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经验互补。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不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常常对班级、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解决;也有不少教师因对此类问题处理不当,效果不佳或适得其反而愁闷。这与这些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有重大的关系。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机智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训练、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在组建教研室的年级组时,应考虑教师的工作经历,使教师之间在经验上具有互补性。这样做既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
第三,年龄互补。年龄互补的实质,是在不同年龄的教师在经验、精力、体质、心理、阅历等方面的互补。老教师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处事老练,年长望重,但有时容易受精力、体质的束缚;青年教师富有朝气,精力充沛,敢闯敢干,但缺乏磨炼,实践经验不足;中年教师具有老年和青年教师的优点,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因此在选配教研室(组)、年级组教师人选时,应做到“老、中、青”三结合,使教师群体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年龄结构,以便使这个群体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在教研室(组)队伍建设方面,更应如此。否则,都处于一个年龄段,一方面有可能使教师产生相互不服的内耗力,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受人员定编的限制,青年教师补充不进来,影响教师队伍的后劲。
第四,个性互补。教师之间不仅存在着能力、经验、年龄差异,而且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的气质、性格、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心直口快、热情洋溢;有的沉稳内向、工作严谨;有的爱好广泛,有的兴趣专一;有的刚强、果断,有的温和、寡断;有的精细、耐心,有的粗疏、急躁等等。教师的个性不仅使工作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对工作成效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教师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配备教研(组)、年级组成员时,应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使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第五,品德互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经历、工作经历,都受过各种不同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影响,因而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一个教研室(组)或年级组中居于主要地位(主任、组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师以及资格较老的教师,他们的品德如何,往往能对其他教师产生重大的影响。许多刚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正是从老教师、居于主要地位的教师身上,看到了自己缺少的优秀品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等等,从而以他们为榜样,使自己在思想品德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有不少老教师从青年教师身上,看到不少自己需要的东西,如勤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等,从而使自己变得“年轻”一些。至于各个教师之间,通过多方面的经常接触,相互交流思想,在思想品德方面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因此,在配备教师时,应考虑品德的互补性,使各个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品德互补作用。
五、群众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
(一)让教师参与学校总体目标的制定。这有利于使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每个教师的工作联系起来,激发教师为实现学校总体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
(二)吸收教师(通过教师代表大会)参加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
(三)利用各种形式,如讨论会、座谈会、联欢会等,使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经常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四)学校校长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协调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五)学校校长在调节学校内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各种矛盾时,要以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为中心,使教师之间的关系服从于学校的共同目标,不能为迁就某些人而牺牲学校的奋斗目标。
六、按劳分配原则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节教师之间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是调节教师之间关系、调动教师积极性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当前社会阶段,劳动仍是人们谋生手段。因而,劳动和物质报酬之间的关系,必然在教师心目中产生是否受到尊重、是否公平的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物质利益上(工资奖金发放、住房分配等)坚持公平合理的按劳分配原则,是调节学校人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节)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一、积极性概述
在学校中,我们常常看到两个教师能力相仿,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相近,但工作成绩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这里起作用的因素乃是教师的积极性。
(一)什么是积极性
什么是积极性?积极性是指心理的能动状态,它包括思想认识水平、情感深浅程度、意志努力强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表现在:对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强烈的愿望和行动;对完成工作任务争取优秀成绩有坚定的意志,具有改善工作的创造精神和关心、帮助别人的主动性。
(二)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积极性是教师诸因素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能动因素。调动了积极性,不但能做到通常做不到的事,既发挥了潜力,而且改善了教师的其它品质。如果挫伤了积极性,将对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如何激发保持教师的积极性,就成了学校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事。
(三)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源泉
人的积极性从哪里来的?人们曾经为此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主张积极性的源泉在本能,而本能是遗传的;有人主张积极性的源泉完全在外部,人消极地受环境决定,所以积极性要靠外力推动;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需要在主观上通常是以一种不满足之感,或者对某种对象及现象的必要感的体验。而人的主观需要又是客观现实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其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按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先天需要和后天需要。先天需要包括内部稳定性需要、回避危急的需要、性的需要、内发性需要。这是所有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后天的需要是在先天需要基础上派生的,习得的。它包括物质的需要(关心生活资料的生产)、精神的需要(认识和美的享受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对劳动、交往、社会活动等的需要)。
当需要的强度达到某种水平,它就成为愿望。在一定的诱因条件上,即和需要相适应的客体出现时,愿望变成了动机。在提出和行动相应的目的的情况下,动机才唤起人们的行动。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多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查,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作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说。他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①生理需要,指衣食住等;②安全需要,指秩序和对身体的安全保障;③社会需要,指希望属于某一团体或组织,给予或得到同事的友谊等;④自尊需要,指自尊心和荣誉感;⑤自我实现需要,个人要求发挥他高度的才能,如科学家要做出伟大的发明创造,音乐家要演奏好乐曲,将军要打胜仗,教师要培养杰出人才等。这是一种高级的需要,是要求最充分地发挥一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以上五种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一级一级上升,总是低级需要满足后再上升到高级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它对利己主义的世界观的宣扬,关于需要的本质是本能的观点,关于需要层次划分的机械主义色彩,不提需要动机的斗争等,都说明这个学说并非如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特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我国,绝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将在实践上带来危害。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把人的需要分析得较为细致,而且从低级到高级的总趋势是符合人脑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当我们做教师的工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时,就要考虑不同的人和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的需要的不同层次。特别是它的主导需要的思想,更启发我们抓主要矛盾,以预测行为、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方法
(一)政治思想推动法
思想推动包括信仰、精神鼓励,也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思想、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补偿物质的匮乏。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可为此而舍弃物质利益以致生命。长期以来,我们一贯重视思想推动。在群众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
一个人的革命理想和爱国精神是他的一切行动的主要动力。谁要是能把自己的平凡工作与共产主义事业、祖国四化联系起来,他就有使不完的劲。当然这种联系并不靠空洞的说教,即所谓“思想大发动”。对一个教师来说,他的信仰就落实在对教育事业的态度上,我们认为,热爱儿童就是热爱祖国的未来,愿为教育事业干一辈子,就是为共产主义献身。
为此,校长对于教师的社会作用、阶级属性必须有个科学的明确的认识:要采取种种有效措施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做好在教师中建党提干的工作;注意在工作中尊重老年教师,依靠中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
近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十二大建设精神文明把教育作为战略重点的决议,使教师的政治待遇出现了完全崭新的面貌。一九八五年一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号召整个社会都尊重教师,这更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经济福利推动法
有的同志一看到经济福利,就联想到物质刺激,联想到经济主义,其实这是被十年浩劫搞乱了的糊涂观念。关心教师生活,这是党一贯的教导。我们要处理好经济福利与思想工作关系,使二者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1.要充分利用调整工资这一具体形式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要有适当的物质鼓励。
3.举办多种福利事业。
4.关心教师生活,保证教师一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可是这个问题至今未引起某些领导同志的应有注意。有的认为这是总务后勤部门的事,第一把手还要去管这些婆婆妈妈的事吗?有的认为现在国家有困难,全部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是不可能的。我们承认,我国国民经济还比较落后,有些问题也不是基层领导所能解决得了的,但下列工作应该做好:了解教师的物质生活现状和他们最为迫切的物质需求,对他们的困难和处境表示同情和关怀,心中要有一个逐步解决的通盘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从现在起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尽可能使教师一心工作,无后顾之忧。
(三)社会关系推动法
一个学校不仅仅是个教育单位,而且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机体,处理好学校中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对教育工作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1.教师的人事调动。一个学校教师过多过少,该调进的调不进,该调出的调不出,或由于教师结构不合理,一些同志不能从事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称的工作,都将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为此,就必须掌握多类专业和不同能力等级的教师数量、结构、转向、补充、调整、减员的确切情报,根据这些情报,与人事部门一起对教师的流动作合理的调整。这种调整还包括对新教师的量才使用和工作任务的合理分配。
2.实行民主集中制。对群体的管理方法通常有强制性的方法,自由主义的方法,民主的方法。经验证明,民主的方法最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因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领导者广泛吸取群众意见,拟定、通过和实现有关的决定,集体讨论、协商和监督的形式得到了最充分的运用。但是选择哪种方法却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教师的组成。领导者本身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工作任务的内容和完成期限及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情况。所以在民主集中制的范围内,方法的侧重点可以转移,既可加强其强制的一面,也可扩大其民主的一面。
管理实践及研究表明:让普通成员以不同形式参与制定本单位的目标,决定集体发展的计划与改革,对工作的推进,士气的提高,组织的巩固,心理气氛的改善,都有莫大的作用。国外的一些管理学家提出“参与管理”的概念,以此作为激发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其实这种形式与我们的民主管理有相同之处,它能增强动机强度,满足心理上的自主需要,促进集体关系的和谐,增强义务感和责任心。
3.宣传鼓动。这种方法用于推行和解释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用于鼓舞政治热情,提高责任感,形成信念理想。如对党的十五大文件、九五计划、党关于教育科学及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的论述的大力宣传,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现代的科技进步的条件下,这种宣传还应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的宣传,对教育科学的最新成就、先进教师的新鲜经验的宣传。在这方面,讲课与辅导、展览会、观摩教学、比赛会、经验交流、组织先进教师巡回演讲队,都是有效的方式。
4.榜样和舆论。前者是通过个人的模范作用,后者是通过集体来鼓舞积极性的方法。
某校教师整天忙于工作,甚至连同事间在一起谈谈心的时间都没有。要问这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如此长期努力,他们一致反映:看看老校长,我们不干说不过去。老校长为教育事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重病缠身还一心扑在工作上。教师们说,只要每天看到他在办公室里走走,我们心里便热乎乎的,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可发现,有的教师在A校工作一般,而调到B校后,就像换了个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看到周围的同志都是这么干的,不由自主地跟了上来,这就是舆论、校风和士气的作用。
(四)管理心理推动法
1.心理的相容性。所谓心理相容是指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和协调。首先,思想统一、责任感、事业心是心理相容的主要因素。工作关系与个人关系两者之间可能出现某种协调,但也可能出现矛盾。教师间在工作上互相合作,相处关系良好,这对工作是有利的;反之,他们经常发生冲突,就会大大削弱工作效果,降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