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命的一开始,就像是宿命一般,人的天赋已注定,也就是聪明或者愚笨,完全相反的两种特性。但谁能说,聪明人的人生就一定会顺遂?而愚笨的人生就注定是个笑话?更何况,我们要怎么分辨,谁聪明谁愚笨?当然没有人想要当笨的人,但是,人生就是一段聪明与愚笨对战的历史。竞争与比较,就是为了聪明和愚笨。到头来,聪明与愚笨却不像是宿命,反倒是一种亟待我们去厘清的一种智慧。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大智若愚!又有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把握自己的优势,去分辨所谓的真智慧吧!
每个人都想要成为聪明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习、要成长,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而努力地吸收知识。
小时候,父母亲会要求我们当聪明的小孩。开始上学了,老师会把聪明加注在分数上,要求大家聪明地得到好分数。等大家长大了,到社会上工作了,上司会要求高业绩和效率,这些也跟聪明脱不了关系。大家希望世界上只有聪明的人,那么,愚笨这个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大智若愚又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到底怎么样才能被叫做聪明?我想了很多,但我想大家最想要知道的应该是,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要怎么做才让自己避免做愚笨的事。
在美国有学者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首先让一群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学习,之后一样进行测验,不同的是,在每次考完试之后,把成绩低的考卷挑出来,去掉名字,再发给孩子们,让他们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将孩子分成两个类型。之后,让孩子们正常的学习,然后再从成绩上来看,A类型的孩子成绩较为优异,而且比原来的成绩有进步;B类型的孩子成绩和原来一样,并没有特别显著的进步,在学习上表现得较为迟缓。
我看到这篇报导之后,马上很想知道,到底这两个类型的孩子在哪里有所差异。专家根据这两个类型的区分标准下了一个结论,指出,这两个类型的孩子的主要差异在于心态。
专家发现,在讨论时,这两种类型的孩子明显分于两个板块,讨论得都很热烈,他们先调查孩子们在讨论什么。A类型的孩子正指着考卷错误的地方,分析着错误的原因,并提醒自己,下次不可以犯同样的错误。专家又走到另一群孩子身边询问:
“你们讨论什么这么开心啊?”
“哈哈!我们在笑这个人,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写错。还好,有人考的比我更烂。”
所以我常告诉身边的孩子,要当聪明的人,就要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重复错误。千万不要发现错误,嘲笑错误,然后逃避错误。你们身边一定会遇到一些孩子,也一定听过类似如此的对话:
“你这次考的怎样啊?”父母亲一边打开手上的成绩单,一边询问孩子自己的状况。
“我考得不好,如果我少犯点粗心的错,多做一次复习,我就可以赢过我前一名的那个人。”孩子沮丧地说着,并在心中暗自许诺下次考试再好好加油。
如果你听过以上这段对话,那么,你也一定听过下面这段对话,看过这样的场景:
“你这次考的怎样啊?”父母亲一边打开手上的成绩单,一边询问孩子自己的状况。
“就上面那样啊!”孩子有点心不在焉地说着。
“为什么你这次的数学考的这么差,才60分?”父母亲换以严肃的表情,急切地想要了解这一次孩子退步的原因。
“还好吧!我们班还有好多人不及格的,像谁谁谁……不信你看……”孩子抢过成绩单,指着上面数学不及格的同学,脸上显露出得意的表情。
如果你有心去小小分一下类,第一种类型的孩子,往往成绩比较优秀,以后走上社会,无论工作还是处事,他们一般都会比较积极进取,遇到困难会主动解决,并且提醒自己不可再重复,大家总是称赞他们聪明。而第二种孩子,就犯了一个得过且过的毛病,成绩表现平平,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问题,也往往选择逃避,或者是忽略错误。所以,你希望自己是眼睛看着前方,不断为了前进而努力,还是希望自己忙着回头嘲笑自己后头的同伴,而往往滞留不前?我想若是后者,假以时日,在你身后苦苦追赶你的同伴,早已经超越你的脚步,向成功与智慧迈进。
想要当一个聪明的人,不外乎学习、成长、反省跟努力。而愚蠢的人,在成功的路上省略了其中的步骤,就妄想自己是个聪明人。聪明与愚蠢,在态度上就决定了最后的结果。下次看到身边的朋友,为了自己微弱的优势沾沾自喜时,记得要告诉自己,自己千万不可以重蹈覆辙。
记住,每个人眼前都有一面镜子,愚蠢的人手上的那一面,只能照到自己,所以他只能看到自己;而聪明人的那面镜子,可以照到他所认识的每一个人,让他时时提醒自己,每件事情的好坏,其实早有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