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再现”
在多数人眼里,FBI特工都是无可挑剔的人,他们没有任何的缺点,也从不会像常人一样犯一些小错。正是因为这种完美,让很多人包括证人,对他们怀有“戒备”之心。加力也是其中一位。
在一起古版邮票偷盗案中,加力作为唯一一位知情人接受了警方的询问。
“你能详细的描述一些当晚的情景吗?”FBI探员开门见山的说道。
“那天,那天我下班回家,刚好路过案发地,当时,当时……”面对 FBI,加力显得有点紧张而结巴起来,而且还一边说还一边擦汗,弄得自己好像自己不是个证人,而是那名偷盗者。
不过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并没有怀疑加力,他知道这是紧张引起的。为了给加力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这名办案人员便有意无意的拿出一个挖耳勺,一边掏弄着自己的耳朵一边跟加力说话。
“哎呦,疼死我了。”办案人员“不小心”弄疼了自己,忍不住叫出声来。
这一招果然管用,加力开始放松起来,将当晚自己见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回忆出来,告诉了办案人员。根据加力提供的线索,FBI很快将被盗的古版邮票追了回来。
“跟 FBI学读心术”
人普遍有一种心理,对完美无瑕的人怀有敬畏心,常常是敬而远之,而对有些小缺点的人则会靠近。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也发现这一现象,为此,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四个候选人的演讲录像,看完录像后,让他们评价哪一种人最具有吸引力。
阿伦森给出了这样四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一个犯过错误、能力超众的人;一个平庸的人;几乎是一个完人;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人。
结果发现:犯过错误、能力超众的人被认为最有吸引力。几乎是完人的人居于第二位,其次是平庸的人和犯过错误的平庸人。与十全十美的人相比,能力出众但有一些小错的人最有吸引力,是人们最喜欢交往的对象。这种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犯错误效应”。
为什么与各方面看起来都比较完美的人相比,能力出众但有些明显有缺点的人,往往更讨人喜欢呢?
其实,这就好比推销,在推销某件产品时,如果推销员只强调该商品的有点而不明确提示缺点,就会让人感觉不诚实、不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而迟迟下不了购买的决心。相反,如果这位推销员在详尽的介绍了产品的优点后,主动道出一些无足轻重的缺点,那么很容易获得顾客的信赖,从而购买产品。
同理,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的人交往时,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有点自卑,而如果发现对方也和自己一样是个有缺点的人,那么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试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在职场中也是这样,对于没有任何缺点的同事,我们往往会怀有戒备心,甚至还会因为担心对方太过完美,把自己比下去,还会产生排斥抗拒对方的心理。
有一位女青年,高学历,长得漂亮,工作能力也很强,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一位相当优秀的人。而她也严格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出现任何错误。按理说,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很有人缘。但事实却截然相反,同事们都和她保持一定的距离。每次午餐时,她都是一个人,看着别人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吃饭说笑,她心理也很不是滋味,明明自己很努力了,也试图和他们打成一片,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跟我交往呢?
其实她不知道,正是她的完美把同事“吓”着了。固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但是如果这个人真的十全十美,却也让人受不了。因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很完美,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中有造假的成分。此外,那些追求完美的人,活得比一般人累,而且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或合作的人,也容易因为被他们要求而活得比较累。如果让人们选择是活得累而完美,还是活得轻松而有缺陷,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所以,与同事相处,适当“暴露”一些自己的小缺点,或者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会让人觉得你和他(她)一样是个普通人,这样能让你更具有吸引力。
“智慧锦囊”
一个人,如果表现的太完美,就会让对方产生心理压力,尤其是在职场中,同事之间往往处于相互竞争的地位,太完美会让周围的同事产生戒备心理而排斥你,如果你能适当的显露出一些缺点,或者犯些无关紧要的小错,会激发出他人的优越感,做到了这一点,你会赢得很多好感和认可,成为办公室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