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案例”
经常带着我家多多去楼下玩儿,有时会带上一些小零食,然后叫多多分给小区里的其他小朋友吃,我觉得这样能教会孩子分享。而且,小区里的其他小朋友给多多东西吃的时候,我也没让他拒绝过。
邻居家也有个孩子叫牛牛,牛牛妈妈从来不让牛牛吃别人的东西。上次我拿了个威化饼给牛牛,牛牛伸手就接过去了,牛牛妈妈非让牛牛还给我,牛牛非常不开心,极不情愿地将威化饼还给我。当时我觉得牛牛妈妈太严了,惹得孩子不高兴。而且,我们都是熟人,有必要防我们防成这样吗?大伙儿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吧,该不该让孩子吃别人的东西呢?
“防人之心不可无”来自:嚣张的橙子1楼
我同意牛牛妈妈的观点。
我儿子从小就很有“人缘”,每次去小区的街心花园玩儿,不是叔叔阿姨给块糖,就是爷爷奶奶给个苹果。我原本觉得反正都是小区里的人,怎么也不会有“害人之心”。所以从来没有过“防人之心”。
前几个月带儿子去农村住了几天,早上赶集,我想吃个煎饼,就在那儿排队买。其间一个不留意,儿子竟然要了陌生人给的一块江米糕,待我发现,儿子已经吃得所剩无几了。当天晚上,儿子一直拉肚子,并且高烧不退,到医院检查说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
所以,为了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我教育孩子以后都不能直接吃别人给的东西,哪怕食物是来自认识的人,也要先交给爸妈,经过爸妈允许后再吃,避免不良后果。这是培养孩子有教养的一个重要步骤。
“别让孩子养成坏习惯”来自:小豆丁2楼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不要吃别人的东西好。
我家贝贝从来不认生,有一次同我们单位几个同事一起出去旅游。大家都很喜欢逗她玩儿,于是各种好吃的就塞满了孩子的嘴。贝贝来者不拒,甚至还追着要。一开始,我并没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还跟同事们一起笑贝贝的可爱。后来我发现贝贝养成了向人要东西的习惯,见到谁都要。如果对方不给,他竟然想动手打人。
有一次,有个患乙肝的同事正在吃泡面,贝贝就走了过去,恨不得把头伸到人家碗里。同事担心自己传染给贝贝,端起碗就跑。贝贝玩命地追。我看情况不妙,忙出去阻止了他。可贝贝问我:“为什么可以吃其他阿姨的东西,不可以吃这个阿姨的。”弄得我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总让孩子吃别人给的东西,容易让孩子养成向人要东西的习惯,很不好。有时候还会很尴尬。
“吃别人东西害处多”来自:小武3楼
建议不吃为妙。
第一,别人大多给的是零食,甚至是垃圾食品,不要让孩子养成吃零食或者垃圾食品的坏习惯。
第二,现在社会,拐骗儿童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万一有坏人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来诱拐孩子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接受别人给的食物、玩具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先接受后处理”来自:远光4楼
这个问题我也很矛盾。在小区玩的时候,总有熟悉的人给孩子吃的。一般都不会拒绝,人家确实是一片好心。拒绝也不太好,我出去的时候也会准备一些吃的,让孩子跟小朋友一起吃,学会分享。偶尔生人也会给,我也不好谢绝,一是担心恶化了邻里关系,二是不利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此时,我会采取先接受,离开后再处理的方法。
“天性如此,不必强求”来自:方方正正5楼
同意楼上的做法,小孩子的天性如此,不必过分强求。我家孩子看到别的小孩拿着吃的就盯着看,其实家里从来没少给他买,但是他就是觉得别人手里的比自己手里的好吃,所以别太苛求孩子了。只要您认为对方的食品卫生,就可以吃。像牛牛妈那样坚决不许孩子吃别人的东西,很没必要。过分分清谁的就是谁的,只会导致孩子逐渐互相疏远。孩子们本来就应该在一起玩,在一起互相吃东西,培养出他们自己的感情。但也要让孩子养成不是所有人的东西都吃的习惯。对于那些陌生人给的东西,一定要经过家长同意才好。
“让孩子自己判断”来自:麦兜校长6楼
孩子有天生的判断能力,所以不要过分管制,只要他快乐就够了。
我家孩子就曾接受过邻居家小姐姐用脏兮兮的小手掰下来的面包,也曾拒绝过其他小朋友递过来的葡萄。虽然前者可能带有细菌及疾病,但这也是提高免疫力的途径啊,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受后果。当然,前提是不会对他产生生命攸关的威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自:男海一圣7楼
世界是错综复杂的,由很多因素组成,不能一概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好方法,才能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应该培养孩子以下习惯:
第一,对于熟悉的或者亲近的人,可以接受。但对于陌生人,最好不要接受,毕竟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出自好心还是恶意,又或者他们给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病毒”。
第二,可以接受的,要向人表示感谢,不可以接受的,也要先谢绝,后感谢。
第三,不应该向别人要吃的,更不能去骗吃的。
第四,当自己非常想要吃对方的东西的时候,应该告诉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后再吃。
“假如我是牛牛妈”来自:英伦范儿8楼
假如我是牛牛妈,我会这么做:
方法一:结合动画,给孩子讲接受陌生人东西是很危险的事情。比如说:“牛牛,你看《巧虎》的时候,陌生人给巧虎东西,巧虎要了吗?”将道理融于生动的情境中,讲完后再讨论一下,如此孩子才会印象深刻,乐于接受。
方法二:假设情景,让孩子自己判断。比如说:“牛牛,假如隔壁张阿姨是新搬来的,她给你糖,能要吗?”“假如妈妈的好朋友给你一串糖葫芦,你要吗?”“假如你看见小区里的其他的小朋友在吃好吃的,你特别想吃,能去要吗?该怎么办呢?”
积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进行有奖回答,让孩子对你们的谈话产生兴趣。
方法三:当孩子做法正确的时候,要给予肯定的反馈;当孩子做错了的时候,也要适时地给予否定的反馈。不是强制,而是让孩子感受家长的不满意,而且让孩子知道你为什么不满意。但不应该要求立竿见影,要积极引导、配合。坚持下去,孩子肯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的。
像楼主那样说“可以”,好像不合适;像牛牛妈那样说“不可以”,也不合适。牛牛妈之所以不让牛牛吃别人的东西,一是怕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二是觉得对健康不利;三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而6楼那样做,不免欠缺考虑。小孩子毕竟难以把握分寸,很多时候仅凭心情判断,假如放任,则会出现安全隐患。但也不能因此学习牛牛妈那样,凡事都说“不可以”,结果导致邻里关系恶化,更不利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因此,要结合多种因素考虑,尝试多种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