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心理问题的消除、心理疾病的康复,进而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咨询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适应了现代人的这种要求。作为现代军人有必要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和类型
1.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发展
心理咨询是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咨询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和短暂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常从哲人、圣经的旧约全书以及巫医那里得到劝告和帮助。然而,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比较成型的理论和方法,却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心理咨询的发展是与职业指导、心理测量技术的开展和心理治疗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把咨询心理学作为其第17个分支,1963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心理治疗分会,列为其第29个分支。近几十年来,心理咨询和治疗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理论和方法不断改进,服务领域日益扩大。许多国家的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1958年,我国曾开展过快速综合心理治疗工作,直到近几年,这一工作才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发展较快。1980年前后,在一些综合性医院也开展了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国内许多医院相继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军心理咨询的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以来,结合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人心理卫生的需求,我军各级医疗单位相继成立了40余个心理咨询室,部分单位还设立了军人咨询热线,对于解除军人心理困扰,指导军人正确面对各种异常情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部分军校也建立了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军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
2.心理咨询的类型
心理咨询类型的划分可按人数、内容、方式而定。按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前者是最常见的形式,针对性强,双方沟通多;后者咨询面广,效益高,同时有团体成员交互作用的益处,不足之处是同一类问题也可能因不同个体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触发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个体性,单纯团体咨询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性。为此,在团体咨询中,辅之以个别咨询,就能起扬长避短的作用。
按咨询内容划分,可分为障碍咨询和发展咨询。前者指对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来访者进行咨询,可从神经症患者到轻微心理失调者;后者指对希望开发自己潜力,作出更好选择的来访者进行咨询。比较而言,前者内容比较具体、实在,但后者是咨询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按咨询方式划分,可分为门诊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宣传咨询。每一种形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重要的是扬长避短,重视把几种形式结合起来。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
咨询活动是由一连串的步骤所组成的,是一个过程。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员协助来访者共同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包括一系列步骤或阶段。在咨询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是有效咨询的前提,咨询者与求询者之间的相互信赖、充分理解、彼此坦诚有助于咨询活动的深入。为了建立友好的咨询关系,咨询者应给求询者良好的第一印象,愿与咨询者谈心里话,帮助求询者建立起改善心理问题的信心。
2.倾听和设身处地的理解
倾听是收集求询者的信息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咨询者对于求询者的自由倾诉,要全神贯注地倾听,要关注倾诉者的说话内容、神情、姿态和表达方式。通过恰当地提问,弄清求询者需要解决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主次轻重。
3.确定咨询目标
这一环节主要是咨询者与求询者共同确立咨询目标,以提高求询者的信心。咨询者可通过“你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改变,达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与求询者协商。咨询目标要具体而便于操作,要循序渐进而可行性强。
4.作业和反馈
咨询过程中常常根据求询者的情况布置一些作业。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可让求询者记录心理问题缓解的过程,也可让求询者完成操作性任务,如要改变性格内向者,先让其主动与生人打招呼,回答陌生人的问题,主动与陌生人交谈,然后从与一个人交谈过渡到与许多人交谈。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要敏锐地从求询者那里收集反馈信息,善于将求询者的进步准确及时地加以反馈。
三、心理咨询的原则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咨询人员必须恪守有关原则,这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前提。
1.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当来访者将自己埋藏心底的困惑与苦恼讲述给咨询员,他希望对方理解他的心境,分担他的痛苦,还希望对方不会将自己的隐私和心事告诉他人。因此,保守秘密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咨询能有效进行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1)来访者的资料绝不能当作社会闲谈的话题。
(2)咨询员应小心避免自己有意无意间将个案举例,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3)咨询员不应将个案记录档案带离服务机构。至于在工作场所,亦要小心保管,避免遗失或放置在他人可翻阅的地方。
(4)若有必需,资料传阅之前,必须经当事人之同意,如果来访者可能危及他人或危及自己的生命(自杀、他杀等),必须与有关人员联系,采取保护措施。
此外,由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咨询内容需公开时,必须隐去全部门诊的来访者的个人信息。
2.中立原则
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确保心理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私人的意愿、利益掺杂进去,保持冷静的、清晰的头脑,咨询过程中,不轻易批评对方,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3.信赖原则
咨询员应以满腔热情,真诚的态度,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审视来访者的问题,它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若要尊重与接纳每一个来访者,我们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这样,他才相信人的可塑性,可改变性,才能采取正面、积极的审视态度引导来访者的转变与成长。
4.理解与支持原则
此项原则要求咨询员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体验,以深刻了解其精神痛苦和行为动机。从专业角度而言,这种真诚理解是同感的基础。咨询员对来访者的自我反省与转变的努力予以及时的肯定与支持,则可使他们深受鼓舞,改变对自我的认识,将有助于来访者解除心头的郁结,从而获得鼓励和信心。
5.成长性原则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心理咨询主要不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关系,而是一种启发与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巨大潜力,通过咨询激发之潜力,不能对来访者的行为简单地进行解释,明确告诉他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成长性原则要求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绝对尊重、接纳,竭力推动对方去独立思考,从而强化其自助能力,避免直接出谋划策。
四、心理咨询的方法
心理咨询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概念、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治疗的方法等,极大影响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一个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系统。当三种力量之间维持平衡时表现为心理健康,当三者失衡出现冲突时,则出现心理问题。精神分析治疗目的是通过寻找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冲突,使其意识化、表面化。具体方法包括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解释等。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是本能欲望通过迂回途径得到满足。心理医生通过释梦,可以了解患者的内心冲突。解释,咨询者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个人经验,对咨询中获得的患者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向患者解释其意义与相互关系,使患者了解自己潜意识中隐蔽的欲望及其受到的压抑,使冲突意识化。如果患者接受了咨询者的解释,其症状将减轻或消失,心理健康将得到恢复。
2.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主义是试图从学习原则的角度提供解决特殊行为问题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通过求询者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矫正其不适行为。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学成的行为可能是适应的,也可能是不适应。不适应行为即为病态行为。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行为。行为主义的主要方法包括系统脱敏和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是行为治疗的一项基本技术,常用于恐怖症、焦虑症的治疗。通过对引起恐惧或焦虑的现象由少而多地暴露给患者,使其逐渐适应,增加耐受力,直到消除恐惧或焦虑的反应。这种方法首先训练患者松弛肌肉,然后建立焦虑层次,接着让患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如果仍能保持松弛就可以进一步想象较高的焦虑层次,逐步增强直到完全消除恐惧与焦虑。成功的关键是患者从想象情境到现实情境的转移,仍能保持放松状态。
3.人本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看法,认为人类本性是善的,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向上发展的潜力。人本主义的治疗,不只是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而是主张改善人际环境,以利于人的潜力的发展,达自我实现的境界。人本主义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当事人自我发展的倾向被阻止,未得到发展。人本主义的治疗原则:在咨询中,咨询者给来访者以充分的信任,引导其自由探索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达到自我的协调发展。人本主义在本质上不把来访者看成是患者,咨询者也不是专家,咨询者只是协助来访者自我成长、发挥潜力的咨询员。它的基本依据是人在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改变自我态度,并指导自己行为的潜能,只要提供真诚、关注、理解的适宜气氛,人的潜能就可以开发出来。因为人在受到关注、肯定、珍视的情况下,能对自己采取更关心的态度,使自身内在体验能够得到自然地流露从而焕发出内在的活力。
4.认知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认知疗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的。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他逐步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主动的、指导式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治疗方法。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结果不是由诱发性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他对引发事件的信念系统所引起。面对一件事情,人们对于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解释、评价和看法都源于人们的信念,而不是事件本身。合理的信念产生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合理的信念则产生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是ABC理论。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是外部诱发事件A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但合理情绪治疗不这样看。但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