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母亲的忧心太重,比常人重得多,她的忧心常伴有焦虑,不易化解。母亲太牵挂子女。她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为自己,只为儿女。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把古今中外母亲思念儿子落下的泪统统收集起来,恐怕会成为一个新的海洋,一个新的咸海。
母亲死后多年,妹妹才告诉我,自我北上读书,母亲常常哭,哭了一年。她经常搬出一把小竹椅,坐在马家巷口,对着火车站的方向,坐很久很久,然后就暗暗地流眼泪。
我埋怨妹妹为什么不早把这个情况告诉我。
唉,也不能责怪她,她当时还小,不过10岁。
母亲因流泪过多,伤了眼组织,去看医生。医生只有一句忠告:“不要再哭了,再哭,眼睛会瞎!”
如果我在大学里知道这些真实情况,我会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比如:每个星期写信给母亲。不再是两三百字如电文那样简短,而是两千字,把我在校的点点滴滴生活细节详详细细地告诉母亲,这样,母亲的泪水便会减半;当然,有个原则:只能报喜不报忧。我受到的任何大小挫折,一点儿也不能让母亲知道,只能隐瞒。我说过,按性格或天性,母亲的忧心太重,比常人重得多,她的忧心常伴有焦虑,不易化解。母亲太牵挂子女;她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为自己,只为儿女。
也是最近大妹妹告诉我一个重要细节:
小妹结婚那天,母亲说:“这下好了,你们个个都成家了,我这台戏也唱完了,我可以安心走了。”
听后,我吃了一惊。母亲不识字,不知道莎士比亚,怎么能得出同莎翁一样的结论?莎翁曾说:“全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演员……”
莎翁好像还补充了一句,每个演员上台、下台的时间都是安排好了的。按我的理解,这便是命中注定。人算不如天算。
一个人活过六七十年,只要认认真真去体验、琢磨人生,便会自然得出近似莎翁的结论,即便他(或她)是文盲,压根儿就没有读过莎翁的剧本,连莎翁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道理很简单:戏剧艺术或人生哲学源自生活。
我今天才懂得后悔,把金戒指、手表和裤子卖掉,不应买书,应当买火车票。这样,6年我便可以回6次家,而不是3次,每次依偎在母亲身边。这样,她的泪水又会少些。
没有自己几十本小小的藏书,并不妨碍我走向“世界哲学”,因为我可以完完全全依赖图书馆。
当年中国经济不发达,电话普及率不像今天。如果20世纪50年代我家有电话,我会每个星期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母亲听到儿子的声音,思念、牵挂的泪水又会减半。
在校6年,我渐渐掌握了自学,自己开山辟路、逢水架桥的一套方法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拿到了开启知识王国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它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将不相同的学科融会贯通),但也付出了代价。我指的是苦了母亲和弟妹。
又是大妹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北上读书后,母亲和妹妹每天要去井头担水。当年我妹妹只有10岁,母亲的脚骨折过,两人只能抬一桶水,且走走停停。
母亲心疼女儿,怕肩上荷载过重,影响发育,影响长个头儿,便把水桶的绳子往自己这边挪。女儿出于孝心,怕母亲的脚受不了,又把绳子尽量移向自己这一头。
母女为这事争执不下,只好停在巷子里不走。
这个细节久久回荡在我心底。近来散步,走在买菜的路上;或在咖啡屋闲坐;或是我写作到深夜,缓缓放下笔,抬起头看窗外一轮满月,记起《礼记》“日月无私照”这一句,我便会想起母亲和妹妹抬水的那个细节。
孔子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难做到的。不过在当今高科技的情况下(比如电话普及和发达的交通),母亲思念子女的痛苦还是可以减轻许多。这便是“游必有方”的意思。
“方”不是指远游的方向,是指安顿父母的方法,以尽孝道。
爱的天空
母亲对孩子的挂念是无穷无尽和不可遏制的,无论走到哪里,母亲的心都会跟随儿女远去,距离有多远,思念就有多深。为母亲带去我们的消息,多给母亲一点儿陪伴,就让她少一点儿眼泪,少一点儿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