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才子”陈歌辛多才多艺,用心培养音乐人才,辅导学生作曲,把自己当作歌中的蔷薇,全心开放,沐浴在春天里,也为春天添彩……
陈歌辛从小就喜欢音乐,并梦想自己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为了这个梦想,少年时代,陈歌辛就师从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他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从上海的格致中学毕业后,他潜心研究音乐和诗歌,自学成才,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7岁的陈歌辛为艺华影片公司写了第一部电影音乐《自由魂》。陈歌辛曾自学英文、俄文、日文,造诣颇深,他还常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并且对客挥毫,即兴谱曲,令许多青年为之倾倒,誉之为“音乐才子”。他喜爱民歌,几乎所有浦东的田歌、车水号子、打谷号子、打夯号子……他都能高声唱出来。他后来为学生讲课时,往往开宗明义第一课便说:“音乐发源于劳动,田歌、山歌、劳动号子等,便是最朴实真诚的音乐。我的作曲便是师法劳动号子与民歌,因此不能‘数典忘祖’,我们必须为辛苦的大众而歌……”20岁左右,他已创作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和电影插曲,闻名上海滩。
1938年,陈歌辛在上海任中法剧专音乐教授,并为上海抗日救亡的歌咏活动培训了第一批骨干力量。
陈歌辛是一个热血青年。1939年,面对日寇的侵略,目睹破碎的山河,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反帝队伍,谱写、传播、教唱抗日歌曲。一次,陈歌辛组办的实验音乐社在某大剧场演出,幕将启,陈歌辛冷不丁地跳到大幕前,高唱一曲《度过这冷的冬天》,全场顿时群情激涌。正当汪伪特务要上台找他麻烦时,他却曲终人不见了。这种来去飘然若仙而又激奋人心的壮举,使他在观众中赢得了“歌仙”的赞誉。
陈歌辛创作的抗日歌曲振聋发聩,风行一时,唱遍了上海各处,引起了敌人的恐惧与仇恨。
1941年12月16日,日本宪兵冲进陈歌辛的寓所,将他逮捕。在被关押在日本宪兵队和极斯菲尔路76号特务机关的70余天中,他受到坐电椅、灌辣椒水、坐老虎凳、被狗咬等严刑逼供,但陈歌辛只有一句话:“我是一个中国人!”他始终没有牵连任何人。
1946年,陈歌辛和妻子一起前往香港投奔夏衍,与进步文化人士汇集,还常与夏衍、丁聪和吴祖光畅谈文艺。这期间,他创作了《夜上海》、《大拜年》、《北京城》等歌曲,艺术才华在香港浅水湾畔流光溢彩。
1949年上海刚解放,他托人将年仅14岁的儿子陈钢送去参军。第二年,陈歌辛和金娇丽放弃香港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上海,担任昆仑电影制片厂作曲。他虽不是共产党员,却从心底热爱新中国。抗美援朝时,他几乎把全部家财捐出来支援志愿军。
1951年,陈歌辛得知《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唱红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名曲可以得到16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4000万美元)的版税后,当即向人民政府表示,将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人民空军购买米格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