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分析,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成功的机率都是相同的。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成功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挫折的态度是能否成功的分水岭。
在挫折面前低下头的人,最突出的习惯是一遇挫折就放弃努力。而成功者的习惯恰好与之相反,敢于在挫折面前挺直腰板,反复地从各个方面与挫折周旋和较量。因此,在成功者的人生辞典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习惯正在于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往往很快就会放弃努力,不再坚持尝试,而且我们不再努力的理由通常是不充足的。我们常说:“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我无法改变自己。”其实,我们是能够改变的。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种种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障碍和干扰,从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挫折使人产生或轻或重的挫折感。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有人称之为“心理停滞状态”
。这种状态,有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日本一家着名企业在一次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开招聘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平素成绩优异,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未被录取而自杀了。
两天后,招聘结束。当企业负责人查询电脑整理资料时,意外地发现,那个自杀的应聘者其实是成绩最好的,只是由于电脑的失误,才导致他落榜。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深深为之惋惜的不幸事件。而更令人深思的,还是那位企业负责人在真相大白后说的一段话:“我为电脑操作失误深表歉疚,为这位大学生的不幸感到惋惜。但从企业的角度,我却感谢这次事件和这场特殊的考试,我为我的公司庆幸。”
这位负责人的话值得深思。不能对待挫折的人无法胜任许多正常的工作;不能战胜挫折的人决不可能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反应,其实反映了个体之间挫折容忍力的差异。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遇挫折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指个人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成功发展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挫折不等于失败。失败尚且有可能转化为成功,何况随处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那些一时一事的挫折呢?
着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解释失败与挫折:
“这里,先让我们说明‘失败’与‘暂时挫折’之间的差别。且让我们看看,那种经常被视为‘失败’的事是否实际上只不过是暂时性的挫折而已。
“有时候,我甚至认为,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实际上是一种幸运,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着不同的但却是更正确或者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由此可见,假如一个人能够具备正确的挫折观的话,挫折不仅不是坏事,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动力。它可以增长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一个人以更好的方法或更好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种向自己挑战的内在冲动一旦化为行动,世界上任何挫折都不会使我们屈服。
对于一个强者来说,遭遇挫折,正是他向自己挑战的时机。
他要向怯弱挑战,变怯弱为无畏。假如不能战胜怯弱,他就无法在成功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他要向不幸挑战,变不幸为幸运。对于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每一个不幸中都潜藏着幸运的种子。他要向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因为问题中已经包含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要向贫困挑战,变贫困为富有。努力奋斗的人不会永远贫困,至少在精神上,他不会向贫困低头。他要向困难挑战,因为他知道,生命中的每一个困难,都是对一个人战胜困难的能力的考验。他要向一切不满意的事物挑战,在挑战中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世界。
狼越是在险恶的环境,越能显出自己的生存优势。
只有成功发展者,才能在磨难和挫折中继续生存,才有勇气去迎接困难的挑战,才有毅力去战胜逆境和获取新的成功。
一位美国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经举过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
爱荷华州的农民以种植马铃薯为生,他们每年都习惯于将收获的马铃薯按体积的不同分为大中小三类,然后分类包装,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分类包装占用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可是有一个农民却从来不这样做,他是当地农民中收入最高的人。
有一天,他的一位邻居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你从来不用对马铃薯分类?”他回答道:“其实道理很简单,我只是把所有的马铃薯装上车,然后将车开到最崎岖的路上。经过8英里山路的颠簸,小的马铃薯自然会滑到下面和四周去,而个头较大和体积中等的马铃薯则会自然地留在上层和中央。”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区分马铃薯,也能给人以启示:崎岖的生活道路和艰难困苦的环境,往往更能使一个坚强的人充分体现出他们自身存在的价值。
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不如意是人生路上自我反省的一面镜子,是每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有的经历。只要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烦恼自然就会离你而去。只要你行动,挫折终究会转变为成功。
10用一个个胜利刺激神经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除了思考和分析之外,还要果敢,立即行动。当行动的时机来临时,千万不要犹豫。
1946年,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一个叫G·W·卡斯特罗的年轻人,从军队中退役返乡。他不久就找到了一份安大略水力发电公司机械工的工作。安稳、快乐地工作了18个月后,有一天老板告诉卡斯特罗一个好消息——他将升任为厂里重柴油机械的领班。
我当时担心起来。原来我一直是个快乐的机械工,现在却成了可怜的领班。责任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无论醒着,还是睡着、在家或在厂里,焦虑总是伴随着我。
终于,我一直担心、害怕的重大紧急事件发生了:4部牵引机都坏了。我当时正在那里整个脑袋都要炸开了。急促地报告过这个消息之后,我等着屋顶塌下来,压在我身上。
后来,屋顶没有塌下来。我的上司满脸笑容向我说了一句话。就是活到1000岁,我都不会忘记那句话:“把它们修好!”
我的担忧、恐惧和焦虑顿时烟消云散,上下颠倒的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走出去,拿起工具,开始修理机器。那句美妙的话:“把它们修好”,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改变了我对工作的处理方法,从那时候开始,我每天都感谢那位上司,并热心地工作。我抱定这一决心,那就是如果出了任何差错,我就想办法把它解决掉,而不仅仅是担忧。
由于那位上司超群的常识,G·W·卡斯特罗学会了成熟——在必要时必须拥有的行动能力。
作决定和执行决定是成熟的一环。当然,我们必须研究分析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多人不敢担负起作决定、执行决定的责任。对他们而言,出了差错受到责怪的恐惧,远比成功的希望更具有影响力。因此,他们尽可能避免要负责任的情况,甚至必须作决策时,他们反而会陷入担忧、恐慌和迟疑的迷雾中。这种拖延必要的行动所引起内心冲突和紧张,很可能造成身心的崩溃,而且往往真的造成这种恶果。
这要通过强迫自己去做恐惧的事才能克服。年轻的时候就学会这一点的人是幸运的。
印第安纳州波利斯市的奥图·G斯坦坎普,就是那些幸运者之一。他不仅知道明确行动的价值,而且还知道以他儿子永生难忘的方式来教导自己的孩子。
泰勒·斯坦坎普12岁时候挨了邻居一个孩子王一顿打,因此决心留在家里不出门,这样比较保险。
几天之后,泰勒的父亲给他一些钱去看电影,买冰淇淋吃,用来奖励他帮忙割草。泰勒收下父亲给他的钱,但是不去看电影——平常他是最喜欢看电影的——怕会遇见那个揍他的孩子。
“我父亲问我是不是生病了,”泰勒·斯坦坎普说,“我只是支吾其言。第二天傍晚,我冒险到巷子里去玩弹子。后来我看见了我的敌人——这时候他看起来简直就像圣经里的那个被大卫杀死的菲利斯丁大巨人一样可怕——向我冲过来。我拼命地跑进我家车库里,气喘吁吁,吓得全身发僵——然后却发现我正跟爸爸面对面。他问我究竟在干什么,我软弱地解释说我们在玩捉迷藏。这时候巷子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出来,你这胆小鬼。”
“我爸爸拿了一条大约两英尺长的厚厚的汽车皮带走过来,然后平静的告诉我,要不出去面对巷子里那个小男孩的话,就得躲在车库里挨皮带。由于我犹豫太久了点,所以皮带落在我的屁股上,那种痛楚超过打架时挨过的拳头。
“我像颗炮弹般冲出车库,出其不意地攻击那小子。第一拳打过去,他没有心理准备,因此我又痛痛快快地揍了他一顿,我把他赶出了巷子。
“接下来的几天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快乐的日子。我充分享受勇气所带来的报偿,重新找回自尊。而且我学到了一个我长期以来一直珍藏的真理。”
作出决定并据此行动是保护自己的要素之一。虽然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循着常规前进。但谁也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发生紧急状况,因此迅速采取行动,衡量可行的办法,并选择最好一项付诸实施的习性,可能有一天会成为左右我们自己以及依靠我们的生死关键。
这种情况就在艾尔·拜瑟普的生命里发生过。他家住在俄亥俄州春田镇,一次,拜瑟普夫妇带着3岁的小女儿开车去度圣诞节时遇到了大风雪,高速公路上的车子都被迫停了下来,他们想要调回头,但是后面的道路也被风雪阻断了。
“我们忧心忡忡地等了一个小时”,拜瑟普先生回忆说:“黑夜逐渐降临,天气越来越冷,风一阵阵地将雪吹到我们的车子上,越积越高。我看看妻子和女儿,我知道如果我们想活命就必须想个办法。”
“我想了我们曾在不远处经过一幢农舍,如果到达那里就得救了。我抱着小女儿,开始穿越雪地,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路程。我陷入了齐腰身的积雪里,艰难跋涉。但是我们做到了!”
“接下去的24小时,我们一直在农舍里度过,那是我们以及另外33个同样受困于风雪的人的避风港。如果我们陷入困境不敢及时采取行动,都将悲惨地死在冰冷的雪堆里。”
是的,有些情况除了思考和分析之外还需要点别的,这时只有果敢、立即行动才有出路。
当行动的时机来到时,不要担忧,不要拖延时间,不要找任何借口。让我们振作起来投入到行动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