪些是可通用的,举例说明!”“是!”弘历沉思了一会儿说:“比如‘蓬房’,决不能叫‘负莲’。”这种解释并非圆满,但对于只有 12 岁的孩子,实属难得。祖父非常高兴,夸奖备至。
此外弘历勤学骑射,技艺与日俱增。不管是在圆明园练射,还是在南苑行围,常常能屡发屡中,观者莫不夸赞这英武少年。一次,康熙帝往木兰秋弥,弘历也跟随,入永安莽喀围场。康熙帝用枪射中一熊,熊跌伏于地。康熙便命弘历射熊,想要让他得到初次打围就猎获大熊的美名和吉兆,有意培养他,不曾想差点出了大祸。弘历刚跨上马,大熊突然站起扑来。弘历面对这一庞然大物从容镇定,不慌不忙。康熙连忙又射一发,击毙了大熊。康熙回到帐中告诉妃嫔说:“此子诚为有福”而且“是命贵重,福将过朕”,一个威震四海的英明君主,对其小小皇
孙,有如此特殊培养和宠爱,必然会在朝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使人不难理解其中之意。这在康熙帝择立嗣君问题上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皇祖如此垂爱,父亲必定愈发宠爱。弘历之所以得宠,是完全靠自己的天资和才干。以此博得了皇祖的赞赏和欢心,对胤禛的即位有很大的帮助。雍正元年(1723 年)八月,世宗在乾清宫召集诸王、大臣,下诏宣告:嗣后一概不预立皇太子,由皇帝在诸皇子中挑选人品出众,才华过人者为皇位继承人。亲写诏书密封,置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万年(死)后由诸大臣共同拆封宣布。接着雍正亲自密书嗣君于纸上,放在匣内封固,命侍卫滑梯而上,放进“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这个预定的嗣君,正是刚满 13 岁的皇四子弘历。
雍正帝对太子弘历要求十分严格。弘历 13 岁时,雍正特旨任朱轼、张廷玉、徐元梦等多位名儒文臣为他的老师。20 岁时,雍正又选派名臣鄂尔泰、蒋廷锡、邵基等服侍皇子学习。在雍正帝的安排下,弘历在皇子时代遍读了“四书”、“五经”以及“宋儒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不仅精通了历代君主的统治术,而且对孔孟儒家学说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还写了不少文章、诗句。雍正在位十三年中,弘历由少年成长为出色的青年。雍正十一年(1733 年)正月,被世宗封为宝亲王。到此以后协助皇父雍正处理政事,综理军机。他的杰出才华,深得雍正信任,在皇族和大臣中树立了威信。雍正去世时,25 岁的弘历登位,其地位、才能,威望,已为皇室、大臣们所认可,受到朝野一致拥戴,其成长的条件,也为他继承康熙、雍正的事业,开创“康乾之治”的局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弘历执掌大权后,当然要继承他祖先勇于进取的优良传统,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第一步就是要革除弊政,稳定民心,解决苗疆叛乱及与准部议和问题,以便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为下阶段大踏步前进准备好充分条件。
弘历青少年时期,受到精心培养,涉猎大量汉族文化,又以“学以致用”为准则,这对他成就“乾隆盛世”起了极大作用。
弘历少年时“天资凝重”,6 岁开始入学就读,当时和他一起就读的还有弘历的弟弟弘昼等兄弟四人。弘历的聪明与其他几位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福敏每次教书,弘历都很快记诵下来,课程也最早完成。作为孩子的弘历,这时也希望早点儿走出课堂,到外面去玩耍。福敏对他的要求也更高,对弘历说:“今天的课
程虽然完成了,但是为何不用余下时间温习一下明天的课呢?”弘历只好如此照办。等到明天还是他最先完成,又复习后天的课,以后天天如此。弘历的弟弟弘昼恰恰相反,由于天资钝愚,每天的课程他总是最后一个完成,弄得老师和其他几位弟兄们很扫兴,尤其是弘历,常常是明天的课都复习完了,弘昼还没完成当日的功课,这时弘历很不满,拿起书来就要走。福敏老师走过来,耐心地说:“弟弟还在书斋,兄弟怎么能不留下等候呢?”于是又给弘历加课,完成后一起回去。
当时弘历还是个孩子,对此十分不乐意,有时还怨恨老师。弘历长大成人,即位后,常常回忆这段读书生活,说:“现在回想起来,老师的做法让我受益颇多。我之所以能读这么多书,是受益于老师善于诱导啊。”应该说,福敏老师是个很称职的老师,也是乾隆的启蒙老师。乾隆四十四年,弘历御制《怀旧诗》,称福敏为龙翰福先生,其诗曰:
今古既殊宜,其教亦异施。
古云教数年,今为出阁时。
忆年舞勺岁,皇考抡贤师。
即从师授经,讵惟习少仪。
循循既善诱,严若秋霜披。
背诵自幼敏,匪日诩徇齐。
日课每速毕,师留为之辞。
以此倍多读,忠益平生资。
谁知童时怨,翻引老日悲。
不失赤子心,能无缱绻思。
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基。
至雍正时期,皇父又为他们弟兄四人挑选了徐元梦、朱轼、张廷玉、嵇曾筠四位师傅,并在懋勤殿举行了正式的拜师礼。依据清朝惯例,皇子见师傅,彼此都行长揖礼,这是雍正为使皇子们尊重师傅,特地制定的礼仪。这四个师傅都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在朝中任过高职,学识渊博。他们每个人的独特之处,都对弘历有较大影响。
朱轼是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康熙末年官左都御史,雍正元年迁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直上书房。乾隆很尊敬这位老师,朱轼主要讲授儒家经训,特别称道贾
董宋五子之学,高宗写了很多“怀旧诗”,诗中称他为“可亭朱先生”,可亭是朱轼的号。乾隆元年九月,朱轼病重,乾隆亲自驾临朱轼第宅探望,当时朱轼已处于危亡之时,仍强力支撑,穿起朝服,让其子搀扶走出来,迎接圣驾。使乾隆备受感动。不久病逝。弘历自称从朱轼学十多年,所获最多。
徐元梦是康熙十二年进士,满族人,康熙三十二年起,进入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他精通满汉文字,因翻译水准较多,于康熙年特授额外侍读学士。后因从前任浙江巡抚时失察吕留良案,受处分。乾隆即位后,命徐元梦再入上书房,教皇子读书。当时徐已 80 多岁,但督促皇子读书,不减当年。乾隆六年,年已 87岁的徐元梦病势日益严重,乾隆命皇长子永璜探视,并给予徐极高评价,称赞他为“完人”。
张廷玉和嵇曾筠,在上书房的时间不长,但俩人学识渊博,对弘历也有一定影响。
除去这四位师傅,还有一位师傅名蔡世远,字闻之。康熙四十八年进士,雍正元年入上书房教皇子读书。他是弘历的古文教师,治学以韩昌黎为宗,从雍正二年至九年,一直是“讲诵无少辍”。弘历在《怀旧诗》中把他与福敏、朱轼并称为三先生,说从福敏处“得学之基”,从朱轼处“得学之体”,从蔡世远处“得学之用”。诗曰:
先生长比峰,陶淑学者众。
奉命训吾曹,风吟而月弄。
虽未预懋勤,八载寒暑共。
常云三不朽,德功言并重。
立言亦岂易,昌黎语堪诵。
气乃欲其盛,理乃欲其洞。
是实为学力,虚车徒驾西乏。
因以书诸绅,未敢妄操纵。
德功吾何有、言则企该综。
呜呼于先生,吾得学之用。
弘历在上书房时,接受的主要是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学,因此对汉族传统文化有较多的造诣。17 岁结婚后,
居住在紫禁城内西二所、将自己的书室命名为“随安”,取“随遇而安”之意。
雍正八年,弘历还不满 20 岁时就将自己的诗文刊刻为《乐善堂集》,显示出其非同寻常的才华。
这位年轻的皇帝自称“幼读诗书”,十分知晓治理之道,他懂得“君德修明”,只在躬行实践,不尚虚文。这对他执政的务实作风有极大影响。他喜欢研究历史,从历代封建统治的盛衰兴亡中引以为鉴,特别推崇《贞观政要》一书,他说:“我读这部书时,遥想当时的情形,未尝不三复而叹说;‘贞观之治,盛大呀!’”即位后他自认为,自己正值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正是励精图治的好时光,很想有一番成就,希望能创造出一个超越贞观之治的“乾隆盛世”。
牡丹台祖父赏花,却“意外”赏出了弘字辈百余名孙子中最出色的一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暮春之时,京师西郊圆明园内百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一派大好春光。此园在康熙驻跸的畅春园以北约一里处,是康熙赐给四阿哥雍亲王的一座园子,皇帝还特为题额“圆明园”三字。三月十二日,雍亲王奏请皇父临幸圆明园观赏牡丹。再有六天就是皇帝六十九岁万寿了,皇帝欣然应允。
京城西北郊皇子赐园虽多,而皇帝临幸的只有三阿哥诚亲王胤祉和四阿哥胤禛的园子。因为储位之争,自康熙四十七年以来,皇帝经常抱病在身,近几年,身体状况更坏,头晕频繁,手指擅抖,足部浮肿,心里非常压抑。四阿哥既请游园赏花,皇帝自然高兴。赏花之处是一座楠木结构,覆以青、蓝两色琉璃瓦的宽敞屋宇,庭前种了数百株牡丹,屋后则是一排排青青古松,每逢春夏之交,此处各种牡丹争相怒放,最称园中盛景,故名之日“牡丹台”。康熙此次临幸牡丹台初不过家人聚会,赏花散心而已,不料却发现了“弘”字辈百余名孙子中出类拔萃的一个——胤禛第四子弘历。
弘历原本排第五,他上面有弘晖、弘盼、弘昀和弘时四个兄长,但二哥弘盼未满三岁夭折了,没有载入《玉牒》,因此《玉牒》上弘历以雍亲王胤禛第四子称。不过,弘历第一次觐见皇祖时,他的大哥弘晖、三哥弘昀也先后早殇,所以,留给皇祖最初的印象是弘历排行老二。当天随弘历谒见皇祖的还有他的五弟弘昼。弘昼虽比弘历只小两个多月,但个头差了一大截,而且处处显得局促不安。
弘历身材修长,皮肤白皙,天庭十分饱满,下巴略显尖了一些,而他那双像秋水一般澄彻明亮的眼睛流露出的聪慧、灵气,一下子便吸引了老祖父的目光。最令
皇祖惊异的是,这个小孙子谈吐举止安祥凝重。讲出话来也极得体,对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来说,初次经历这么大的场面,可谓难得。凭着丰富的阅人经历,康熙直觉这个皇孙气象非凡。等到回到畅春园后,他找机会向雍亲王详细地询问了弘历的种种琐事,后来又要去弘历的生辰八字。三月二十日,万寿节刚过,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宣告将雍亲王第四子弘历带回宫中养育。
一月之中,两幸雍亲王赐园,这里蕴涵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弘历来说,自不待言,它使默默无闻的雍邸庶子脱颖而出,成为他日后继承皇位的一项政治资本;就是对康熙晚年扑朔迷离的争储棋局而言,它也将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清圣祖(康熙)实录》六十一年亦作了如下的记录:
“三月丁酉(十二日),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请上幸王国。进宴。”
“三月庚戌(二十五日),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请上幸王园。进宴。”
幸雍亲王赐园不能说是异事,关键是,康熙为什么在见到弘历后,决定把他带到宫中养育。
康熙向胤禛索要弘历的生辰八字,并决定把弘历养育宫中上面已有论述,康熙诸子,多养于外家。皇孙辈而养于宫中者,在弘历之前,有废太子胤祁第二子弘皙。弘皙极受皇祖宠爱,以至于从朝鲜来中国的使臣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他们认为,废太子胤祁有可能复出,原因在于康熙以“皇长孙”弘皙颇贤。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深谋远虑的康熙选择皇位继承人,不能不把目光放得长远些,因此在太子的废立问题上,他考虑到了弘皙这一因素。弘历继弘皙之后,是已知的近支皇孙中惟一享有“养育宫中”特殊优待的孩子,其时弘历之父胤禛四十四岁,康熙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考虑呢?据云弘皙颇贤,那么弘历究竟凭什么博得皇祖刮目相看的呢?
牡丹台初见,弘历无疑给康熙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弘历的生辰八字之奇,更令皇祖大为惊异。
《乾隆八字》深藏宫中,清亡之后开始整理清朝内阁大库档案,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向社会公布的首批珍贵档案之一便是《乾隆八字》,与《乾隆八字》一起公布的还有命相术士的批语。这个批语,是康熙六十一年,即十二岁的弘历初次觐见皇祖那年写的。下面选录其部分内容:
“乾隆八字: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批语:此命贵富天生,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通。幼岁总见浮灾,并无大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事事顺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
别的不用问。”
依据命相家的说法,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炼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术语名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为驷马乘风,主大富贵。所以说,以命相而论,乾隆八字出奇的让人难以想象。
庄练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十全五福乾隆帝》一书中谈到,吴相湘先生曾于故宫档案《乾隆八字》上见有康熙的批语:“此命富贵天然,这是不用说的,惟幼年总见浮灾”。但《掌故丛编》公布《乾隆八字》时,并没有以按语或加注形式说明批语系康熙御笔。不过,上述批语无论是康熙手批也罢,还是其他精通子平学的术士所批也罢,现在至少可以断定康熙在康熙六十一年春曾看过《乾隆八字》。上述《乾隆八字》批语后有这么一句话:“今岁壬寅,流年天喜星坐命,天福星守限,四季祯祥,喜福安宁。”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八字》系该年所批。“天喜星”、“天福星”云云,皆星相家术语,言占卜对象弘历壬寅岁流年大吉,四季祥顺。此年暮春,乾隆以皇孙首次谒见皇祖康熙于圆明园。各种迹象表明,弘历八字经康熙寓目,是雍亲王胤禛精心策划而实现的。
雍亲王胤禛想把自己儿子弘历送到皇父身边养育是蓄谋已久的。乾隆晚年临幸避暑山庄所写的《游狮子园》一诗注解中透露了这么一段故事:“康熙六十年我十一岁,随皇考(胤禛)到山庄观莲所廊下,皇考令我背诵所读经书,不遗一字。
当时皇祖(康熙)近侍皆在旁环听,均很诧异。皇考始有心奏皇祖令我随侍学习。”
原来,工于心计的雍亲王早就预谋把自己这个聪慧可人的儿子送到康熙那里“随侍学习”;不仅这样想了,而且有意识地让康熙的近侍“在旁环听”弘历的朗朗背诵,通过这些“左右近御之人”把信息传递上去。这年十一月,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即弘历十四叔,胤祯奉召还京,嗣后并无立为皇太子之命下,胤禛遂加紧步伐,于是有第二年春三月牡丹台弘历初谒皇祖之一幕。借此机会,胤禛才有可能进一步向康熙展示弘历的八字,而他预先早已算准“此命贵富天然”,出
奇的好。
雍邸蓄有星相术土,胤禛本人亦精通此道,具体事例比比皆是。雍正即位不久,曾自作主张,将年羹尧之长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为子,雍正二年(1724 年)六月十五日在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他向年作了以下解释:
“朕巳谕将年熙过继与舅舅隆科多作子矣。年熙自今春病只管添,形势甚危,忽轻忽重,各样调治,幸皆有应,而不甚效。因此朕思此子非如此完的人,近日着人看他的命,眼下并非坏运,而且下运数十年上好的运。但你目下运中言刑克长子,所以朕动此机,连尔父亦不曾商议,择好日即发旨矣。此子总不与你毫无关联了,舅舅(隆科多)已更名‘得住’,从此自然全愈健壮矣。”
像雍正这样看了年羹尧的命,又看了年子之命,且坚信到一旦将病危的年熙过继给他人即“自然全愈健壮”的人,不寻思自己亲子的命那才怪呢。
值得一说的是,胤禛的兄弟们在对命相的迷信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八阿哥胤禩“每访得九流术士有些异样的,便令身边的人将他们招到家中,藏之密室,到打发去的时候,便叫送他银子或一百两或两百两不等,这种人也多得紧……”。
胤禩的党羽阿灵阿说他八字“庚戌己丑丁未壬辰”与前朝帝王相同,有君主的福分。三阿哥胤祉将周昌言私藏家里,“拜斗祈禳,阴为镇魇”。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的迷信已如前面所言。最有意思的十四阿哥胤祯,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驻军西宁时竟受到一个绰号叫“张瞎子”的算命先生的愚弄。雍正时期,胤祯获罪,牵连了张瞎子,审问他时有以下一段记录,饶有风趣:
问:“张瞎子,你是哪里人,从前几时到西宁,你怎么进入大将军府里去的,允祯的八字如何叫你推算,你如何算来,允祯又怎样喜欢赏你,还向你说些什么话?一切如实招来!”
(张瞎子)供:“我名叫张恺,系陕西临洮府人,原会算命。康熙五十八年内,本府知府王景灏从西宁军前差家人王二达予来找我。九月二十日我来到西宁,见了王景灏,他向我说,有个‘戊辰甲寅癸未辛酉’的八字,你算算看!我算了一算说,这八字是假伤官格;可惜身弱了些!他说:我告诉你,这就是十四爷的八字,他是最喜欢别人奉迎的,若叫你算时须说他元武当权、贵不可言才合他的意思哩!他是要悄悄在旁听着的,你记着要紧。我应下了。到二十七日,王景灏又着家人三儿送我到大将军门口,有个刘老爷领我进去,先叫我算了一个‘庚申戊
寅丙子戊子’的命,又算了一个‘甲子甲戌庚申已卯’的命,又算了一个‘戊辰甲寅癸未辛酉’的命。我说这庚申的命不大好,这甲子的命好些,总不如这戊辰的命更好。旁边的人问怎么好?我说这个八字元武当权,贵不可言。随即赏了我三两银子把我打发了出来。到了第二天,听得是大将军叫王知府亲自领我进去,旁边有人说你给大老爷磕头,我随即磕了头。地下铺了一块毡子,叫我坐下,就有人问我说:你昨日算得戊辰的当真好吗?我说这命是元武当权,贵不可言,以后定有九五之尊,运气到了三十九岁就大贵了!旁边人说:大人说你说的很对,又赏了我二十两银子出来了。我原本图得几两银子,奉承是实。”
这班王爷们做梦都想当皇帝,而现实又处在白云苍狗、迷离诡谲的争储格局之中,他们谁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急于乞求术士。以预知天意。他们的迷信虽然可笑,还是可以理解的。
还需指出,痴迷命运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乾隆间著名诗人赵翼说京师有个名叫董华星的进士,精六壬奇门术,相阴阳宅尤奇验,人均称“董仙翁”。
浙东则有“揣骨史瞎子”,遇男子则揣骨,女子则听声,盲人祸福休咎皆奇中。
赵翼列举事例甚多,而且均为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名人之事,可见他是令人信服的。《红楼梦》反映的是康、雍、乾时代宫廷内外,尤其是旗人社会的风情,其中事涉迷信的举不胜举。赵姨娘收买马道婆把宝玉、王熙风“年庚八字”写在两个纸人身上作法竟闹得阉府天翻地覆;元妃逝于甲寅年十二月十九日,而前一日立春,故已进入卯年寅月,恰与“虎兔相逢大梦归”相合——这仅是两个众人皆知的例子。之所以把话扯得这么远,是想让人了解,在距今二三百年以前的清朝社会,上上下下弥漫着迷信命运的浓厚气氛,雍亲王胤禛故意利用弘历的好八字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康熙到底信不信这一套。
康熙晚年自称“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八龄践祚,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风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取,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康熙的确是比较务实而尊重科学的英明君王,但也难免有迷信荒唐的地方。初废太子后,康熙就疑心胤礽为鬼物所凭,等到查出胤禔用喇嘛僧搞“魇胜”,遂当众说:“朕初谓魇魅之事,虽见之于书,亦未可全信。今始知其竟可以转移
人之心志也。”在这一点上,他比不上李光地的看法更接近科学。或许康熙愈到暮年,愈多迷信。下面举一件朱批奏折为例:
“臣年羹尧再奏:臣陛辞之日,奉旨令臣到京着罗瞎子推算,钦此。臣至京后,闻知其人在京招摇,且如今抱病,臣是以未往见伊,理合附奏,非臣敢于违旨也。臣不胜战栗之至。朱批:此人原有不老诚,但占得还算很好。康熙六十年六月初九日具”
当时年羹尧为四川总督,五月,康熙在避暑山庄任命他兼川陕总督事,年陛辞时康熙交待他到京“着罗瞎子推算”的是何事,已不得而知了,不过从“朱批”
口气推断,康熙让罗瞎子算过不只一次了,因此说“占得还算他好”。
凡人迷信,影响甚微;王公大臣笃信命运,最多会激起巨大的政潮;皇帝在用人行政,特别是作出与宗庙社稷密切相关的重大抉择时,假如也求诸星相术士的解说,那么,迷信则会对某一时期历史进程的局部面貌起着关键作用。不承认这类历史偶然性的支配作用,历史反倒会具有十分神秘的性质。
裕陵《神功圣德碑》所述“(乾隆)年十二,随世宗初侍圣祖,宴于牡丹台,一见异之曰:‘是福过于予’”一节似乎隐含了康熙惊异于乾隆生辰八字之绝佳这种意思在内,但如果说康熙仅凭乾隆的八字便认定这位皇孙为第三代皇帝,那就不免有些荒唐了。历史不会如此简单化,康熙也决不会如此轻率。看了弘历的年庚八字后,这个阅历丰富的老皇帝心中自然有所触动,但他还要实地考查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
康熙人生之旅行即将结束,在仅余的短短的八个月中,这位垂暮的老皇帝和他的爱孙弘历在避暑山庄朝夕共处,度过了五个月的宝贵时光。假如说康熙见了弘历的八字是第一个历史偶然性,那么避暑山庄祖孙亲近融洽,则是第二个历史偶然性。对于年幼的弘历而言,前者不是由自己操纵的幸运,而后者则是能够加以善处的机会。
下面就来看《神功圣德碑》中所述的乾隆随扈避暑山庄,以及木兰行围时,康熙与乾隆祖孙之间的看似平常的些许小事吧。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皇帝出巡塞外,皇孙弘历随驾跟从。
弘历六岁时跟随父亲雍亲王去过避暑山庄,不过那时皇祖还不知有他这个孙子,因为他的孙子百十成群,毕竟太多了。此次却不同,在夏秋两季五个月之多
的时间里,他同慈祥的祖父几乎天天在一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山林苍莽的木兰围场,处处都留下了祖孙二人相依为伴的身影。山庄南部,有一组据岗濒湖的宫殿,沿石阶而下,可直达湖岸,开窗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而殿南则是数百株茂密的古松,轻风吹过,便听得松涛阵阵,周围愈发显得清幽宁静,因此这座宫殿康熙亲题为“万壑松风”。驻跸山庄期间,常在此处理日常政务。此次弘历就住在“万壑松风”殿旁的“鉴始斋”,皇祖批阅章奏,他“屏息侍旁”,引见官吏,他“承颜立侧”,到传膳之时,皇祖不忘分赐爱孙一点他最喜爱吃的东西。
祖孙俩钓鱼回来,皇祖也总想着让他带几条鲜鱼给住在狮子园的父亲雍亲王送去。
有一次,弘历正在书斋中专心读书,突然听到皇祖喊他名字,凭窗一望,只见御舟已停泊在晴碧亭畔,赶紧出室沿着陡峭的山路向湖边跑去,到了晴碧亭,皇祖一把将气喘吁吁的弘历揽在怀里,不停地说:“有点闪失可怎么得了,有点闪失可怎么得了!”心里却热乎乎的,对爱孙发自天性的孝心非常感动。
“万壑松风”以北,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湖泊,每到夏日,荷花盛开,碧波之上,红白相映,煞是好看。而观赏荷花的最佳去处则是濒如意湖边的一座方亭——“观莲所”。一次弘历随从皇祖来到此处,皇祖指着玻璃窗外的荷花对他说:“会背《爱莲说》吗?”弘历听了,心里乐开了花,他六岁启蒙读书,父亲请的师傅是名翰林福敏,此人端方正直,严若秋霜,但教育学生,深得循循善诱之道。弘历记性绝顶,读书过目不忘,一日功课,片刻功夫就背得滚瓜烂熟,福敏先生却不让放学,说是五弟弘昼还不会背,做哥哥的岂有先走之理?于是又提前布置第二天的功课,弘历总是不高兴。不过几年下来,倒多读了很多书,《诗》、《书》、《四子》自然不在话下,就是古文名篇也有不少可以朗朗成诵。眼下皇祖让背的《爱莲说》他不仅会背,而且会讲,皇祖听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又有一次,也是在“观莲所”,皇祖亲洒宸翰,“运腕力如撑海岳,挥毫形似舞龙鸾”,弘历看呆了,皇祖回头看着弘历说道:“喜欢吧!”于是又写了一条长幅,一条短幅,弘历掏出随身携带的一把扇子,皇祖又随手在上题了首诗,一并赐给了他。
进了避暑山庄正门,即是行宫正殿“澹泊敬诚”殿,康熙每于御门引见之日,在殿前空旷地带阅射。在弘历眼中,皇祖的善射,无一群臣所能及。皇祖一次亲
临阅视,细心地向弘历传授要领,弘历也为皇祖争气,连中五矢,皇祖喜过眉梢,赐给他一件“黄马褂”,还到处称赞这个孙子有祖宗之风。皇祖还让十六阿哥胤禄教弘历火枪的技法。弘历初次试射,一枪就击中了百步之外的一头羊,皇祖见了,甚是欢喜,特赐两杆名为“花神”和“旧神”的火枪给弘历。
八月初,秋高马肥,正是狩猎的好季节,康熙离开了山庄开始行围,十二岁的弘历骑着经过特殊调教的驯良小马,一身戎装,紧随皇祖身边。过了崖口,只见一片绵延起伏的沙岗,这便是第一围场——永安莽喀。待合围之后,只见康熙用火枪击向一头大熊,大熊应声倒地,但虞卒们不得皇上之命,谁也不敢近前。
过了好半天,大熊依然一动不动,康熙就让身边侍卫护送弘历上前补射几箭,他私心想让这个爱孙得个初次入围即能毙兽的令名,却不料弘历刚翻身上马,那头受重伤的大熊又猛地起身扑了过来,康熙立即用虎枪把它击毙了。这件事,康熙后怕不已,回到武帐,连连对照顾弘历的和妃瓜尔佳氏说:“这孩子命贵重,这孩子命贵重,要是到跟前熊扑过来,那可怎么办?”
皇帝对弘历的格外宠爱,王公大臣,特别是几个争储有望的皇子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弘历只觉得自尊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他不是不知道,“弘”字辈皇孙百余人中,论聪明学识,好学博闻,实不乏其人,而皇祖之爱却独钟于己,这是何等自豪的事呵!当然,自豪兴奋之余,他的幼小心灵有时也泛起一丝疑信,为什么皇祖如此偏爱自己呢?木兰行围后回驻山庄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解开了他心中的疑团。
那次皇祖到雍亲王胤禛赐园狮子园时,弘历亦随侍前往,探望自己的父母。
没想到,皇祖此次之行,特意要看看弘历生母的相貌,所以到园后即让弘历嫡母乌喇纳拉氏(后谥孝敬皇后)
“带其生母来见”。弘历生母即雍邸“格格”钮祜禄氏,因其身份低下,康熙从来没有见过她。钮祜禄氏被带来后,皇帝端详一番,连连称赞道:“有福之人,有福之人。”为什么皇祖来狮子园专门要看弘历生母,为什么看后连称“有福之人”?联系起皇祖也很多次对他说过:“你福泽恐怕超过我”的话,弘历总感到皇祖的话仿佛话里有话。
避暑山庄与皇祖相处的时光,给弘历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变化,他反复回味皇祖说他“伊命贵重”、“福泽较厚”、“福过于
予”,说自己生母为“有福之人”这些话,慢慢体会出皇祖的言外之意是想让他将来继承皇位。弘历登上皇位不久就说过:“予幼龄仰蒙皇祖恩眷,养育宫中,俾得日侍左右,亲聆训言。盖圣鉴洞烛至今,隐有付托之意。”到了晚年,乾隆更是多次提起牡丹台初谒皇祖和避暑山庄那段难忘的岁月,一再说皇祖的格外眷爱“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为了表明不忘皇祖天高地厚的隆恩,乾隆特地在圆明园牡丹台(后更名“镂月开云”)和避暑山庄“万壑松风”两处各题一匾,额曰:“纪恩堂”,前者记受皇祖之恩的开端,后者记受皇祖之恩的实迹。
至于皇祖康熙是否有这种想法,现在还无证可考。从常理来看,心境孤寂的老皇帝疼爱弘历这个仪表洒脱、聪明伶俐的小孙子,并不难理解。令人难解的是,身居九五之尊而正值垂暮之年的康熙对弘历的疼爱是仅仅限于一个老人对隔辈人的亲情呢,还是有超越这种感情之外的政治意味呢?
康熙多次提及了了弘历的“命”、“福”云云,乾隆后来也在这些关键之处大加描绘,从而推想皇祖当日已“隐有付托之意”。而康熙说弘历“命贵重”、“福过于予”、“福泽较厚”的根据在哪儿呢?恐怕除了直接察看外,就是弘历的年庚八字。
《书经·周书·洪范》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惰好德,五曰考终命。康熙预颁的《遗诏》中提及“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前四福,不言而喻,康熙应有尽有,惟结局能否善终为皇帝所担心。
看弘历八字批语,有云“此命贵富天然”、“为人仁孝”、“寿元高厚”,已包括所谓“五福”,又有“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之类的占语,合乎康熙称其福大命好,超过自己。当然,这也只能是推断。因为康熙并没有明确谈过弘历在未来皇统递承上应有的位置。裕陵《神功圣德碑》所述弘历入承大统的观点为乾隆后世子孙所遵奉。嘉庆十二年(1807 年)修竣的《清高宗(乾隆)实录》把这种看法表述得更简洁明了,更值得肯定。该书开宗明义卷首即说:
“上(乾隆)之福祚久长,良由圣祖深爱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含诒,周注于后;用以继绳一体,锡天下臣庶无疆之庥”。
上述官方说法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礼亲王昭梿于《啸亭杂录》“圣祖识纯皇(乾隆)”一节也说:“纯皇少时,天资凝重,六龄即能诵《爱莲说》。圣祖初见于藩邸牡丹台,喜曰:‘此子福过于予。’乃命育诸禁廷,朝夕训迪,过于诸皇孙。
曾扈从之木兰,圣祖枪中熊仆,命纯皇往射,欲初围即获煞之名耳。纯皇甫上马,熊复立起,圣祖复发枪殪之。归谕诸妃嫔曰:‘此子诚有福,使伊至熊前而熊立起,更成何事体?’由是越发宠爱,而燕翼之贻谋因之而定也。”
上述看法,关乎皇统递承的内幕,这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嘉庆初年出现的官方看法,盖源于乾隆登基后多次申诉的“伊命贵重”、“福大于予”、“隐有付托”
云云,但这些话,乾隆差不多都是在《御制诗》的诗注中断断续续、零零散散提及的,从未在正式谕旨中,郑重其事地讲过此事。因为他深知,兹事体大,不仅关系家父雍正皇帝的形象,也关系到康雍之际那场极其微妙的储位之争。
再者,康熙之所以“深爱神知”年近十二岁的稚孙弘历,并隐有付托之意,其主要根据,不外乎这个小孩子的骨相和八字。其中奥秘,不能一点不谈,否则,后世子孙就永远无法知道这段皇统继承的内幕了。所以,只在《御制诗》诗注中闪烁其辞地讲什么“福”“命”“隐有付托”之类的话;但又不宜毫无保留地全亮出来,因为仅凭长相八字决定未来的嗣皇,总难免被人指为荒诞不经。更何况,迷信这东西犹如一把双刃剑,踞帝位者固然可以利用来吹捧自己是真命天子,而草莽英雄亦可以用它大造推翻朝廷的舆论,汉光武帝刘秀渲染谶纬中有“刘秀”
“赤九”(汉高帝之九世孙)等预言,张角也利用谶纬打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号。
乾隆熟知历史,且精于治术,对迷信这柄危险的双刃剑舞弄得十分地道。他讲迷信,信八字,东巡、南巡不绝于途,而西巡则至中州而止,平准的空前胜利,陕甘总督黄廷桂已受命积极准备皇帝的西巡,但乾隆一直未予实施,盖因其生辰八字显示西方于其不利。有时命将用相举棋不定,乾隆也要求诸星相术士对命运解释。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六月清官军木果木大营被大小金川攻破,大学士、定边将军温福阵亡,小金川得而复失。八月,乾隆命阿桂为定西将军,掌控进剿大小金川战役,在做出此项重大决定时,乾隆“命看阿桂八字”,据称阿桂“命运现在正旺”,故有是命。诸如此类的事,乾隆都做得极其隐蔽,当然不会见诸经过反复推敲的钦定的官书;不仅如此,自己暗中深信命相占卜的乾隆,却不准旁人知晓此道。乾隆后期遍及全国的查办禁书的运动中也把“天文占验”之书列为重点,他密旨各省督抚说:“此等天文占验、妄言祸福之书,最易扰乱人心,自未便存留在外!”
乾隆对迷信矛盾错杂的心态,或许能够说明他为何在皇统递承问题上含而不露,点到为止。正是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雍正即位之谜之所以未能轻易猜破,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某些诸如乾隆八字这类蕴含深意的细节直到现在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这恰恰是至关重要、且被雍正、乾隆这两位当事人故意隐藏起来的重要细节。
当然,强调乾隆八字对康熙最后决定皇位继承人时所起的作用,还应把这件事置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联系康熙驾崩前一两年间事机的转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康熙立储思想的变化,做一综合分析,才容易令人信服。
在仪表俊伟的皇孙弘历进入康熙生活的一半年里,争储棋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十四阿哥、“大将军王”胤祯地位的下降。不过,由于这一变化极其隐蔽,极其微妙,难于被人觉察,所以,只有在最上层少数几个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中,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冲击。
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十四阿哥胤祯以“大将军王”率师出征,朝野上下都认为,争储棋局业已明朗化,胤祯的继为嗣皇已指日可待了。但是,这位以“皇太子”自命的抚远大将军驻节西北三年,并无显著功绩可言。康熙六十年十月,皇帝批准胤祯回京请旨的要求,令其将大将军印交与平郡王讷尔素保护,于年底来京。十一月二十六日胤祯到京,皇帝指示方略好像用了太长的时间,六十一年四月才命其仍回青海军中。
胤祯回京,本来是立为皇太子的一个机遇,但在滞留京师的五个月中,皇帝并未提起此事。胤祯“立了大功,早正储位”希望的破灭,令八阿哥胤裉、九阿哥胤禟分外沮丧,胤禟曾语其亲信秦道然云,“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只怕成功后难于安顿他。”他们的态度,反映了看好十四阿哥的上层舆论又发生了微妙变化。等到十四阿哥二次出京,离开风烛残年、朝不保夕的皇父,人们不免会想,皇帝若真心欲立胤祯为皇太子,为何让他远离身边,长驻西北边陲呢?雍正即位后批驳胤祯为康熙所定之皇位接班人时说:“皇考春秋已高,岂有将欲传大位之人,令其在边远数千里外之理!”平心而论,这是很有说服力的。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康熙为什么对十四阿哥胤祯的看法有了改变,究竟是何原因促使康熙开始考虑胤祯之外的皇位继承人呢?
就现在能够看到的证据而言,好像是胤祯在驻师西北时的所作所为令康熙大
失所望。据胤禟的门客秦道然讲:
“原任巩昌府知府从西边来,说十四爷初到时声名还倒很好,后来开门受贿,索诈文武官员钱财,乎下人又索诈多人,所以声名不大好,人人抱怨。”
秦道然当时在九贝子胤禟府里,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胤祯的劣迹都有所了解,时时刻刻廑念十四阿哥的康熙不可能没有耳闻。这固然影响了胤祯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但康熙的另外设计皇位继承方案,恐怕更多的还是基于对他身后政局安定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