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变化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对手的竞争,就是不断地出奇招,让对手始终感到竞争压力而疲于应付。要懂得出招,同时就坚决出招。在擂台上,一个人不断出招、对招、错招,有用的招、没用的招,未必招招能杀人,但这一过程已构成了一股进攻的力量。“连续出招”就是在连续的变化当中,不断地进攻对手,同时不断地寻求对手的弱点,找到可以一招制敌的机会。“连续出招”同时也让对手找不到你的主攻方向,避免与对手在一个静止的状态下做非输即赢的决斗。
如果所有狼都去抢一块骨头,肯定有狼要被饿死。聪明的狼在去抢骨头的时候,很懂得观察,为什么只有一块骨头,另外的骨头在哪里?最终形成自己找到骨头的方法。
只有找到了新方法,狼才能活下来,而那些都去抢惟一一根骨头的狼,一定会饿死。
找到自己的方法,其实是一个战略问题,而为什么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方法,是一个哲学问题。
企业不断寻求变化实际上是自身变革的一种需要,很多变化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企业变革的力量。企业不会变就只有死,变革同创新一样对于企业同等重要。一个企业要做好,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家。
但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却依赖于它的技术、制度和文化的创新和变革。如果你想活生生地度过死亡地带的各种危机,你就必须创立新的生长逻辑。
变化是永恒的,变革也是永恒的。任何企业,只有通过对组织、结构、文化、流程、人力资源等进行变革,真正建立起高效运行的机制,才能突破前进途中遇到的障碍,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7~8岁;世界上,30年前跻身于财富100强的企业今天有三分之一被淘汰出局。
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有的企业却举步维艰?
企业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因为,“在当今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变化”必然引发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惟有保持高度弹性、充满创新与活力,才能在市场上继续生存。
企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在于企业自身能否根据这种变化采取相应的变革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以制度变制度”。
一些企业管理者却认为,企业有了问题才需要进行变革,更多的人则把变革当成是一剂扭亏为盈的药方。事实上,变革的最终目的,并不仅限于扭亏为盈等短期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变革,使企业对变化万千的外部环境做出快速的反应,以确保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因此,任何企业,不论其效益显着,或者在行业中成绩斐然,都需要持续性地做出变革的行动。
这正是许多着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通用电气公司因为敢于变革、善于变革,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联想、海尔、长虹、春兰、万科、远大、华为等国内的知名企业,无不主动地进行变革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变革不能等出了问题才实施,而应在企业处于安乐时主动地进行。
客观地说,不少企业是敢于进行变革的,但在变革实践中的盲目性,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实践表明,变革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成功的变革会使企业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失败的变革则完全有可能葬送企业的前程。
对企业而言,仅仅知道要变革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变。
5速度致胜,一跃争先
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信息、咨讯、技术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因此,企业生存就取决于其速度。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没有速度是不行。现代社会讲究的是高效率,没有高效率,企业就可能错过大好良机。机会总是寻找那些有准备、有效率的企业。谁慢谁就会被吃掉。比如:搏击以快打慢,军事先下手为强,商战已从“大鱼吃小鱼”变为“快鱼吃慢鱼”。大而慢等于弱,小而快可变强,大而快王中王!
快就是机会,快就是效率,快就是瞬间的“大”,无数的瞬间构成长久的“强”。竞争的实质,就是在最快的时间内做最好的东西。
1998年,海尔集团成为被正式写入哈佛案例的第一个中国企业,张瑞敏也成为登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海尔案例震动了世界一流的工商管理学府。
海尔进入哈佛MBA课堂的案例名为“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讲的是1995年7月海尔兼并原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成功实践。张瑞敏说:
“红星电器原来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我们兼并的时候净资产只有一个亿,但亏损是25亿元。兼并后我们只派了3个人去。人还是原来的人,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第一个月当月亏损700万元,第二个月减亏,第三个月减亏,到第四个月盈利100万元。为什么呢?靠的是我们利用企业文化贯彻组织创新的结果!”
海尔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兼并企业,张瑞敏解释说:
“从国际上讲兼并分成三个阶段:当企业资本存量占主导地位、技术含量并不占先的时候,是大鱼吃小鱼,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当技术含量的地位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时,是快鱼吃慢鱼。微软起家并不早,但它始终保持技术领先,所以能很快地超过一些老牌电脑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则是一种强强联合,所谓鲨鱼吃鲨鱼,美国波音兼并麦道就是这种情况。”
一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很快就能重新站起来。海尔擅长的恰恰就是管理和开拓市场,这就找到了结合点。
这是因为,即使是作为“休克鱼”类型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了,他们要么被淘汰,要么被激活,正在成为一条鲨鱼。
现在的游戏规则更清楚地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比谁的速度快。速度快的鱼能抢先抢到最好的资源,获得最好的回报。而那些动作慢的鱼则会慢慢饿死。
竞争已进入全新的时代,企业过去赢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如成本、质量、技术等等,很难再取得绝对优势,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全新方式——充分利用速度这一战略武器,在竞争中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今天美国新技术产业竞争的法宝也是速度。不仅小企业有天然的速度优势,大企业也拼命追求速度,没有速度,规模就是障碍,有了速度,规模就是更大的力量。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对业务部门讲,“第一重要的是做第一”,他要求快速地跑出去,加快起跑的速度。
当杰克·韦尔奇在1981年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时,他采用的公司战略主要是利用“速度”概念——数一数二法则,重构公司的多元化业务组合。他向通用电气公司各业务单元的经理们提出了一个挑战:成为他们各自行业中的第一或第二,如果做不到,这个业务单元就必须找到一种确定的技术优势,并且能将之转化为竞争优势,否则就将面临被剥离的命运。
在20世纪90年代,将多数衰弱的业务剥离掉并将现存业务建设成领先的竞争者以后,韦尔奇采取措施大大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减少了通用电气的官员数量。韦尔奇认为通用电气要想继续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公司必须致力于每个业务单元的持续的成本削减,通过减少各种官僚主义的程序,缩短对变化的市场条件的反应时间,通过缩短时间使企业加快速度获得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各业务单元的利润率。1997年,通用电气公司在世界上的公司中拥有最高的市场资本总额。
企业追求速度,在战术层面上意味着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价值链,用速度实现成本的有效性;在战略规划的层面上意味着企业要在执行过程中制定战略,而不是先订战略后执行;而在对质量的理解上,以速度为中心的质量观强调要从静态质量走向动态质量,认为对质量的持续改善比质量本身更重要。
满足顾客需要已经远远不够,现在要的是更快地满足顾客需要。
速度战略的关键在于压缩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制造过程、批发过程和销售过程等。表现在制造业,首先且关键是要压缩开发、制造、销售或服务的时间,尤其是推出新产品的时间。
这体现在具体事情上是:从接受订单到制造产品和发货、回答客户提问,以及努力使开发周期压缩。据有关研究,从生产到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有效过程用去的时间不到实际花费时间的5%,其余95%的时间都没有增值。这些无效时间正好为时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挖潜的广阔空间,因而其实施的基本思路是:增加增值的时间,缩短不增值的时间。实际上,压缩时间就意味着加速资产流转、提高产量、增强机动性和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
作为战略武器,速度与资金、生产率、质量、甚至创新同等重要。速度战略是赢得竞争优势的下一个源泉,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拓宽产品系列,覆盖更大范围的市场,从而闪电般包抄动作迟缓的竞争对手。速度已成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关键。资源竞争已被发展速度的竞争所代替。因此,了解全球市场和技术突破的不断变化并为企业所用,不断提高自身对市场和技术的反应速度,就变得非常重要。
速度制胜的含义是,企业的决策要快,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种扁平化的、层级较少的管理体系;企业的创新速度要快,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套灵敏的市场快速反应系统;企业的制造速度要快,这要求企业规模制造的水平要高;企业的销售速度要快,这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快速的市场营销网络。
速度跟上了,假设原来1小时的效益是1元,现在变成了2元、4元,规模效益就体现出来了;而且快速的企业流程运转会使企业及员工的注意力更集中、潜能也更容易发挥。
实施速度战略,不是仅仅为了追求“快”,相反,必须始终牢记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实施速度制胜的消费者导向;二是“快速反应”必须符合行业规律以及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
所谓消费者导向,是指在强调对市场快速反应的同时,切记“仅仅快是不够的”,要避免将速度当作惟一重要的任务。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还需要消费者导向,如果没有人买你的产品,再快也无济于事。实际上,速度战略要求“要快,还要好,以满足消费者为中心”。如果快捷就是手忙脚乱,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必须做到既快又方向准确、方式对头,在快速的同时始终坚持质量意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有不同的速度要求,企业对市场反应的快速程度要适应行业特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自身的适应性,即在快速的同时还要谨记“量体裁衣”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无规则的快速。三株、巨人、秦池等企业就是因为过去速度太快而导致企业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