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6 亲子关系上,处在“权威”与“平等”的纠结中
“纠结案例”
前段时间,带孩子到表姐家玩了几天。表姐家女儿很懂事,也很有礼貌,对表姐的话言听计从。可是对于我家孩子,我都是先征询他的意见,等孩子答应了再让他去。
晚上,表姐跟我说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不能太纵容孩子,要对孩子树立权威,该强制的时候必须强制。可我一直觉得,和孩子做朋友更有益他的成长。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站在朋友的角度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找出错误的地方,并给予良好的建议,这样做才对。
家长该树立权威,还是该和孩子做朋友呢?
“必须树立权威”来自:偶为孩子狂1楼
我觉得还是应该树立权威。
举个例子来说。前几天,我在厨房炒菜,听见门铃响,就叫正在看动画片的儿子去开门。儿子回答我:“我忙着看电视呢!”我告诉孩子:“快去啊,儿子,看看是不是爸爸!”儿子竟然回答我说:“妈妈,我累了,你去吧!”我迫不得已关了火,放下炒了一半的菜开门去了。事后我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妈妈也很累,而且妈妈今天陪你玩了一天回来还得给你做饭。儿子点点头,算是明白我的意思了。可没多久,当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的时候,儿子依旧不动。我很生气,强行关掉了电视,强制他必须去开门。儿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去了。下次门铃一响,孩子就会主动去开门了。
不给孩子立个规矩是不行的,要不然他以为父母为他劳累是理所应当的。必须让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他才会意识到父母的辛苦。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来自:西伊好好2楼
我一点儿都不赞同楼上的说法,树立威信就是强制孩子必须做吗?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多地站在你的对立面,从而使你威信扫地。教育孩子最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假如我是楼上那位妈妈,我会在第一次现象出现的时候问孩子为什么不去开门。如果孩子说自己很累,那就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妈妈也很累,是不是不用给你做饭了呢?”通过你的反问,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至于强制关闭电视的问题,孩子并不是真的懂事了,而是他觉得开门只不过少看一会儿电视,不开门则什么都不让看了,所以才会选择开门。
“尊重孩子,培养独立”来自:草和叶的干妈3楼
我觉得家长应该和孩子做平等的好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长,用交流代替沟通,尊重孩子,努力体会孩子的感受,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多和孩子沟通,才会更了解孩子。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询问你的意见。可你若是权威家长,孩子就算遇到了问题,也不敢告诉你。
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尊重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体会他们的感受,平时和孩子说话,尽量压低身体,让孩子感觉你们是平等的。
从小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主打朋友牌,现在孩子大一些了,依旧和我无话不谈。我想这种方法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健康的发展。
“权威和朋友不是对立的”来自:在幸福中沉沦4楼
我觉得家长不仅是良师,也是益友。所以不能单纯地谈树立权威还是做朋友,否则就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因为权威和朋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当我们给孩子作决定时,应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平时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指出,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如果屡教不改,就必须拿出权威的架势,强制他必须改。因为孩子的自主性比较差,需要家长的外力推他一把。当然,在你帮孩子改正错误的时候,也应该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与父母相反的意见。只有这样,父母对子女才会既有“权威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平等”。
“良师益友,相辅相成”来自:尾巴船5楼
同意楼上的观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作为前者,我们应该和他做朋友,作为后者,我们则有义务遵守社会规律。父母比孩子长一辈,对人生有着理性、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社会其他成员无法代替的,因为具有权威性。
家长只有充分地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给孩子提供最准确、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发挥应有的权威作用。只有能给孩子以正确、有益指导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益友。
爱孩子,就与孩子平等相对,给予孩子正确指导,做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
“年龄决定哪个更重要”来自:小土匪宝宝6楼
父母作为朋友、老师两种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侧重。在孩子5岁之前,孩子还比较小,对很多事情和道理缺乏起码的认识,家长应该发挥权威作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教会孩子明辨是非。等孩子大一些了,再充当孩子的朋友角色,遇到问题时,给出好建议。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让他们意识到你的权威,并不是严加管教、打骂斥责的意思,而是通过朋友般的引导和规劝,让孩子明辨是非。
综上所述,父母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在关爱中有效地引导、规劝孩子,而不是打骂斥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仅健康快乐,也懂得明辨是非。当孩子大一些能够独立的时候,父母再淡化自己的权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