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增强单位的内聚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按照促进单位内聚力的五个因素来进行管理:一是要具有不断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就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二是管理的要求与压力要适度,要求是大多数同志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压力是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这样就能够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具有和谐的气氛;三是要不断提高单位的地位,经常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这样就能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四是群众需要的满足能够依赖本单位,这样就可以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感;五是将大的单位划分为一些小集体,这样就便于群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创造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条件。单位的内聚力增强了,就能够产生大家都在单位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单位的吸引力。
行为科学还对领导方式进行了研究。将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也有人以执行任务为一个坐标系,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一个坐标系,来确定不同的领导方式。
更有人提出权变的领导方式,主张根据不同的对象、客观环境和自己的主观可能,选择最佳的领导方式,例如,按照对象“成熟”的不同程度采用“以现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这可以把领导方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当被领导者很不成熟时,比如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班主任,领导者可以在工作上严可知要求,具体指出应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在关系上采取“集权型”,多管一些。第二个阶段,当被领导者逐渐走向成熟时,领导者可以在工作上关心,给予支持,严格要求;在关系上友好和尊重,关心其生活。第三个阶段,当被领导者熟练后,比如能熟练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规范要求和方法以后,领导者可以在工作上充分信任,放手发挥其才能;在关系上采取“民主型”,多协商和关怀。第四个阶段,当被领导者完全成熟后,领导者可以在工作和关系上都不必多费心思,充分信任,放手让被领导者发挥创造性。这时,领导者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工作上。
三、目标管理的方法
目标管理是美国学者杜拉克1954年提出的,至今已经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形成了一种现代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德育领导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上级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经过一定的科学分析和预测,发扬民主,与群众共同协商,确定本校长期、中期、短期的德育目标。然后将整体的德育目标层层分解,逐级展开,形成政教处等部门,党、团、队等组织,各年级、各班级乃至个人的德育目标。从而制定规划和计划,组织大家实施,最后以目标的达到程度进行评价总结,这是一种面向未来和追求成果的管理方法。
德育目标管理有利于确定学校的管理方向,具有导向作用。目标是人们预期的成效和结果,这就为学校德育发展绘制了一个蓝图。根据这个蓝图大家就能心中有数地开展工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德育管理目标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形成整体合力。目标经过民主协商,与大家的需要相结合,成为每个人追求的方向,就可以形成群体的动机,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目标只是指明了最后工作的成效和结果,而在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上限制较少,可以使大家放手地主动工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目标虽然要层层分解,但每一层的目标都朝向学校的整体目标,使大家的工作形成一股合力,从而减少内耗。德育目标管理有利于对工作的检查和评价,使工作过程成为一个控制过程。目标除了包含着成效和结果之外,还包含着衡量成果的标准、完成的时间以及各自应负的责任。这样就可以按照目标,利用检查手段,使整个工作过程成为一个可控的封闭环路,从而提高工作质量。由于有了标准,就更便于评价和考核的进行,使奖惩和总结具有了明确的根据。
德育目标管理的过程和实施程序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二是分解和展开目标,形成目标体系;三是依据目标开展工作;四是评价总结。首先学校的德育领导者要收集校内外的德育信息,与有关人员特别是有经验的德育工作者和专家共同研究,针对学校的关键问题,预测德育的发展方向,提出德育目标,并且对此目标进行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其次通过民主协商,将全校德育目标逐级分解和展开,落实到每个部门,组织、年级、班级和个人,形成目标体系,制定出规划和计划。第三个步骤是各部门、组织、年级、班级和个人依据德育目标开展工作,领导者进行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强化目标导向行为,矫正偏离目标的行为,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原定目标,在动态中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第四个步骤是按照已经制定的标准对实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达标和未达标的问题、主要经验和教训、优点和缺点,进行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为实现下一个目标准备条件。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与目标管理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目标管理指导着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和促进目标管理的实现。在学校形成了德育目标体系之后,就应当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以实现和落实这些德育目标。
所谓德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以重视德育质量的观念和对质量的责任感为基础,全体师生员工都参加的,采用科学手段,对所有德育对象和德育过程进行的质量管理,以保证德育任务和德育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质量观和责任感是德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德育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体师生员工都具有科学的质量观,掌握质量标准,掌握达到质量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和一定程序;要求全体师生员工都有对德育质量负责的责任感,有保证和提高德育质量的积极性,有求实精神和协作精神。
第二,德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参加者,管理的对象和过程要全面。参加德育全面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性的,不仅包括负责德育的校级领导、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而且包括其他领导、教师、职工以及家长,社会的有关人员和学生自己。
德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也是全面的,不仅包括学生的知、情、意、行,而且包括各种教学中的德育、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活动。
德育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着眼于终端(结果)的德育质量,而且要着眼于德育形成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还要着眼于学生毕业后的德育质量。
第三,德育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是要为下一道“工序”着想,要以预防为主,要按科学管理的程序办事。要为下一道“工序”着想,就是学前教育,要为小学着想,小学教育要为中学着想,初中教育要为上高一级学校或走上社会着想,高中教育要为大学或走上社会着想。各年级的教育要为下一个年级着想,每一层都要把住德育的质量关,并且做好衔接工作。
要以预防为主,就是要防患于未然,不仅仅是等出了问题再进行反馈矫正,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前馈”的作用,根据预测到的干扰信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问题的产生,或者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按照科学管理的程序办事,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按照管理的科学过程进行管理。
(第四节)如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我国的学校德育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加强爱国主义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探索思想品德评价的新办法等,这些改革措施都产生于一定的成效,因而德育工作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与人们对德育的关注程度相比,与对德育工作的各种资源投入和产生的实际效果相比,与社会、时代对学生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要求相比,德育低效或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尚未根本改观。
德育实效性差,不仅意味着投入的德育资源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必须看到,不讲求实效,是德育形式主义的表现,这样的德育不会有生命力,而且会使人对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因此,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管理中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目前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我们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德育目标存在偏差。德育目标与德育实效性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当前,学校德育目标设定的不合理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准过高,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过高,致使学生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说空话的习惯。二是顺从取向,即把是否“听话”“顺从”作为衡量学生品行的价值尺度,这种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德育的被动受体,导致他们选择能力的退化。
其次,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不可否认,我国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存在着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体系化和逻辑化的倾向,而将很多与社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又很感兴趣的社会道德现象排斥于课堂之外。这样,由于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割裂,德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第三,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方法上形成了一套简单化的基本定式,其主要表现为:注重单向灌输而轻视启发引导,突出统一要求而忽略个别差异,强调外在管理而弱化主体作用。这种简单化的方法无法激发学生道德认知的积极性,难以引起道德情绪体验,进而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最后,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与转型期社会发展对德育的要求相比,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德育工作观的滞后,与学生平等对话、提高学生道德选择力、引导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和洞察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欠缺,是目前普遍存在于德育工作者身上的主要问题,这也阻碍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采取旨在增进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管理措施,包括:①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规律,在德育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②抓紧德育的质量管理。德育质量管理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措施。要克服“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的错误思想,重点抓好如下工作:制定具体明确的德育工作质量指标;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③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搞好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管理者要把好德育工作者选聘关,提高他们的起点素质,并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及合理的待遇,同时向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④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德育工作网络除了校内德育组织机构外,还包括社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居(村)委会教育领导小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要在校内外形成一种沟通机制,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德育格局。⑤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近年来许多中小学摸索出来的新经验,值得予以充分肯定。