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生贵
我是一名离休干部,在漫长的岁月里为党的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年华和青春。我也曾是一名矿山测量工作者,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部分地下矿产资源进行了地质勘查和测量。1962年我由甘肃省地质局测量大队调到灵武园艺试验场工作,到场后我一直搞果园规划,兴修水利,那时候园艺场果园总面积有2000余亩。1962年白凤魁书记调到本场后,经过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将果园总面积猛增到5000余亩。在这期间,我长年累月和广大职工规划果园,开荒造田,挖修大小主干渠道,架设二、三级扬水站和渡槽。1985年园艺场又调来了李生福书记,他为了扩大果园面积,带领广大职工在灵武陶乐边界的哨墩子、长城脚下进行了开发,建设园艺试验场分场。当时踏勘有8000余亩,后来因为土壤等条件所限,只开发2000亩~3000亩。现在果园成形,果树都挂了果,水果年年丰收,职工生活蒸蒸日上,一派大好景象。园艺场在七八十年代,正是水果大丰收时期,所产的水果除国内销售外,还远销蒙古等国,并换回外汇。那时由于水果丰收,经济形势大好,职工生活也过得红红火火。园艺场建场初期,为了发展果园,壮大职工队伍,除吸收当地职工外,于1958年接收浙江支青百余人。他们扎根在园艺场,那时候他们都是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到如今他们各个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真是天不催人人自老啊!园艺场最早的这批老职工、老干部,他们为了园艺场的建设流尽了汗水,吃尽了苦头,与天斗,与地斗,与严寒斗,与风沙斗,才建起了这片花果园。在科技队伍建设方面,六七十年代,园艺场有七八名科技人员,在他(她)们的精心培育下,从外地引进了上百种苹果苗,栽培到古老的教场滩、乏牛岗、锅底坑一带。他们不但栽培了果树,而且还培养了几百名会管理果园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园艺场生产科研的主力军。有时静下心来回想,园艺场也有走入低谷的时候。园艺场那几年里,为什么办不好,主要原因是领导班子调动频繁,有的领导没有扎根在园艺场的思想,只能说当了一任平安官、流水官儿,求得四平八稳,没有开拓进取精神。几十年里,也有很多敬业爱场、奋力开拓,为园艺场着想的好领导,如白凤魁、李生福书记,他们为了园艺场的建设,不怕苦,不怕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一心一意,付出了他们的辛劳,给职工树起了典范和榜样,他们不愧为是党的好儿女、好干部,他们的光辉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我与全场职工同呼吸、共命运,整整度过了25年。这里有我洒下的汗水,我和广大职工对用汗水建造起来的这片果园有着深厚的感情。近来我在有关资料上看到,灵武的大红枣深受外省区的青睐,2000年园艺场首次在场内培育灵武长枣,开示范园之先河,长红枣已成为灵武果林业的支柱产业。我看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暗暗欢呼“我们园艺场又有希望了”!我虽然年近八旬,但我心未老,随笔抒发情怀:
总以为我还不老,可白发已悄悄爬上鬓梢。
总以为我还年轻,可眼睛已看不清了书报。
岁月的双手,将熟悉的往事,冷静地一页一页查找。
岁月的脚步,向着陌生的未来,从容地踏上人生的跑道。
时间像一束闪电,把辉煌的昨天瞬间照耀。
时间像一把利刀,把不朽的人生细细地雕琢。
人生的河畔,翻腾着幸福的浪涛。
人生的山谷,回响着喜悦的欢笑。
拥有一颗快乐的心,风韵依旧更添娇娆。
胸中充满着真诚,坦荡的情怀备感骄傲。
胸中的风景不会凋零,生命之树永远不老。
在园艺场度过的25个岁月,我把才智献给了果林,把汗水洒在了这片热土。为园艺场的发展开拓,我曾和广大职工同工同作,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岁月。我心系这片热土,情系浓郁绿荫的果林,我怀念和我在一起工作过的工友和同事。我愿这片绿洲青黛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