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传说,妇幼皆知。鄞州的高桥镇有个三过村似乎并不闻名遐迩。
大禹治水的传说载有大禹的两大功绩,一是治水的方法,传说中说到大禹的父亲鲧,也是治水的将领,但是鲧的方法是堵和填,即挡,面对大水是想把它就地制服。很显然,这个方法肯定失败,鲧结果被杀。大禹接过鲧的将领之位,继续与洪水猛兽较量,但大禹的办法与鲧的大相径庭,他的办法是疏和导。即开凿一条更顺畅的通道,在大水冲来之时,让它离开得更快,这样,水就不会在一地泛滥成灾了。很显然,这种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其二,是大禹的精神。大禹为民治水,作为首领总是亲临第一线。尤其是在水患易发的雨季,大禹更是率领众人日夜奋战在一线。有一个著名的传说便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说他在治水最紧张的时候,三次路过自家门口,但都不曾迈进家门看看。那一次就在家门口,他还听到了刚刚临盆的儿子的哭声,但是想到自己的责任和时间的紧迫,也没有进门。
这样的一位伟大人物当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永垂史册的英雄。其实呀,大禹的家,就在鄞州的西乡,大禹治水的活动地域,也就在西乡那一带。那一带,北面临江,南面临山。大禹的治水就是将山上来水顺顺服服地引入江中,让水从江中再奔流到海。
大禹安家的村子即是现在的三过村。三过村是自然村的村名,行政上属岐湖村。岐湖村由原来的岐阳、湖西、双岙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东邻岐阳村,南连集士港,西与余姚市大隐镇毗邻,北连民乐村。甬梁线、杭甬高速公路贯穿全村,新建的通途路,也称梁祝大道,从村北横穿而过。三过村就是岐阳村,坐落在行政中心。梁祝大道开通时要筑路牌,原本是要标注岐阳村的,但是村民们却都建议标“三过村”,于是路牌上就出现三过村了。
三过村中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大禹庙,曰禹皇庙。现在的禹皇庙虽然规模并不大,但历史一定久远,可以上溯到哪个年代谁也说不清。当然,说得最明白的是大禹积劳成疾刚离世的时期,人们为永久纪念他而立庙祭祀。在如此久长的岁月流淌中多次毁了又建,也足见三过村人民对大禹的爱戴与敬仰。最近的一次毁坏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后期,所以现在上了些年纪的人说到当年禹皇庙的格局和规模都不禁充满着自傲和钦羡。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现在有一个新说法。是说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长江或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际上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洪水退后,沿海的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所以大禹治理的是这种田地上的水。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而后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海侵之后,东南沿海的一部分先民便有逃离而向西北进入中原腹地,那部分先民带着南方农业文明的一些优势进入中原。大禹的传说,由东海岸产生再结合中原的地域特征开始新的传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结论是大禹出身于古越(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从东南地区进入中原,并争得领袖地位。
关于历史的学术之争,在得出结论之前当然越多越好。三过村有这么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发源,已经足够了。
现在的三过村,一派自然风貌。行政上的岐湖村由9个自然村组成,都不大,加起来也就790户人家,2209个村民。村里的工业生产不多,规模也不大,工业经济主要是石材开采。说到山上采石,也可以联系到一个关于大禹的传说。这是至今仍在鄞西流传的。说是大禹疏通水道是用他自己的身体劈石,凡遇水道上岩石一类的阻挡,大禹化身动物之形,或龙,或熊,用身体将其劈倒劈碎,再清除。大禹干活的时候不能让凡人看见,因为凡人一看到,他就会失去神力。有一天,大禹妻子因为太思念丈夫,就带着热的饭菜去找他,她寻到山岭之中,看到了化身为熊的大禹正在奋力劈石,便惊呆。而大禹一看到自己的妻子,顿时也失去神力,倒下来的碎石压在他的身上,他就被埋在里面,离世了。
这个传说说明三过村的民众对于采石还是有着大禹本事的真传。
采石作为村里的大事业当然不怎么好,主要是对环境的破坏。一是被采的山坡,满眼光秃秃的,而且植被消失、水土流失也就会接踵而至。再一个是开采的时候到处烟尘蔽日,那些尘土顺着风在村子的上空飞扬,笼罩,既影响景观又戕害人体。虽然现在三过村人在开采的现场采取了不少环境保护措施,但终非长远之计。不过,又要经济发展,要百姓赚到钱,又要不破坏环境,这样的难题是我们许多专家和领导也正困惑为难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