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参加了一个集会并且聆听了所有施加在别人身上的、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回到家后,考虑一下所有这些评论对于使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会有多大助益,你可能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没有!它毫无帮助。但这还不是全部。进行批评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还会给我们的世界添加愤怒和不信任。毕竟,我们中没有人喜欢受到批评。我们对批评的反应会使我们自我防御和退缩。一个觉得受到攻击的人很可能会做出以下两件事之一:他会带着畏惧或羞愧退却,或者他会愤怒地回击或痛斥。有多少次你批评某人,而此人对你的反应是说“非常感谢你指出了我的缺点,我确实感谢你能这样做”呢?
批评同诅咒一样,实际上只不过是个坏习惯。它是我们惯于去做的事情;我们熟悉它的感觉。它使我们忙乱并提供给我们谈资。
然而,如果你花点时间在你批评他人之后马上留意一下你的感觉,你会注意到你将感受到一丝矮小和羞愧,就如同你是这个被攻击的人一样。其原因在于当我们批评他人时,等于在向世界和我们自己宣告:“我有批评的需求。”这不是我们通常会引以为自豪的事。
解决的办法就是在进行批评的时候把握住自己。注意你越经常这样做,就会感觉越糟。所以有必要把批评转变为容忍和尊重。
>>>将“吹毛求疵”作为一个坏习惯注销掉
生活中,似乎到处都有吹毛求疵的人。“吹毛求疵”不是使我们欣赏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而是鼓动我们认为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吹毛求疵”的典型表现是这样的:你遇到某人且他一切都好。你被他或她的外表、个性、智慧、幽默感,或这些品质的某种结合所吸引。开始时,你不但赞同此人与你的不同之处,你实际上是欣赏它们,你甚至会被这个人所吸引,部分是因为你们是多么的不同。你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喜好、品味和优势。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你开始注意到你的新搭档(或朋友,老师,任何人)有些小缺陷,你认为应该能够有所改善。你使他们注意到这一点。你也许会说:“你知道,你确实有迟到的倾向。”或是“我已注意到你不大看书。”关键是,你已开始不可避免地转入一种生活方式——寻找和考虑某人身上你不喜欢的地方,或不十分正确的方面。
显然,一个偶然的言论,建设性的批评,或有助益的引导并不会招致警觉。然而,卡耐基指出:“我不得不说,这几年同成百的夫妇相接触的过程中,我很少遇到某人不是觉得他们时时在被他们的伴侣‘吹毛求疵’。偶尔的、无害的言论会不知不觉地发展成看待生活的一种方式。”
当你要去“挑剔”另一个人时,这表明不了别的,它确实只表示你是那个需要被批评的人。
无论你是否对你的人际关系或生活的某些方面吹毛求疵,还是两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只是将“吹毛求疵”作为一个坏习惯而注销掉。当这个习惯偷偷侵入你的思想,把握住自己并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伙伴或朋友,你就越能注意到你的生活确实十分美好。
>>>尽量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有人批评林肯总统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要试图让他们成为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去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
“我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使他们成为我的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林肯总统温和地说。
看来林肯非常懂得化解矛盾、搞好人际关系的秘诀。一个人即使为协调人际关系作出了很多努力,事实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别人的冲突。只要人们之间发生交往,就会或多或少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
卡耐基指出,发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
观点不同
这是人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多见于领导成员之间,也经常发生在学术界。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人们之间便相互产生矛盾和隔阂,进而导致双方互存偏见,相互攻击,以至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趣味相异
这类冲突多发生在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和爱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甲所崇尚的东西乙未必就崇尚,乙所追求的东西甲可能嗤之以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志趣完全相同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不同的人是难以建立密切的联系的。
感情不和
这类冲突主要发生在亲属之间,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矛盾等。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后院经常起火,一个人是难以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投入到事业上的。一个在事业上建立了辉煌成就的人,必定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作出巨大牺牲的女人,反之亦然。
个性抵触
性格、气质不同以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冲突。例如一个急性子人,会看不惯一个慢性子人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一个慢性子人,又会抱怨一个急性子人干什么都风风火火,总之,这两种人常常互相不能理解和谅解,结果便产生一些矛盾。
产生误会
人和人相处,即使主观上不想发生摩擦,但仍然难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有些误会甚至还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
发生纠纷
生活中有些冲突是隐性的,比如志趣不同的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未必就公开化,但是也有不少矛盾是会激化的。例如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两个陌生人之间,都往往会因一点小矛盾而发生显性的冲突,轻则产生口角,重则拳脚相加,以至于发展到不共戴天之仇。
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诸如狭隘自私、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等人性的弱点造成的。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平时疏于同别人理解和沟通,因而出现矛盾后,总认为真理在自己手中,别人都是错的。
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必然会对各自的事业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矛盾,使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那么,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如何才能防止同别人产生冲突呢?
①要胸怀宽广,高瞻远瞩,凡事讲大局,讲风格,讲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②要注意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努力化解各种矛盾,防患于未然,减少或完全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
③以理解的眼光看别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也是各种各样的。别人不可能完全同我们有一样的志趣,我们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
④宽容别人的过错,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内,谁都有缺点,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就像希望别人也原谅自己的过失一样。
⑤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记住水至清则无鱼。对别人要求过高就会曲高和寡,对别人太苛刻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没有人同我们共事。
⑥除非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不能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装糊涂。绝不应简单问题复杂化,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却非要弄个水落石出,论出个我是你非,那只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⑦冤家宜解不宜结。即使有了矛盾,也应坦诚布公,想方设法寻求理解和沟通,就事论事,不要把矛盾扩大,要勇于作自我批评,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别人的理解。
总之,化解矛盾要首先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
>>>善于检讨自己,而不是追究别人的错误
卡耐基认为,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如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等,或者你告诉他错了,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绝不会!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这反而会使他想着反击你,决不会使他改变主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己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因此,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大错特错,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那是一种挑战。那样会揭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要改变别人的主意都不容易。为什么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使他更不容易呢?
为什么要使你自己的困难更加增多呢?如果你要证明什么,不要让任何人看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出来。
“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事情好像是他忘记的。”三百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地告诫门徒:“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我们不能奢望比苏格拉底更高明,因此我们不能告诉别人他们错了。应该慎重地看待别人的错误,这么做会大有收获。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你如果这么说不是更好吗:“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用这种句子“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确实会得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没有人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哈尔德·伦克是道奇汽车在蒙大拿州比林斯的代理商,他就运用了这个办法。
销售汽车这个行业压力很大。因此,哈尔德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常常冷酷无情,于是造成了冲突,使生意减少,还产生了种种不愉快。
当了解这种情形并没有好处后,他就尝试另一种方法。他会这样说:“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可能也有错,请你告诉我。”这个办法很能够使顾客解除武装,而等到他气消了之后,他通常就会更讲道理,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很多顾客还因为伦克这种谅解的态度而向他致谢,其中两位还介绍他们的朋友来买新车子。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商场上?
你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绝不会惹上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的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如果你想知道一些有关做人处世、控制自己、增进品格的理想建议,不妨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在这本自传中,富兰克林叙述他如何克服好辩的坏习惯,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圆滑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