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必胜、攻必克,稍微熟悉一点中国古代历史的人,想必都会想到韩信。那韩信到底是怎样一个神人呢?下面我就以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班固的《汉书·韩信传》为基础,简单的和大家聊一聊。
一、少年时代
1、韩信,江苏淮阴人,出生时家道中落(祖上应该是贵族),少年时期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清贫。但韩信家中收藏有兵书和宝剑,也算是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母亲去世后(韩信十五六岁),韩信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通过“昌亭之客、晨炊蓐食、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能屈能伸”这些成语典故就能略知一二。
二、从军
2、在那样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中,为实现心中抱负,韩信被项梁、项羽叔侄所吸引(身世显赫,兵精将强),加入了项梁的队伍,当了一名小卒。项梁死后,其军队由项羽率领,项羽看韩信高大英武,任命他为侍卫武官执戟郎(类似于现在的警卫一职)。期间,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但项羽颇为自负,根本不把一个小卫士的建议放在眼里。慢慢的,韩信意识到跟随项羽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于是他把当时的十八个诸侯(项羽分封的)一一分析,最后目光停留在了汉中王刘邦身上。
3、初到汉营,韩信既无功绩,也无势力,只被封了个小小的“连敖”(一个小到史书上查不到的职位)。后因为犯了军法要被处死,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眼看就轮到韩信了,他举目仰视,见夏侯婴走过,于是大声说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处死壮士呢!)。夏侯婴看韩信是一个颇有才智和见解的人,于是推荐给了刘邦。但刘邦并未放在心上,但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提升韩信为管理粮草的治栗都尉。不过这也给了韩信和萧何直接接触的机会。萧何发现韩信胆识过人、智慧超群、深谙兵法,正是汉军急需之将才,于是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但萧何的推荐仍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韩信等了一段时间,心生失望,打算另寻出路。
三、被拜为大将军
4、终于有一天,韩信悄悄离开了汉营。不过韩信的逃跑却惊动了萧何,萧何是知道韩信的才能的,在没有向刘邦汇报就动身去追赶韩信,演绎了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几天之后,当萧何带着韩信回到了汉营。经此一事,刘邦不得不重新审视韩信,最终拜韩信为大将军。
5、拜将之后,刘邦问韩信可有妙计回到关中,一番“汉中对”后,刘邦采纳了韩信的谋划,第一个目标就是打进关中,攻占三秦。(很多人可能因为三国演义听过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韩信的“汉中对”也是很有名的,甚至可以说更厉害)
四、还定三秦,站稳脚跟
6、韩信第一次亮相,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还定三秦,历史上把韩信带领汉军从汉中进入关中的整个战略过程概括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战术后来也被收入了《三十六计》之中)。
7、还定三秦后,刘邦的领地扩充了数倍,手里的军队已从三万扩长到数十万。刘邦觉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在对项羽发动进攻前夕,撤了韩信的大将军职务,让萧何和韩信留守关中,自己则亲自挂帅,带着张良、陈平等率军东进。结果,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得落花流水。这一仗几乎把平定三秦之后挣来的本钱全都赔光,无奈之中只好重新起用韩信。韩信受命于危难之际,立刻大刀阔斧地向楚军反扑,很快把荥阳以东的大部分地盘夺了回来,摆脱了汉的极度劣势,进入与楚的相峙状态。
五、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一代战神已成
8、正在这时,归属刘邦的魏王豹见刘邦势衰,起了叛逃之心,与项羽联手,计划从侧面夹击刘邦。魏王在黄河沿岸布有重兵防守,设防严密而无懈可击。韩信先“声东击西”,击西之后再次击东,迅速占领了蒲坂、安邑(“木罂渡河”)。接着,韩信又北上攻占了平阳,一举平定了魏国所有地盘,前后不到一个月,就把强大的魏国灭了,解除了汉军侧翼的威胁,使关中后方更加稳固,也使得项羽的右翼进攻无法实施,缓解了荥阳战场的压力。9、韩信虽然灭了魏,但黄河以北地区还有代、赵、燕、齐等诸侯国虎视眈眈。对此,韩信请缨率兵北上(三万兵马)。韩信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代国,代国国小兵弱,很快被攻破。此时,刘邦却派人来接收军队,补充荥阳战场的需要,最终只给韩信留下了三千余人。韩信没办法,只好就地招兵,凑够了三万人。就凭着这点人,韩信最终使用计谋(参考成语“背水一战”),用这三万人战胜了赵国的二十万大军。
10、大败赵军后,赵军中的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被擒,韩信十分佩服李左车的见识,一番推心置腹之后,韩信在李左车的建议下,写了一封书信给燕王,陈说利害、劝其归降。燕王最终慑于韩信的威名,最后背楚归汉,成就了一段“尺书降燕”的千古美谈。
韩信收复燕国之后,计划往齐地推进。因为刘邦在正面战场上不断败北,韩信为了方便整训士兵支援刘邦,选择魏地最南端的修武作为根据地,比较接近刘邦的战场。靠着韩信的大军和彭越在项羽后方的助攻,刘邦终于夺回了荥阳和成阜。
11、齐国虽然地大人多,实力雄厚。但韩信的整个灭齐战争前后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韩信破齐之时,齐王求助于项羽,项羽派手下第一猛将龙且领二十万兵马救齐。结果龙且被杀,齐国被灭。这就是“潍水之战”,它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
12、韩信大破龙且,平定齐国后,得了七十余城,这比以前占领的所有城池的总和还多,所以镇守齐国是个很大的挑战。为此,韩信修书刘邦,请求做个假齐王。刘邦本来就忌惮韩信,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当着使者的面大骂。旁边的张良连忙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工于心计,立刻改口说:要当就当个真王,干嘛要当假王!于是派张良为特使,带着印绶来到齐地,封韩信为齐王。
13、这个时候,很多有识之士看出韩信是左右大局之人,如果自立为王则天下三分。谁拉拢到韩信谁就赢,项羽最终请能言善辩的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可不管武涉怎么说,韩信终不为所动,表达了“虽死不易”的忠诚。武涉走后,韩信的心腹蒯彻也来劝他,最终也没能劝动韩信。
14、刘邦因屡战不胜而心力交瘁,便提出“中分天下”和项羽讲和,项羽答应了,并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回汉营。但,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刘邦利用项羽东撤之机突然发起攻势,同时约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不过刘邦急躁冒进,最终大败。
15、面对曾经“在巨鹿之战以三万人马大破秦军四十余万,在彭城之战以三万兵马打败了五十六万汉军......”的战神项羽,所有的人(包括刘邦)都认为只有韩信才是项羽的真正对手。刘邦请韩信担任汉军的统帅,指挥七十万大军和项羽的十万人马PK(垓下之战)。
韩信非常了解项羽,他预料到项羽的部署,针对楚军战斗力强、善于正面突破的特点,及汉军数量又占多数的情况,设计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五军阵,再结合心理战,最终打败楚军。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三年后称霸,身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垓下之战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自刎于乌江(31岁)。没有韩信,刘邦难逃被项羽击败的结局。刘邦自己也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四》也说“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七、终章: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收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回到家乡,他先找到恩人漂母,赐以千金酬谢;之后又找到南昌亭长,给了他一百钱,还了当年的饭钱;最后,他找到了使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封他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处理完这些私事,韩信就开始治理自己的领地,准备建立一个繁荣强大的楚国......
可不久后,刘邦就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逮捕。但由于顾忌韩信功高盖世、行为端正,没有实际的理由,最后只得赦免,封了个“淮阴侯”,让韩信闲住长安(软禁)。
刘邦的妻子吕雉看出了他的心思,有心越俎代庖。在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陈豨后,吕雉在萧何的帮助下杀了韩信。杀了韩信之后,又下令灭韩信的父、母、妻三族......
结语:
1、作为军事家,韩信指挥的所有战役,均是以智取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旗易帜、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每战都是神来之笔,令后人高山仰止。
2、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为两汉四百多年基业立下丰功伟绩。
3、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4、作为一个人,韩信有对刘邦“虽死不易”的忠诚,有对漂母“一饭千金”的品德,也有不计“胯下之辱”青年的胸襟,还有对朋友萧何的信任最终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