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纷乱,汝身为汉室嫡长子有何策可安天下?”
刘宏这问题在朝臣的眼里是在刁难刘辨,但在刘辨他眼里这个问题问得太好,对汉朝的灭亡世后研究的很多,自己再怎么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这是个好问题,要不是刘辨知道这个场合不适合发笑,他都会笑出声来。
这个问题问得太合适,刘辨为什么穿越来想尽办法一定要踩袁术扬自己之名,甚至不惜动手杀人,
就因为他早就知道他要想聚众成大势,凝聚自己的势力就得有足够大的名气,就必须提出自己的理想和政治纲领,这样才能吸引人才汇聚在自己的麾下!
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得有个曝光度高的平台,在这个时代还有哪里比朝臣公卿,勋贵外戚汇聚一堂的温德殿更好舞台!
刘辨在这里说的任何话,一天之内就可以传遍雒阳四周!
袁绍能够成为天下信服,无可争论士人年轻一辈第一人,可不是因为他是袁氏子弟,而是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并且为之努力,自然会有一大批想要改变现状的士人跟随他,为他造势!
不管袁绍提出的哪个以家望,道德,名气……选拨官吏的办法是对还是错,至少他是在想办法解决汉和帝以来天下肉眼可见衰败的问题,他在全力推动他所认为可以使天下重新太平的政策!
袁绍在这个时间所做所为,当得起真英雄豪杰的评议,配得上世族领军人物之称,
汉和帝以来的名臣大儒们都知道汉王朝出了问题,不过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皇帝身上,希望下一代皇帝是名君能让天下安定,
并没有想改变汉家旧制使之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当今情况的想法,
唯有袁绍有此魄力,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汉家旧制,使布衣将相的大汉变成世家勋贵的大汉,使天下再次安定!
“儿臣虽不能立刻让天下太平,但解此刻天下困局儿臣倒是还些办法!”
在刘宏一幅小儿大话的表情,各大臣表情各异中,刘辨没有停顿继续道,
“天下纷乱因由很多;但冀州张举,张纯,并州南匈奴起兵反汉,盘旋于河东匈奴左贤王於夫罗所部等,这是这些乱臣逆党虽声势浩大,但不足为虑,动不了朝廷的根基。只需要政策合适,倾刻可灭!”
这次不光刘宏不信。温德殿内所有人都不相信的刘辨这话,这些乱子这么好平定。也不会在这些日子里搞得朝廷焦头烂额的。
刘辨没有在意这些人不相信的态度,这次可是抄了答案来考试,怎么可能考不好。平静继续道,
“唯有西凉才是本朝心腹之患,本朝移都雒阳来,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在西凉动兵,耗费无数,
且自先帝孝桓帝以来西凉更是发展为汉家豪强与羌族等外族相互勾结,兵寇三辅,使朝廷每次平叛不得不动用大兵,耗时越久,为此朝廷财政枯竭,无力救灾各地,
故先帝,父皇不得不卖官鬻爵以充太仓,(给桓灵两帝脸上贴金!)使的朝中官吏良莠不齐,其中贪渎无能之辈无治理地方之能,
故地方不靖,天下难安,小民难求活,纷纷揭竿而起,唯有“黄巾之祸”!”
“故彻底解决西凉,就解决了朝廷一半的问题!”
刘辨大声说完后,朝臣们交头接耳,到不是刘辨说的不对。
而是刘辨说的西凉问题,朝堂上都知道,而且都在想办法在解决,
招抚,杀戮,屠族……甚至连放弃西凉这个大汉流血伤口的声音都在朝堂上光明正大地提出来讨论过,可是最终这些都证明对西凉无用。
西凉还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可以说朝廷什么办法都用过,可是西凉还是那个让朝廷不断用兵,不断耗费钱粮无数的西凉。
“不知大殿下,欲用何策解西凉之困?”
在皇帝刘宏眼色的暗示下,袁隗又一次起身问道,对刘辨能够说出西凉问题,他倒不意外。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困扰着东汉王朝100多年,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却是难点。
“要彻底解决西凉,必须抚剿并用!”刘辨也立刻答道。
对刘辨的回答,朝臣谈不上失望,也算不上什么惊喜,刘辨说的抚剿并用朝廷早就在用,可是没什么效果。
不过众人对刘辨身为大皇子能够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已经能看出问题,并提供一个中庸的答案也算是满意。
刘辨一看朝堂上大臣们的脸色,就知道他们没能理解自己的话,
特别是自己说的“抚剿并用”中的“抚”字,他们根本就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招抚”,
这是一群从汉武伐匈奴过后,就在东亚大陆上横行霸道三百多年的汉帝国大臣,所以他们心中招抚外族之策可是和后世历朝历代王朝都不一样。
汉朝虽说一直都有“和亲”政策的存在,但都是选一个宫女充当公主外嫁异邦,“和亲”从汉武过后更是变成汉王朝笼络外族的手段,
站在后世的眼光看“和亲”这个政策肯定有些丧权辱国,可在连奴隶制都还有残留的汉朝,以一小女子笼络一族之首领,使之倾向汉帝国,可是很划算的买卖。
不过“和亲”在汉武杀匈奴大胜之后总是被汉朝自己玩崩。
汉朝人打心里看不起这些外族,对这些外族态度之强硬让后世惊讶,强硬都让人觉得都有些不讲理!
汉朝对外征伐有些完全是,汉朝边疆大将们觉得这些外族有可能南侵汉疆,威胁汉朝在草原上的威望发起的预防性战争。
至于这些外族是不是要南侵,有没有实力南下,就没人知道了!
你翻开汉朝的史书,你会发现汉朝动不动就是发兵对这些外族进行各种杀戮征伐。
屠,诛两字更是频现汉史,那怕最终这些外族在汉军的赫赫军威下臣服,汉朝人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安抚之策,
对汉朝人来说对这些外族最好的安抚之策,就是我心善不再发兵打你,画个圈让你自生自灭,
前题是你要听话,随叫随到,任劳任怨的不要好处派兵参加汉朝的战争,更要为汉军出塞提供后勤支持,
然后打赢后战利品汉军先挑,剩下的才是这些外族蕃兵的,至于这些外族什么死伤抚恤之类的,汉朝作为霸主肯定是不会负责的,由各族自己买单。
当然你以为外族做到上面这些条件就算完了,哪里有那么简单!
作为外族首领你还要祈求东亚霸主汉王朝派来管理你族的校尉是一个没有封侯野心的武将,
要是运气不好,遇到一个想立功封侯的校尉,那真的要小心再小心,忍耐再忍耐!
因为这些校尉们会睁大眼睛找到你的错误,想尽办法刁难于你!
如果你忍受不了想反抗或者想另找一方势力投靠,那么恭喜你,你将成为这些校尉凭之封候的军功,
至于找汉朝朝廷、皇帝哭诉这些校尉压迫太甚,根本没什么用!
甚至于你派出去到长安,到雒阳哭述委屈的使臣,可能连汉地都进不去就会被这些校尉派人劫杀。
当然汉朝上下对这些校尉们的作法也是清楚的很,不过作为已经称霸了300多年的王朝,在东亚大陆上扩张横行几千年的民族对这种事处理的方法,非常的简单粗暴,
只要这些校尉们能够凭本部兵马把自己治下那个受不了想反抗,想逃离的外族首领人头砍下来传首万里,悬头于北阙!
让大漠,草原游牧之族再次在天朝上国汉家王朝的赫赫天威下发抖!
那么这些事,皇帝,朝廷诸公就当没看到,扬武威于万里之外,皇帝高兴,下面大臣们也就一起分功发财。
当然如果这些校尉搞出了事又自己收拾不了,还要朝廷另派兵讨伐,
那这些校尉就等这朝廷遣使问罪,连罪名都不用找,“矫诏”之罪,这些汉军校尉没有一个跑的掉,敢喊冤的都没有!
无诏而兴兵,放在那一朝都是诛九族之罪,更何况在汉承秦制的大汉就更是重罪,
不过大汉这些驻边校尉,中郎将各各都是胆略过人之辈,通常都是先矫诏打了再说,反正只要打赢,就没事!
搞得外族有时连个准备都没有,就被汉军兵临城下,破国灭族!
各族首领都在汉朝奉行的高压式统治下,活的胆战心惊,战战兢兢的,生怕一个不注意,命都不知道为什么没了。
不过正因为如此,这些外族首领们对娶汉朝名义上的公主为正妻趋之若鹜!
你以为这些首领们不知道他娶的并不是汉朝真正的公主,这怎么可能?
能够在草原上丛林法则中成为一族之长的人杰又怎么会是如此简单好骗之人。
他们知道他们娶得很可能只不过是一个宫女,可是他们还是会高高兴兴把她娶回家立之为正妻。
因为这些宫女们都是以公主的名分出嫁的,如果汉朝的那些驻边疆校尉,中郎将们逼迫太甚,那自可以派出使臣以公主省亲的名义去汉庭哭述。
汉军校尉们是不敢杀这些以公主名义出使长安,雒阳的使臣,毕竟杀外族使臣,只要你能摆得平,朝廷是不会追究的。
可是你如果要杀汉朝公主的使臣,哪怕是名义上公主的使臣,朝廷都会追究责任的。
正因为这个原因,这是外族首领才会不惜重金,万里之遥跑到汉庭求取一个名义上的公主为妻,都只是为了在汉朝霸道蛮横的统治下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