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上,并不是万事如愿哪!康熙正在感叹,忽然一阵喊杀声从远处传来,康熙急忙拔出宝刀,带几个侍卫,寻声赶去,赶到西华门,见一伙歹徒正在和侍卫们格斗,来势十分凶猛。带头那人正是杨起隆,他一见康熙提刀而来,便张弓搭箭,对准康熙,弓开满月,正要放箭,只见一道白光,杨起隆右手鲜血飞溅,箭一偏,从康熙头上擦过,几个待卫扑了上去,一群喽罗拥过来将杨起隆救走。
杨起隆手上负伤,往外逃窜,被不知那来的三、四十个尼姑装束的女兵挡住,这时康熙带人追来。两边夹攻,杨起隆这一伙乌合之众,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被打退了。
这些尼姑兵给皇上叩头,康熙看那领头的穿一身粗布尼装,质朴俊美,气度不凡,再一细瞅,不觉惊喜交加,动情地喊一声“苏麻喇姑!”
那人正是苏麻喇姑,她双手合十,说道:“皇上,小尼出家,取名妙慧。”说完,他看了康熙一眼说:“皇上,没伤着吧?刚才我看见杨起隆向皇上射箭,我甩出一支袖箭,可惜没把他射死。”
“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么高的武艺?”康熙问。
妙慧淡淡一笑,说:“骑射乃满人立国之本,小尼怎敢忘了根本。”
康熙又问:“你们怎么能赶得那么巧呢?”
“不知何人给小尼送了封信,说杨起隆近日就要刺死皇上,小尼带着会武的众姐妹下山,想助皇上一臂之力。”说到这里,妙慧行礼道;“贼人已遁,万望皇上小心为是,小尼告辞了。”
康熙一听急了,苦苦相留,妙慧眼里闪着泪花,说:“皇上,小尼已答应太皇太后不再见皇上,这次已是破格了的。”说罢带众尼向宫门外走去。
康熙见怎么也留不住,只好送她出门,刚迈出宫门,一支冷箭从门后射来,妙慧眼快,一下子侧身挡住了康熙,自己却中箭倒地,侍卫们赶上去,把那门后的逆贼砍成了肉泥。
康熙抱起脸色苍白的妙慧,一声声喊道:“苏麻喇姑!苏麻喇姑!……”
妙慧慢慢地睁开两眼,只说了一句:“皇上,我快活。”面带微笑,合上了眼。康熙如万箭穿心,悲恸欲绝。
后来,官兵抓住了杨起隆,康熙立刻下令将他凌迟处死,替苏麻喇姑报仇。
康熙一辈子也没忘记苏麻喇姑。
乾隆留对联
乾降年间,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采矿业、纺织业发展较为迅速。清政府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等各地设织造衙门,派内务府亲信前往管理。这些派出大臣,依仗朝中有人撑腰,大肆吸吮民脂民膏,贪得无厌,个个敛财巨万。乾隆皇帝并不声张,为了解民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贪官污吏们的丑恶嘴脸,先后三次下江南微服出访。
乾隆6年(174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经洛阳至徐州,到泗洪,过明光去南京,一路无人认得,一路留下无数神奇的传说,在过明光时就有乾隆留对联的传说。
相传,这日乾隆爷原安排在泗浦古道,又名“江淮中道”去浦口,不知怎的糊里糊涂踏上了古招信至濠州的驿道。沿女山湖南岸,一路感叹大自然赋予这片神奇土地瑰丽风光,路经桑大郢(明光市大郢乡)觉得有些口渴,便到村里讨水喝。刚进村就见路旁一桑姓人家门前人声鼎沸,门庭若市。乾隆爷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就朝人堆处走去。原来这桑家建房正上梁,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庆贺,前来庆贺之人大都携带礼物。门前桑家主人身着马褂长衫,笑容可掬迎接前来贺喜的亲友。桑家主人见乾隆爷面生,互相礼罢,乾隆爷主动向主人说明来意,桑家主人生来爱交天下朋友,便客气地请至家中用茶。乾隆爷也客气地说:“主家不必客气,我喝碗白水便走。”桑家主人道:“哪里话,进了桑家门,就是桑家客,我这备有好茶,客官请品尝。”说着招呼家人为客人沏茶。客堂里还有两位先生,是桑家特意请来写上梁对联的,一副对联,两个先生,他们互相谦让,谁也没好意思动笔。推让了一会,一位姓汪的先生说是内急先方便一下,那位李先生见汪先生出门,也不好意思留下,找了个借口便离开了。桑家主人跟着出去送两位先生,客堂里就剩下了乾隆爷一人。乾隆爷见文房四宝放在桌上,手有点痒痒。心想:这乡村的先生就是酸劲大,这有什么可谦让的。乾隆爷喝了大半壶茶,见还没有人来,起身欲走,转念一想,这家主人大方、热情、好客,有文房四宝在此,何不留下一副对联以谢主家的半壶茶,于是提起笔饱墨挥毫写下一联:
上梁正逢黄道日竖柱巧遇紫微星
接着为中梁写下:“乾元亨利贞”五个大字,写完后乾隆爷用茶壶压在联上角。乾隆爷怕露了身份,便起身出门。桑家主人正在门口招呼着前来祝贺的亲友,见过路之人茶饱要走,赶忙跑过来说:“因事多,在下没有陪客官,失礼了,请客不如遇客,既遇上了也是有缘,不如留下吃了饭再走。”乾隆爷拱拱手道:“先生客气了,我还赶路,谢了!后会有期。”桑家主人确实事多,认为一个过路人走就走吧,于是也拱拱手道:“客官慢走,后会有期。”桑家主人和乾隆爷哪里还有什么“后会有期”唷!皇帝爷哪有那么好见的唷!
汪先生方便后又回到客堂,一看对联已写好,那字雄浑泼辣,刚健清新,那意思更是精妙无比。心想这李先生的水平怎么提高的这么快。正在这时李先生回来了,一看汪先生手中的对联,从字到意,越看越惊讶,不由自主地说:“汪先生这般水平刚才还谦让,我要真的写了,还不羞煞我也!”汪先生听李先生这么一说,再细看对联,方才猛然大悟,慌忙出门要追那过路人,过路人早已走远。二位先生把此事告之桑家主人,桑家主人一拍脑门后悔道:“我真无用,真是有眼无珠,见他那貌相决非凡人。”
乾隆爷走了,但在桑家留下了墨宝,消息传开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观看。桑家主人把此对联留作传家之宝,多少年过去了,现在乾隆书写的真迹早不知下落了,但此联至今还在明光市城乡流传。
刘罗锅智告贪官
一天傍晚,乾隆皇帝来到午门散步。抬头一望,只见午门至正阳门那段御道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处已磨损得坑坑洼洼,觉得有失皇家体面,非整修一下不可。于是他便令和坤承办此事,让他造出预算,限两月之内竣工。和坤得皇上宠信,但贪婪成性,是个雁过拔毛的角色。他奉旨之后非常高兴,觉得又得了个发财的良机。
三天后早朝时,和坤就带本奏道:“皇上,这段御道确实有碍观瞻,必须全部换新。由于所需石料要从数百里外的房山采办,石匠精雕细刻,故而工程浩大,即使从紧开支,至少也需白银十万两。”乾隆皇帝二话没说,立即照准。
此后,御道旁立即搭起了不少工棚,并将御道两旁用草苫遮住,数百匠人叮叮当当地日夜干了起来。结果,不足一月,御道就提前峻工了。
乾隆皇帝在和坤陪同下一看,果然见御道平坦,焕然一新,不由龙心大喜,连声赞好。
次日早朝时,乾隆皇帝就当众宣旨:“和爱卿这次主修御道,夜以继日,既快又好,提前一月完工,劳苦功高,朕赏你白银一万两,再升官一等。”
和坤得意洋洋,名利双收,连忙谢恩。
谁知过了没几天,此事的底细被刘墉无意中发现了:原来和坤根本没有去房山采办石料,只是将原来的石块撬起来,令石匠在反面雕刻了一下,把下面的路基平整后,一铺上便跟新的一样。因此,工期缩短,成本又省,总共只花了一万两银子。
刘墉便决心将它揭露出来,让和坤当众出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