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时总是“碰到南墙不回头”,十头公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人最该学点迂回术,让自己的大脑多几个沟回,肠子多几个弯弯绕,神经多长些末梢。
一言以蔽之:绕几个弯子保证你能在人情关系中得到最大的实惠。
“两巴掌”救下李乐
明代嘉靖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儿了,一怒之下,以李乐犯故意揭短罪传旨把他的嘴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来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就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皇帝,实际上是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连累。
这个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极。李乐不懂得人与人之间“润滑当先”的道理,离自己的学生还差了一大截。要知道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很讲究绕弯子的。没有绕好弯子,就直接把问题指出来,很多情况下是不好办事的。像李乐这样的人,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不会绕弯子的人。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有些话不能直言,就得拐弯抹角地说;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弯子、兜圈子,甚至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战术,将其套牢。
绕个弯子说要求
有位编辑向一位名作家约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一开始,这位编辑并不成功,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他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作家写稿的事。编辑只好准备着结束这天的访问,打算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
突然间,编辑的脑中闪过一本杂志上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您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
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
“先生,您那种独特的文体,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
“我也正担心这点。”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为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稿子。
试想,如果编辑直接跟作家说明来意的话会是怎样?肯定会被一口回绝的。但后面他选择绕个弯子走,先跟对方拉拉家常,讨论一下对方近期的作品。这在作家看来,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自己写稿,他还读过自己的文章,对自己的事情十分了解,自己当然不能辜负人家的良苦用心了。
有事求人,而又跟对方不熟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很难开口。特别是在对方是名人或有头衔的人时,我们甚至会产生胆怯的心理,结果不太敢开口说明要办的事,如此一来双方都很尴尬。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就得学会绕弯子,不要急着直奔主题,而是先从对方的兴趣、近况谈起,让对方觉得我们对他的事情很了解。我们可以说,“听说您最近戒烟了,是否真的?”“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您了。”这些看似没有什么重大意义的话,却可以打开对方的心扉,将他拉进自己的话题中。这样绕弯子,才不会碰钉子,事情才能更快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