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是创造之人,哪怕是弱智愚者。著名作曲家罗忠熔之子罗铮有一张典型弱智人的脸,他数学能力极差,扳手指做加减法也会把他难住,甚至对电话号码他也浑然莫辨。由于方向感差,若是独自在大街上,他就无法回家。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对音乐有着超常的领悟力,当这一点通过视觉艺术浑然天成地表现出来时,乐坛、画坛均为之震惊。凡接触过他作品的人,对此都深信不疑。罗铮开始画画是在1992年初,他偶然用毛笔在一张废纸上画了两个圆圈,罗忠熔觉得里面透露出一种天真稚拙的情趣,就把它挂在墙上。后来一位画家朋友看见了,也觉得很有意思,便建议让罗铮试画油画。罗铮的第一幅画是《爸爸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这幅画太传神了,简直就是罗忠熔那部音乐作品的乐思架构和内容。同样,罗铮所创作的匈牙利现代音乐大师利盖蒂音乐画,使利盖蒂在看到这幅画的彩照后大为震动,他认为罗铮对他的音乐理解得太准确、太深刻了。罗铮对音乐的理解不需要媒介就能直接深入到音乐里边去,没有人教他画画,他的画完全发自内心,是与“灵魂”的直接对话。吴冠中先生说:“你们不是画画的,根本不了解罗铮的绘画已达到何种程度!”因此,我们不能看不起任何人,包括那些弱智愚者。
“创造力人皆有之”的论断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它打破了有关创造力的天才论与神秘论。陶行知先生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这是我国教育家对创造学的重大贡献。事实上,无论是爱迪生,还是爱因斯坦,都坚决地否认存在天才的说法。爱迪生关于“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的论断,与“创造力人皆有之”是完全一致的,只要你勤奋,付出汗水,就可以成为天才。成功只垂青那些不懈努力的人。
国外的创造学工作者指出,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不止一个的专利型的创造设想,可惜的是这些设想未能付诸实施。因而,我们常会在看到市场上推出一种专利型新产品时闪过一个念头:这个创造发明,我过去不也曾设想过吗?是的,你很可能曾有过类似的创造设想,可是为什么创造发明没能在你身上实现呢?根源在于大多数人还未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创造力,所以真正拥有专利创造的人只是极少一部分。
第二、创造力是潜力
虽然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是创造力的性质是一种潜力,是潜力就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否则,它永远只是潜力,那你也永远只是个普通人,而不是人才。
从生物学理论的角度去探讨人脑的奥秘,对于我们开发人脑的潜力有重要启示。
从大脑的绝对容量、重量,脑与身体重量之比,神经细胞数目、密度等方面去比较,人脑并不比动物大脑有多大优势。
人与动物相比,大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脑中担负综合和创造功能的部位——前额叶的表面积占脑皮层总面积的比例较大。猫的前额叶表面占脑皮层面积的3%,狗7%,猴16%,人29%。而且,在人的进化中,还存在着上述两种比例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动物肌体的器官与组织在皮层上都有自己的投射区,投射区在皮层中所占面积最大的,猪为鼻子,马为鼻孔,羊为嘴唇,猴为手眼尾;但是人脑的大部分皮层表面,属于把脑的工作结合成统一整体的联合区,显然,联合区相对面积越大,智力、创造力、灵活度越发达。据芝加哥大学的神经学家丁赫里克计算,人脑的联合可能性已达到102783000个组合。人类的大脑结构改善、功能进化和庞大的组合可能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的基础。认识了人脑的特点和优势,就为人脑潜能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大脑潜能是否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呢?比如,是不是人的大脑容量越大就越聪明呢?显然不是。法朗士的脑容量仅1000毫升,而拜仑为2000毫升,两人都很富有创造性。
人与人之所以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主要是后天教育开发的结果,狼孩的发现就是有力的佐证。
其实,人各方面的潜力都很大。记忆力开发后也可取得惊人的成绩。锦州市记忆研究所对一名五年级学生进行快速记忆训练,仅四个月,该生便具备熟记整本《新华字典》的能力。德国牧师韦德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病弱的孩子,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才,韦德经过反复思考,制订了一个科学的教育计划。首先,他使孩子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同步进行。比如,他在孩子的眼前一边缓慢地晃动手指,一边说:“手指,手指。”很快,孩子就会说“手指”这个词了。孩子稍大点,他就开始给孩子讲故事,锻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并培养他的好奇心、求知欲。在韦德的教育下,这个先天不足的幼儿10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急中生智”则是人的智力与创造力的瞬间自发性开发的表现。美国运动员理查德·福伯斯11岁时,一次上体育课,孩子们排着队,一个接一个跳高。轮到他时,他的思想正在开小差,慌乱之中,他奔向横杆,却是面向老师,背对横杆,一急之下把老师教的姿势全忘了。他急中生智,顺势就地腾起,奇迹般地越过1.15米的高度后倒在沙坑里,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慧眼识英才,及时帮他完善了这种动作。经过多年训练,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他用背越式跳过2.24米的高度,打破了奥运会记录。
长期以来,由于创造本身的复杂性,创造力和创造过程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创造力被视为极少数人的天赋才能。直到1938年,奥斯本发起了用“智力激励法”进行创造力训练的活动之后,那种认为创造力是先天的,不能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的传统偏见才开始被打破。美国布法罗大学通过对330名大学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学生在有效创新方面,与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0%。虽然美国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较差,但美国的教育注意创造力的开发,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这是至今西方60%以上的重要科技成果都出自美国人之手(包括移民)的根本原因。
以上事实说明,创造力是可以开发的,开发与不开发大不一样。有位创造学工作者评论说:“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沉睡着一位创造大师。”如果你想成为创造的强者,那么,请你设法唤醒它。
第三、科学开发脑潜能
创造学原理告诉我们,创造力潜力无穷,开发创造潜力必须坚持左右脑同时开发。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虽然它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其中却包含着1000多亿个神经元。在这些神经元的周围还有9000多亿个胶质细胞。人脑的储存量大得惊人,从出生到老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能够记住从小到大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人的大脑每个神经元可与多达几千个的神经元建立接触联系,据此认为,人脑的信息容量比以上的推断还要大得多。
现代科学家认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仅运用了大脑能力的10%左右,也就是说,还有90%左右的大脑潜能被白白浪费了。而最新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以前人们对大脑的潜力估计太低,我们根本没有运用大脑能力的10%,甚至连1%也不到,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人能够发挥大脑一半的功能,那么就会出现无法想象的奇迹: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能拿到12个博士学位,这种假设一点也不夸张。意大利老人埃尔内斯托·德尔·特罗诺勤奋学习,78岁时在墨西拿大学医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题为“癌症及其一般性质”的论文答辩,从而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曾先后获得文学、历史、哲学和心理学博士学位。
人的创造潜力之大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事实上,大脑的奥秘至今尚刚刚揭开了一小块面纱。尽管如此,我们已可看到,人的大脑比当今最先选的计算机还要先进、复杂得多。有专家评论说,人的大脑虽小,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巨大系统之一,它可贮存五亿本书的知识,相当于一台有一百万亿个处理器的计算机。
神经生理学家们对人脑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一般人的大脑潜力仅利用了4%~5%,少数创造者利用到了10%左右。爱因斯坦死后,其大脑被保存下来,并被进行了研究。人们发现其大脑重量、细胞数亦与常人相仿,只是其脑细胞间的触突(细胞间起联系作用的)比常人要多。这说明他的大脑潜力比常人开发得多,但也仅达到30%的水平,还有极大的潜力。专家们的研究还表明,一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内大脑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如做梦)闪过的内语言与内形象,如果写成方案记录下来,则是一部约20万字的书。然而,其中仅有几百字或几千字具有创新价值。由此可见,人的思维活动绝大部分是在无控制状态下进行的,因而也就谈不上最佳控制状态了。这些例子均表明,人的大脑潜力极大,创造力开发大有可为。
既然创造潜力如此巨大,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科学地开发创造潜力呢?
美国的斯佩里教授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左脑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感觉,是理性、语言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逻辑、分析、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进行有条不紊的条理化思维,即逻辑思维;右脑支配左半身的神经和感觉,是没有语言中枢的哑脑,但有接受音乐的中枢,主要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具有类别认识、图形认识、空间认识、绘画认识、形象认识能力,是形象思维。由此可见,大脑是有区域划分的,但活动又是交错互补的。
过去,人们认为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因而只重视对左脑的使用与训练,传统教育就是主要围绕左脑的功能搞开发,致使右脑一直处理待开发的状态,人脑的创造潜力发挥自然十分低下。那么创造潜力应该怎样开发呢?重要的一条便是大力开发右脑,切实开展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训练。今天的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右脑有着不同寻常的功能,它是进行创新活动的中心。人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开发自己的右脑。
总之,创造力原理的三句话是相互联系的,应对其全面认识,综合理解,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创造实践。目前,学术界已经给予了这三条创造力基本原理十分高的评价:“创造力人皆有之”被认为是20世纪心理学的重大成果之一;“创造力是潜力,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已被公认;“创造力潜力无穷,必须同时开发左右脑”的理论提出者——斯帕利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三句话是真理。真理都是朴素的,但是它们一旦被人们真正认识,就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引发了一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创造力原理的提出,对真正认识它的人来说,必将激发一场自我革命,即认清自己创造力开发的现状,并成功地走上创新之路。
致力于伟大复兴的中国,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创造力的开发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创新积极性,使他们从一个平凡的人成长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学原则就必须是开放式、启发式的,同时还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愉快教育。
在教育内容上,要全面开展知识教育、思维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育、有效学习教育、学科渗透教育、美育艺术教育、社会生产与生活参与教育、未来教育及个性教育。在具体教育方法上则没有一定之规,但需要有创造性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左、右脑同时开发。
当今时代,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运而生,就是为了代替人的逻辑、计算、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些恰恰都是左脑的工作。所以,今后高素质人才必须把其用脑的方向转向计算机无能为力的综合判断、制订远期计划、创造发明、奇思妙想的工作上来,充分发挥右脑直观、综合、形象思维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注重使用和锻炼右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