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力特穆尔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杨渊海一跃从桥下跳出来,一剑刺去,正中他的腰部。杨渊海又连刺数剑,这个惯使阴谋诡计、作恶多端的坏蛋,伸伸腿,完蛋了!阿盖见仇敌已死,不禁发出一阵凄冽的笑声,说:“阿奴呀,你有了这样一个忠义的朋友,给你报了仇,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啦!”说罢,她取出孔雀胆酒,一饮而尽。杨渊海要拦也来不及了。
一直隐在树后偷听的梁王,看得清清楚楚,他不顾一切地跑过来,想挽救阿盖,可是已经晚了。杨渊海恨不得杀死这个昏王,阿盖说:“这不能全怨他。”杨渊海只得罢手,毅然投奔农民军去了。梁王又悲痛又悔恨:由于自己的愚昧多疑,中了奸人的诡计,使儿子、女儿、女婿都死了。想到这些,他痛不欲生。这时,矢拉身带箭伤,跑了回来。
矢拉报告说:“四门大营杀成一片尸山血海,四处起火,平章府已烧成灰烬,火势愈来愈猛,无人扑救,眼看王宫也要化为灰烬了……”梁王远望着王城,无限沉痛地说:“完了,一切都完了!”他预感到元朝的江山,完全到了末路了。划粥割齑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唐伯虎赖阁老唐伯虎虽是才子,可他很清廉,这年快到年底了,还没银子用。心想,当朝阁老和我住的很近,就从他那里弄些年本吧!略加思考,提笔写了一付春联,差人给阁老送去。阁老听说是唐伯虎赠送对联,非常高兴,赏了来人三十两银子。
打发唐府佣人走了以后,阁老打开对联仔细观赏。见上面写着“今年真好晦气”。每个字都有碗大,下面写了两个芝麻大小的“全无”,阁老眼花没有看见。心想:“今年真好倒不错,怎么又加个晦气,这不是“今年真好晦气吗?好个大胆唐伯虎,怎么大年上门骂我,我还赏给他银子,岂不欺我太甚。干脆去面君,叫皇上重重惩罚他。”于是,拿了对子上了八宝金殿,给皇上叩头奏道:“吾皇做主,大胆狂徒唐伯虎,无视皇上,辱骂朝廷命官,太不象话了。”皇上问:“到底是怎么骂的?”“他给我写了付对子,人家都说些吉利话,他骂我倒霉,请您过目。”皇上接过对联一看,所说不假。心里话:唐伯虎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大年临近你怎么写这样的对子给阁老?就宣唐伯虎上殿。
唐伯虎来到金銮殿,说:“万岁我主,何事宣我?”皇帝说:“你怎么无缘无故写对联骂阁老?他是朝廷大臣,你要尊重他才是。”唐伯虎说:“阁老一定误解了,我哪能骂他。”“这不是你写的朗朗大字吗?还再狡辩”。随手递给了唐伯虎。“这对子不会有错的,我这“今年真好,晦气全无,怎么是骂人呢?”皇帝说:“哪有全无两字。”“这不有两个小一点的字吗?”皇帝一看果然有两个较小的字“全无”。说:“那么一丁点就算啦?”“大字算字,小字不算字吗?要写一封文书必须一张纸写一个字吗?”问得皇帝闭口无言,唐伯虎又转问阁老:“阁老,我好意给你写了付对联,你倒说我骂你,还告到皇上这里,你说咱们怎么办吧?”皇帝一看,事情不大好办,就推脱说道:“你们的事,你们自己办吧。”唐伯虎就拉着阁老来到金殿外,悄悄地说道:“这事坏了我的名声,本来我不能给你善罢甘休,因为马上要过年了,我也不给你过多的纠缠,你就赔赏三千两银子吧。”阁老没法,只好拿了三千两银子给他。
东坡抄书
一天,朱载上兴致勃勃地去看望苏东坡,可过了好一会儿,东坡才急急地走出来。朱载上问道:“先生在忙什么呢?”东坡答道:“在抄《汉书》呢。”朱载上不解地问道:“像您这样的文豪还用得着抄书吗?”东坡说:“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第一遍,抄开头三字;第二遍,抄开头二字;第三遍,抄开头一字就可以了。”朱载上感到很新奇,忙起身施礼:“您能将您所抄的东西让我看看吗?”东坡就命仆人从书几上取下一册递给朱载上,但朱载上左看右看,看不明白。东坡就说:“你念一个字,让我背给你听吧。”朱载上随口念了一个字,东坡略一沉吟,便逐字逐句地背出了数百句,并且没有错字漏字。连试数次,次次如此。
东坡解释说:“我抄书的特殊效果就在于抄一、二、三字作为提示,背书时便可滔滔不绝。”
苏轼夜半放歌
苏轼被贬湖北黄州后,黄州的徐郡守虽有监督苏轼的责任,但他认为苏轼是个人才,因而对他很好,任由他自由自在地往来于附近各地。
有一天,苏轼在东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糊里糊涂地独自返回住地临皋。他醉醺醺地回到临皋时,早就半夜三更,夜深人静了。这时,他戴的帽子也不知丢到哪去了。只见他披头散发,歪歪斜斜地走到门前,敲了半天门也没开。他侧耳一听,听见家僮鼾声如雷,睡得正香呢。
于是,苏轼站在门前,对着夜空,放声高唱起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早晨,黄州的大街上就传说苏轼昨夜唱完《临江仙》之后,就把帽子挂在江边树上,乘坐小舟走掉了。徐郡守得知消息,大惊失色,认为在自己管辖的黄州走失了“罪人”苏轼是重大失职,还要被追究责任。为了落实这个消息真实与否,徐郡守赶忙到临皋察看,原来苏轼还酒醉不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