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①,杀同姓也②。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③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注释】
①免:音问。
②杀:音晒。
③单:音丹,通殚。
【译文】
高祖以下从曾祖、祖父、父亲到己身为四世。就己身而言,为父亲服斩衰三年,为亲兄弟服齐衰周年,为同祖兄弟服大功九月,为同曾祖族人服小功五月,为同高祖族人服缌麻三月。为同高祖的族亲服缌麻三月,就是五服的终限了。到五世,就不是同高祖的族亲了,已经出了五服,遇到这种族人之丧,去参加入殓、出殡等礼时,才左袒、著免来表示哀意,这反映族属关系的减轻、削弱。到了六世,那亲属关系就没有了。这同姓各支从上开始分别,而休戚相关的亲情就递减以至竭尽于后代;关系既然疏远,彼此之间可以互通婚姻吗?同用一个姓来维系且形诸族谱而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又有定期宗族会餐制度的联系而不断绝,那么,即使传到了一百世,也不能互通婚姻,周朝确定的原则就是如此。【原文】
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日出入,五曰长幼,六曰队服。
【译文】
服丧的对象很多,就其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依据亲亲原则对有血统关系的亲属制定的,例如为父母、丈夫、妻子、子女、兄弟、伯父、叔父等家族成员服丧。第二类是依据尊尊原则对君长制定的,例如诸侯及其卿、大夫为天子服丧,卿、大夫、士以及百姓为国君服丧。第三类是据名义角度制定的,例如为伯母、叔母服丧。伯母叔母虽然与我没有血缘关系,由于她们也是母辈,也有母的名义,所以也为之服丧。第四类是根据家族成员的出入情况而相应制定的不同服制。例如姑、姊、妹,未嫁而死,我为之服齐衰周年;已嫁而死,我就为之降服大功九月了。第五类是根据长幼即成人未成人的原则制定不同的服制。例如叔父成人而死,我为之服齐衰周年;长殇、中殇就为之服大功九月,下殇就为之服小功五月了。第六类统称为从服,死者与我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我随从亲属或尊者为之服丧,例如妻子随从丈夫为丈夫的亲属服丧,丈夫随从妻子为妻子的父母服丧。【原文】
从服有六:有属从,有徒从,有从有服而无服,有从无服而有服,有从重而轻,有从轻而重。
【译文】
从服当中又有六种情况。一,属从,即死者与我有间接的亲属关系,我随从与我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为死者服丧。例如儿子随从母亲为外祖父母服丧。二,徒从,即死者与我并没有亲属关系,我随从尊者为之服丧。例如,臣随从国君为国君的亲属服丧。三,有从有服而无服,即所随从者有服而随从者无服。例如,按常例说,丈夫随妻子为岳父母服丧,妻子为她的父母服齐衰一年,女婿为岳父母从服缌麻三月。然而公子即国君的庶子们却对其岳父母无服。因为国君的尊贵压制着、制约着公子的服丧范围,公子的妻子可以依常例为其父母服齐衰一年,而公子无服,公子不能依常例为岳父母从服缌麻三月。四,有从无服而有服,即所随从者无服而随从者反而有服。例如,按常例说,外祖父母死了,外孙子要为之服小功五月,外孙子媳妇从服缌麻三月。而公子出于上述原因对外祖父母无服,而公子的妻子作为从服者却仍然依照常例为之服缌麻三月。五,有从重而轻,即所随从者服制重,从服者服制甚轻。例如,丈夫随从妻子为岳父母服丧,妻子为她的父母服齐衰一年,丈夫从服降三等,只为岳父母服缌麻三月的轻服。六,有从轻而重,即所随从者的服制却轻而从服者的服制反重。例如,公子的母亲死了,他的母亲本是国君的妾,不仅国君对她无服,而且国君的尊贵还压制、制约着公子,使公子不能为生自己的母亲正式服丧,只允许他在葬前头戴白练冠,身穿镶浅红边的麻衣,而公子的妻子则须依常例为婆婆服齐衰一年的重服。【原文】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日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日重。一轻一重,其义然也。
【译文】
由爱心出发遵奉父母,一级一级的上推到祖先,可以说越远亲情越轻;由道义出发遵奉祖先,顺序往下至于先父,可以说,越早地位越尊重。对于祖先,一方面是亲情转轻,一方面是地位尊重,这情理是自然而然的。【原文】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译文】
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有团结全族的道义,但是作为国君的族人却不得凭着血缘关系的亲情来对待国君,这是由国君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国君是全国全民之主,所以族人不得将他仅仅看成为自己的族亲。【原文】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
【译文】
庶子之所以不进行祭祀,是表明主持祭祀的嫡子为自己所宗,自己无权擅自行祭。庶子的长子死了,庶子只为他服齐衰周年,不得为他服斩衰三年,因为庶子本身就不是父亲的继承人,其长子自然也就不是祖父的继承人。【原文】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①,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注释】
①之所自出:朱熹疑此四字为衍文。
【译文】
别子指国王的庶子。别子不能继承王位,他的后代尊奉他为祖先,继承别子的嫡系子孙就成了大宗,继承别子之庶子的后辈就是小宗。有百世也不迁动的宗,是为大宗;有到第五世就必须迁动的宗,是为小宗。百世不迁的大宗,是别子的正统后裔。为世代所有族人所宗的继承别子的嫡嫡相传的宗,是百世不迁的大宗;只为同高祖族人所宗的继承高祖的嫡嫡相传的宗,是到第五世就迁动的小宗。族人尊崇祖先,所以自然也就敬重作为祖祢正体的宗子。敬重宗子,其实就包含着尊崇先祖的意义。【原文】
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
【译文】
诸侯的儿子们中,除世子外,都是公子。这里的公子专指先君之子,现今国君的兄弟。诸侯嫡嫡相传,自成一正统,势须选立一公子为宗子,来统领群公子。这样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有小宗而无大宗者:国君没有嫡兄弟,只得选一位庶兄弟为宗子统领群公子,礼如小宗,这样一来,群公子就只有小宗而没有大宗了。二,有大宗而无小宗者:国君有嫡兄弟,派他作宗子统领群公子,此外就不另立庶兄弟为宗子,这样一来,群公子就只有大宗而没有小宗了。三,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如果国君只有一个兄弟,这样一来,既没有另外公子可做他的宗子,同时也自然没有另外公子以他为宗了。【原文】
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①,公子之宗道也。
【注释】
①适:音笛,通嫡。
【译文】
公子有为宗之道。公子的国君让那些做士大夫的庶兄弟宗奉一位做士大夫的嫡兄弟,这就是公子的宗道。【原文】
绝族无移服,亲者属也①。
【注释】
①属:音主。
【译文】
族属关系已经断绝,就没有旁及的丧服了,只有有亲属关系的,才属于服丧范围。如族兄弟(同高祖的兄弟)尚在五服之内,互相为对方服缌麻三月之丧。自此以外,族属关系已断,就没有旁及的丧服了。如族兄弟之子,已经出了五服,就不互相为对方之死服丧了。【原文】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①,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②。《诗》云:“不显不承,无□于人斯③。”此之谓也。
【注释】
①中:音仲。
②乐:音勒。
③□:音益。
【译文】
从爱心出发奉事双亲,爱心一级一级的上推到祖先;从道义出发敬事祖先,顺序下推到先父。所以说,人们的本性是爱双亲的。因为爱双亲,亲情上推,也就尊崇祖先了。尊崇祖先,自然也就敬重作为祖先后裔的宗族了。敬重宗族,所以也就能团结聚拢族人了。能团结聚拢广大族人,那么奉事的宗庙也就格外尊严。宗庙尊严,自然国家社稷也就能够确保威重。为了确保国家社稷的威重,自然也就深知热爱百姓了。热爱百姓,自然就能够做到刑罚公正。做到刑罚公正,那么民众就能够安居乐业。民众能够安居乐业,自然就会财用充足。财用充足,那么各种愿望也就都能实现。愿望能够完满实现,从而良好的礼教风俗就能够形成。形成了良好的礼教风俗,然后人民就生活欢乐了。《诗经·清庙》中有这样的诗句:“不断地发扬光大,不断地启后承前,人民永远欢喜,从不感到厌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学记集粹【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①,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①謏:音小。闻:音问。
【译文】
发动思虑,招求善良,这样做可以有小小的声誉,还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近贤能,体恤疏远,这样做可以感动群众,还不足以化育人民。君子如果打算化育人民,形成美好的风俗,一定要由教学入手哇。【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①:“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兑:音月,通悦。下同。
【译文】
玉不雕琢,就不会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国家,治理人民,总以教学为首务。《尚书·兑命》中说:“念头要始终经常地在学习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
虽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学学半”③,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肴:音姚。
②长:音掌。
③学学半:上学音效。
【译文】
虽然有好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善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经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贫乏。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够自我反省,知道贫乏然后才能够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长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自己也能收到一半成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①,术有序②,国有学。比年入学③,中年考校④。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⑤,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⑥,此大学之道也⑦。《记》曰:“蛾子时术之⑧。”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庠:音祥。
②术:音碎,通遂。
③比:音必。
④中:音仲。
⑤夫:音扶。下同。
⑥说:音月,通悦。
⑦大:通太。下同。
⑧蛾:音以,同蚁。
【译文】
古时候的教学场所,家族中有塾,五百家为一党,党中有庠,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遂中有序,国都中有学。每年都有学生入学,隔一年就做一次考察。第一年考察学生点读经文的能力,辨别学生的志向;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重视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学习广博,亲近老师;第七年考察学生讨论学术的水准高低,选取学友的良莠。达到目标了,叫做小成。第九年做到学识明达,触类旁通,坚强自立而不违反师教,叫做大成。教育成效如此,才可以化育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民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民都怀德向往,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途径、步骤。古籍上说,蚂蚁时时学习衔土,久而成垤。说的就是这种积微成著的道理吧!【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①,官其始也。入学鼓箧②,孙其业也③。夏楚二物④,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⑤,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⑥,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⑦。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宵:音晓,通小。
②箧:音窃。
③孙:通逊。下同。④夏:音甲,通槚。
⑤禘:音帝。
⑥语:音玉。
⑦躐:音列。
【译文】
大学开学时,天子诸侯派官员身着白色的皮弁礼服,用水芹水藻祭奠先圣先师,这是表示尊师重道。演习《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反映君臣宴乐相互劳问的乐章,这是从开始就勉励学生准备做官奉上。通过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打开书箱,这样做是让学生恭顺地对待学业。用来鞭策违纪学生的两种体罚工具:槚木条、荆条,目的是要收到威严整肃的效果,防止怠惰。天子诸侯通过龟卜确定吉日举行宗庙夏祭之前,就不去学校视学考察,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们得以优游心志,从容向学,而不致于迫蹙紧张。教师时常观察学生而不要动辄讲说,要让学生用心思考,主动钻研。至于年幼学生要让他们专心听讲,而不要脱离课程地乱问,因为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越等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古籍上说:“凡学习,做官的先学办事,上学的先要立志。”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