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3日,宁夏六盘山高中开学,新生报到。这一天,对于604名高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刚刚建成通车四天的北京路上,十几辆大巴排成一条长线正稳稳地由西向东行驶。
车上满载着一批特殊的客人——六盘山高中高一新生。他们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千里之外的首府银川上学。
这是六盘山高中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因为首次招生与首批招聘教师同步进行,六盘山高中招生的重担就压在了宁夏农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肩上。600名招生指标,教育厅分别下达到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中宁移民吊庄十个县区,由农业学校负责招生。学校每个县区派出两名教师深入各县区进行宣传、接受咨询、登记报名。
带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住宿费、每年补助1000元生活费的优惠政策,带着教育厅领导的殷切希望,招生的老师们满怀自信地赶往各县区。
住到宾馆,大门挂横幅,门口贴宣传,等待着考生前来报名登记。然而,正值中考成绩公布后咨询报名的高峰时间,六盘山高中招生点却无人问津。
许多家长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远,把十五六岁的孩子送到千里之外去上高中,路途遥远,不放心;新,新学校,师资水平怎么样袁孩子会不会当了试验品,这些都是未知数,不信任;哄,学校不收学杂费,每月还补助生活费,天上掉馅饼,谁信呢。
眼看招生时间已过去一半,优秀学生一个个都报了当地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招生老师们不得不改变策略,在电视台打广告宣传政策,深入各个初中学校,甚至租车前往乡镇村庄,挨家挨户做动员,一个一个找学生,一句一句劝家长,一项一项讲政策,一条一条说好处,打消家长们的顾虑,消除家长们的疑心。
老师们苦口婆心,历尽辛苦做动员,最后招到了604名学生。这些学生,中考成绩最高分522分,近60%的学生中考成绩集中在440分到480分之间,处于各县中等偏下;各县前十名的学生只招到隆德县的张燕青、中卫县的王磊、原州区的杨达富。604名学生,来自农村学校的占84%,来自县城学校的占16%;男生占58%,女生占42%;汉族占65%,回族占35%。
2003年中考,正值“非典”,宁夏取消了全区统一考试,改由各地市自主命题考试。因各地市命题不一,以上分数虽无绝对可比性,但大体作为参照还是能比较出六盘山高中所招学生的基本情况。
西斜的太阳将金色的光芒洒在银川市宽阔平坦的北京路上。车内,第一次走出大山、告别窑洞的山里孩子,望着北京路沿途的风景,脸上写满了惊叹,心里充满了兴奋。
孩子们两眼紧紧盯着窗外,道路两旁的美丽景观让他们目不暇接。也许,家乡的黄土高坡、窑洞土屋与这里的高楼大厦相比反差太大,大得一时难以适应;也许,县城的柏油马路、乡间小道与这里相比有些悬殊,悬殊得恍若仙境。
北京路,是山区孩子们眼里的一道风景。
长长的车队满载着孩子们,也是北京路上的一道风景。
今天,他们从这条洒满金色阳光的大道走进六盘山高中。
未来,他们也将从这条洒满金色阳光的大道起步腾飞!
正当这些山区孩子被学校精心策划、有意安排徜徉在北京路上时,六盘山高中学校内首批招聘来的教职工却正冒着高温酷暑忙得热火朝天。
学校领导带领男老师们打扫教室、清洗楼道……
“包干到户”的女教师半蹲在学生宿舍的高低床上,精心地张贴自己掏钱选购的贴画……
食堂的师傅们正挥动着铲勺,精心地为远道而来的孩子们准备着可口的饭菜……
车队驶过北京路,驶向学校所在地——黄河路。
嘟——嘟,随着汽车的喇叭声,一辆辆大巴驶进学校。学校大门上方,“六盘山高级中学欢迎你”的横幅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校门两侧全体领导、教师列队欢迎。
车刚刚停稳,学生还没从车上走下来,老师们就涌上前去,帮孩子们搬行李拿东西。
这些第一次走出大山、告别窑洞的山里娃,此刻感觉到不是走向学校、宿舍,而是走进自己的家!
首批604名学生,就这样开始了在首府银川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