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南唐皇帝李煜
公元960年,后周负责守卫京城开封的将领赵匡胤突然发动兵变,从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
当时,宋朝周围分布着好几个割据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决心把它们逐个消灭,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从公元962年起,宋朝的军队先后讨平南平、后蜀、南汉等国,对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南唐政权构成了包围的形势。
南唐皇帝李煜,史称李后主,是一个擅长琴棋书画,喜欢写诗作词,而对军国大事一无所知的人。他从小长在深宫,住的是凤阁龙楼,吃得是山珍海昧,过着极其豪华奢侈的生活。
李煜的妻子大周后娥皇,不但容貌美丽,而且精通音律,很有文才。可是李煜并不满足,经常和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私下相会,长期陶醉在春花秋月、歌舞声色之中,完全把国家的兴亡和安危丢在脑后。
面对宋朝的严重威胁,李煜根本不去作抵抗的准备。他百般讨好宋朝,每当宋朝在其他地区作战胜利或有喜庆等大事时,他就从民间搜括大量金银财宝去进贡祝贺;后来又主动上表要求去掉南唐国号,降为宋朝的附庸。
可是,屈辱苟安并不能改变宋朝灭亡南唐既定政策。公元974年,赵匡胤派人通知李煜,要他到开封朝见。李煜不敢前往。赵匡胤就以此为借口,命大将曹彬等率领十万大军征讨南唐。
声势浩大的宋军分乘几千艘战舰,从荆南出发,沿江东下,一路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公元975年二月,宋军已经到达秦淮河,把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围困得水泄不通。
敌人大军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昏庸透顶的李煜还整天躲在后宫同和尚道士们讲经说法,一点都不知道。
有一天,他出外巡城,看到金陵城外漫山遍野都是宋军的旗帜,这才如梦初醒,下令抵抗,但已经太晚了。十一月底,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攻陷金陵。李煜当了俘虏,被押解到开封去。
赵匡胤在明德楼前召见了穿戴白衣帽待罪听命的李煜,封他为违命侯。这是一个何等屈辱的称号!从此,李煜就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安置在开封城里,度着极凄凉悲苦的余年。
在这幽居异乡的岁月中,陪伴着李煜的唯一亲人是当年美丽动人、而今日益憔悴的小周后。每当春花烂漫的佳日和秋月皎洁的良夜,触景生情,多少往事一起涌上心头,不能不使李煜感到无限的辛酸和悔恨。
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继位。赵匡义生性忌刻,经常派人监视李煜的起居行动,有一次甚至单独把小周后召进宫去,第二天才让她回来。这件事使李煜精神上受到很深的刺激。
一个初春的夜晚,月光如水,东风拂面。李煜独坐在小楼上遥望着远在江南的故国,通宵不能成眠。第二天,他把自己痛苦的心情写在一首著名的《虞美人》词里,其中有这样两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的这首《虞美人》词以及其他一些思念故国的作品,传到了赵匡义的耳中。他感到一个亡国之君如此不安分,这是不能容忍的。公元987年七月七日,赵匡义以祝贺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为名,派人送去药酒把他毒死了。
梁武帝赐“觃”字
“觃”字,是只为浙江省富阳的一个村庄而造,连字典上也是这样解释的。可在民间,传说这个字还是梁武帝萧衍赐的呢。
南朝齐建武年间,战事四起,齐将萧衍在一次争战中惨败,被敌军逼到了悬崖边,搏斗中,他一脚踏空,跌了下去,昏迷中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到他醒来,见是躺在一间茅屋的床上,一位姑娘正在为他细心地换药,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追问中,萧衍才知道,是姑娘的父亲救了他生命。原来,姑娘姓李,名翠云,她父亲李昌林,浙江富阳人氏,住在一个酷似燕子嘴,名叫燕口的村子里。李昌林医术高明,而富阳的县官患有腰痛病,多处就医无效,得知李昌林的医技后,派人把他请到县衙,经按摩扎针,又服用了几帖药,三天后,竟不疼了。李昌林说,这是陈伤,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根治的,还需慢慢调治。后来,县官升迁,硬要让李昌林跟他一起走。李昌林没有别的办法好想,妻子早亡,身边只有一女,自然不能让她独自一人留下,只好带着女儿,和县官来到建康。哪里想到,半个月前,那县官犯事进了监狱,父女俩闻讯后怕受牵连,悄悄逃到了乡下。可身无分文,回不了老家,李昌林打算为人治病,积攒盘缠后再回乡。这几天先到山上采一些药材,暂时耽搁在山脚一间无人的茅屋中。今天正在悬崖下采药,突然掉落一个人来,跌在柴草上。李昌林过去摸了下心口,还在跳,连忙急救,并把他背回到茅屋里。
半个月后,他们也来到建康城外,租了间房子,李昌林开始为人看病了。在李翠云父女的精心医治照料下,萧衍的伤很快痊愈了。一段时间的接触,萧衍和李翠云产生了感情,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了,可男子汉总不能缠绵在儿女情长之中,萧衍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李昌林也已看出来了,就索性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了却了一件大事。
这一来,萧衍的心也定了,婚后的第五天,他依依不舍地走了。回到军队后,萧衍也经常抽空来看望他们。这时,李翠云已有孕在身了。
建武四年(四九七年)十月,北魏孝武帝乘南齐内乱,率兵大举南伐,齐明帝命萧衍出兵抵抗。此时,外侵内乱,作为都城的建康,也不安稳了,灾难深重的百姓纷纷逃亡,流离四散。李昌林想,还是老家安稳,提出先回富阳隐居。萧衍想想也有道理,自己要出征,又顾不得他们,就雇了辆马车,让他们先回燕口村暂避战祸,到平静后再去接他们回建康。
李翠云的堂叔是做土纸生意的,常年奔波在建康等地。半年后,李翠云请堂叔带了封书信给萧衍,说是生了个儿子。得到喜讯,萧衍非常高兴,可自己转战南北,也还不能去接他们。永元二年(500年)秋天,萧衍又收到了李翠云托堂叔带来的一只小小的锦囊,里面有只玉雕燕子,还附上一封信,说是老父已病故,自己患了绝症,命在旦夕,儿子已托人扶养,今带来玉燕一只,和儿子身上那只是成对的,以后可凭玉燕,父子相认。
堂叔说,在他出门的前三天,李翠云已离开了人世,是乡亲们为她办理后事的,他离家也已一个多月了。萧衍想到富阳带回儿子,可这个时候,南齐朝政紊乱,皇宫内的争权夺利更加厉害了,他一时也脱不开身。
后来,萧衍虽然又娶了妻室,但好长时间没有生育,这使他更加思念没有见过面的儿子了。
公元五零一年,萧衍乘南齐君臣相互残杀、政局混乱之际攻占建康,并于次年称帝,国号梁。待江山坐稳后,梁武帝决定亲自出马寻找儿子了,好在建康距富阳也只有几百里路。一路而来,过了富春江后,梁武帝只带了几名心腹,微服私访来到了燕口村。可是,问了村人,谁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这也难怪,萧衍是位将军,出生入死,经常与人交战,肯定有仇敌,如果让外人知道,还不被杀?所以,李翠云父女多了个心眼,回村后从没有对人提起过。直到父亲年老卧床不起,自己又患了病,李翠云才悄悄地告诉了堂叔一家。现在,李翠云的堂叔经销土纸去了江苏一带,梁武帝又不知道内情,在燕口村民中当然问不到音讯了,他们只得在村里暂时住了下来。傍晚,梁武帝带了个心腹太监,闲步来到村南的双板溪口,看到一位白发老妪正在溪中洗涤男童裤衫,看来是六七岁的儿童所穿。算来,自己的儿子也是这个年龄了,梁武帝岂能放过,连忙过去,借口向老人讨茶水,想弄个明白。老妪洗好衣衫,只得带他们到了家里。
茅屋里有个男童,正和自己小时候一个模样,梁武帝眼睛一亮,心中暗暗高兴,就向老妪道明了真相,并拿出了那只玉燕。老妪就是李翠云的叔婆,受侄孙女之托,抚养孩子。看到那个的玉燕,连忙和挂在男童脖子上的一比较,毫厘不差,知道是孩子的亲生父亲来相认了。
第二天早上,梁武帝要走了,把老妪也带去。直到这时,乡亲们才知道了事实真相,纷纷前来送行。梁武帝一高兴,就叫人拿来文房四宝,写下了村名,可是,他把燕口的“燕”字写成了见子二字合成的“觃”字,意思是他在这里见到了失散的儿子。帝王赐字,自然不得违抗,就这样,燕口村就成了觃口村,这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字典中也多了这个字,除了作浙江富阳的村名外,别无他意。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